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把世界划分成东方和西方,是近代西方人轻视东方的一种创举。中国人喜欢说四海一家,因为东方和西方不容易也不必加以划分。今日,“地球村”已经逐渐形成,东西文化交流互动,彼此更难区分。勉强分辨东西文化的差异,完全是出于研究、分析、比较的便利。划分的目的,不在分高低,不在比好坏,既然天下一家,就应该知己知彼,互相了解。文化是生态环境与生活经验互相影响的结果,各有各的花样,实在谈不上好坏、高低与善恶。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现在相当流行。但是,这句话,却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注重环境保护的人士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把它毁坏了,就没有了。而且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彼此密切相关,任何人的破坏举动,都会使其他的人遭殃。以前一家人祸福与共,现在则是全世界的人祸福同当。

重视文化交流的人士指出,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该同心协力建造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和平共存,彼此尊重,过上和谐、幸福的日子。

研究地球科学的人觉得,人类已经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了三万五千年之久,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却始终弄不清楚它的真面目,因此希望大家一起用心,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

本书的着眼点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同样是居住在这一个地球上的人,却有这么多有分歧的观点?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说不清。

近年来流行抗争,好像无事不可争,而又无事不必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会每一个角落都纷争不断?人类爱好和平,却纷争不断,必然有缘故,一定有理由,因此要从根本上探讨纷乱的根源。

西方人从西方观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是地球上的居民。为什么长久以来,彼此打来打去?不论是为了土地、财富,还是为了宗教、意识形态,说起来,就是意见不同才大打出手。

意见为什么不同呢?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在他所著《方法论》中明确地指出:

“人们的意见之所以会有不同,并不是因为各人的理想有好有坏,或者想象力有优有劣,而是因为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法及观察的处所各不相同。”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只要立场不同,很可能意见就不一致。东方人和西方人各站在地球的一端,立场不一样,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便不相同。

东西方的划分实在十分困难。既然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就只好用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把非东方的称为西方。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西方在右手边,而东方在左手边,因为中国人喜欢坐北向南,常说天南地北,所以如此。而西方人却和我们相反。

西方人发现,一切生物原本都发端于一个基本细胞。基本细胞分裂为二,二分裂为四,四分裂为八,这样持续分裂下去,由简而繁,才构成宇宙万物。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是西方人观察地球所得的结论。

东方人从东方审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柏拉图(Plato)的学生,也是他的修正者和完善者。亚氏丢掉幻想,一切都靠实实在在的观察。西方人运用科学方法来观察事实,可以说是受到了亚氏的影响。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这会不会引起印度和日本的不满?我们姑且不去管它。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这时候“舍我其谁”,应该是相当合理的。

中国人从东方审视地球,用的不完全是观察法。我们喜欢在观察之外加上深切的体会。就方法论而言,体会法是不被西方学术界认可的,一般西方人也弄不清楚什么叫作体会法,但是中国人却时常用它,而且对它十分亲切。体会的前提,是认为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为一体,别人和自己也可以相通;将心比心,比较容易体会外界或他人的感知。体会不是完全靠思索,要有活动才可能体会。每隔一段时间,换一种角度,若是结果依然如此,便可以证明自己的体会相当正确。

老子所关心的是:怎样消解纷争,以获得安宁。他审视地球,终于体会出宇宙的生成法则,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好像是东方人审视地球获得的代表性答案。

一样事实,两种看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这一事实,东西方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看法。

西方的看法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东方的观点则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初看起来,东西方的结论并无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一致。有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的看法相同,因为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道理。

细想起来,东西方的答案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有人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彼此看法不同,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认为是就为是,人认为非的便是非。”问题是这句话所指的“人”究竟是谁?如果是普遍性的,指整个人类,就相当客观;若是个人性的,指个体的人,那就十分主观。

“一分为二”和“一生二”,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一变成二”,真正探究“一怎么能变二”,那就各有各的道理了。

东西方都极力追究“一何以生二”,因为它是“一分为二”或“一生二”的根本问题,非设法解答不可。

意识形态显有差异

马绍伯先生穷毕生之力,探究“一何以能生二”,因为这个问题获得解决,其他“二何以能生四”“四何以能生八”或者“二何以生三”“三何以生万物”,也都迎刃而解,用不着费心了。

他在自己所著书中明确指出:

“一何以能生二,主要由于一是由二构成的。中国的太极图像,即充分表明此点。”

但是,他又说:“中国古人由一去看二,总是看见二,虽然相克,却也相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辅相成。”这种观点,他认为是“一内涵二”。

“一内涵二”和“二构成一”都是“一何以能生二”的答案,如图1-1所示。

图1-1 意识形态显然有差异

马先生认为:“二构成一”,“一内涵二”。就“二”看,是两种现象;就“一”看,则是两种现象皆发于同一主体。

西方人比较倾向于“以个体的对立看事物”,站在“二”的立场来看一,所以比较偏向于“二构成一”。因为“二构成一”,当然一可以分裂为二。

东方人比较倾向于“从整体的和谐看事物”,站在“一”的立场来看二,所以比较偏向于“一内涵二”。因为“一内涵二”,自然一可以生二。

我们用“比较”两字,意思是“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完全如此”。

产生中西不同观点

钱穆先生在《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一书中,用“分别性”与“和合性”来说明人性。他说:“人生有他的分别,就有他的和合。所以,分别性与和合性其实只是一个性。先天的自然是男女分别的,后天的人文则是男女和合的。”

然而,“中国人的天性”,“是和合的分数比较多过分别的”;西方人好分,与中国人的好合,充分表现在双方的历史上。钱先生认为,“今天我们东方人可以说很是羡慕西方人,然而离婚的比数东方人总是追不上西方。我们感觉到离婚是一件大事,或许西方人并不感觉这样。否则他们的离婚数字就不会永远超过我们。”

西方人“分大于合”,东方人“合大于分”,如图1-2所示。

图1-2 中西的观点不同

这种“分大于合”和“合大于分”的差异性,造成双方不同的观点。

达尔文(Charles Darwin)从二看一,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中国的相关学者则从一看二,认为人类应该以互助为原则,发扬服务的精神,帮助不如自己的人。

西方哲学从二看一,为了“唯心”“唯物”而争论不休。中国的相关学者从一看二,简单概括为:“两者本合为一。”

西方人重分析,做学问分门别类,各有专精。中国人则好像只有一门学问,叫作“人生哲学”。

点睛之笔

我们常常觉得:社会好像愈来愈不安宁,各种纠纷和冲突令人困惑和不安。这种纷乱的现象,真正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最好冷静思考,把它弄个明白。

一般人思考问题,不喜欢追根究底,稍微有一点眉目就停下来了。这样,顶多获得枝枝节节的解答,无法得到根本的答案。我们要做到头脑清楚,观念正确,应该追根究底,找出根本的解答,才能够正本清源,看清问题的本质。

东西方不容易划分,实在也没有必要区分。今天东西方交流频繁,已经形成东方中有西方思想,西方中也有东方思想的局面。做东西方的比较,只是为了寻找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非强调东西方应该各自固守本位,而不异中求同。

世界应该维持多元化,才能够长久多彩多姿。我们不愿意看到西方或东方文化变成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在“地球村”逐渐形成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必须在和合中保持分别,同时在分别中保持和合。各民族一方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要设法消灭它,或者把它隔绝起来,让它自然消失掉;另一方面也应该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让它能够继旧开新,从原有的基础中发展出新的,以求发扬光大。 rgYWvAZ/aeQ0xi2ep+C34y35TH68DpWhls690IALFE+NlJxYJccrxoSBQXO45a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