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太极乃修身处世之道

太极乃修身处世之道,修身处世要善打太极。以静制动、谦虚礼让、温文尔雅、先认错后批评、以柔克刚、以缓制快;巧借外力、四两拨千斤;做事不急不躁、有板有眼,深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等待的耐心;待人温和大度,不斤斤计较……

太极是一种哲学,一种道理,一种语气,一个动作,一种因时制宜的态度,是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自我反省。

胸中有太极的人,懂得避其锋锐,借势于人,懂得言语间不针锋相对,顺势而迂回,对待身边的人刚柔并济、粗中有细。胸中有太极的人,神情祥和,做事稳重,不急不躁,不计得失,往往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胸中有太极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轻易责备他人,也不溺爱他人,该放手时就放手。胸中有太极的人,凡事心中有数,从不以高人自居,谦卑做人。胸中有太极的人,做人做事都留有余地,既能接受美好,又能包容丑陋。胸中有太极的人,笑口常开,透视一切凡尘纷扰……他们深知鸟尽弓藏、有舍才有得、满招损谦受益、水至清则无鱼……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天下诸侯,各霸一方,相互征战。汉献帝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二百年,北方最大的两股势力——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双方的势力相差还很悬殊。袁绍的势力远远强过曹操的势力。因此,袁绍的胜算更大一些。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袁绍大败,曹操从此定鼎北国。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人物就是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当时的名士孔融就曾经这样评价他,“许攸,智计之士也。”

当时,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了袁术、吕布、张杨等割据势力,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比起袁绍,还差得远。因此,袁绍对这场战争是满怀信心的。但是,战事一开始就进展得不顺利,曹操虽然实力弱,却也做了周密的部署,导致袁绍迟迟占不到便宜。就这样,战事进入了相持阶段。

其间许攸曾经多次向袁绍进言,其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可是袁绍生性多疑,均未采纳。这令许攸很是不爽,认定此人不足与谋。然而,许攸虽然有才华,却非常贪婪,不仅自己贪图钱财,还纵容家人违法乱纪。一直以来,袁绍因其有利用价值,刻意袒护。后来,袁绍忙于阵前,无暇顾及他,其手下的忠勇之士借机将许攸的家人依法治罪,这件事彻底触怒了许攸。于是背弃了袁绍,投靠了曹操。

由于许攸对袁绍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他的背叛给袁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许攸的筹谋下,曹操一举奇袭了袁绍的屯粮之地乌巢,焚了袁绍大军的全部粮草。袁绍大军闻听粮草被焚,顿时军心大乱。曹操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歼灭了袁军七万余人。而袁绍仅仅带着八百余人慌乱逃生,不久就染病身亡。其子袁尚继承袁家在冀北根据地的全部基业。当时,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损兵折将,但是袁家在冀北的实力犹存。为了彻底歼灭自己的敌人,曹操陈兵冀北。又是许攸献策,曹操才得以水淹冀北,袁尚仓皇逃生。至此,袁家的基业彻底灰飞烟灭,曹操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国之王。

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奇功,对于曹操成就霸业功不可没。于是,许攸自恃有功,变得狂妄自大,甚至在曹操面前也不知收敛,经常直呼其小名,“如果不是我许攸助你曹阿瞒,你怎会有今天。”曹操是什么人呀,一代枭雄,岂能容他如此放肆,虽然念着他毕竟有功于自己忍了几次,终究还是忍无可忍,随便找个理由杀了这位功臣。

这就是一代名臣许攸的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呀,可他许攸不理会,终日四处炫耀自己的功德,强制受恩人对其感恩戴德。而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的人物,岂会容忍这位大功臣如此居功自傲?

天地万物任其生长变化,自然虽然生养它们,但却不占有它们,这就是大自然,也是太极中讲究的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不居功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情是我做的,功劳自然也是我的,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不会认为功劳是我的,更不会去对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也不会因为自己对谁有功就想着去控制人家。如果有功者都能这么做,那么功劳才会真正属于他。

那么太极中为什么要讲究“功成而弗居”呢?需从反方向来解释一下: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本是批判人们对利益的过度争取,人性的贪婪竟如同鸟兽之于食物一样一般无二。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同样道出了人与兽的区别:鸟兽的贪婪只针对于食物,而人性之贪婪却在于追求财富。财富是什么?那是物质利益的典型代表,与食物不一样。食物只是为了果腹,胃口再大,也有饱的时候。而财富无关温饱,贪婪之人对财富的态度是越多越好,没有极限。这就是人类高于鸟兽之处,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有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功劳,从而赢得他人的羡慕和钦佩,这就是人们热衷于追逐功劳的内在原因。

在太极中,各种价值的判断都是相对的,对于功劳也是如此,有功的同时同样也有过,功过永远并存着。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单论他的功劳,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不仅实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列国纷争,完成了一统的大业,还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统一。然而,在另一方面,秦始皇横征暴敛,广发徭役,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毫无人道的“焚书坑儒”,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文化界的一场浩劫。然而在当时,“焚书坑儒”并非完全错误,它促进了文化的统一,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所以说功与过是相对的。人们在邀功的同时也将过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除此之外,居功还有可能给自身招致灾难。古往今来那些“大功臣”的结局很多都是悲惨的。同样是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功臣,文种和范蠡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范蠡功成身退,泛舟叶湖,隐姓埋名,从此天地间多了一位巨富商贾陶朱公;而文种功成之后贪恋权位,最终落得个被勾践赐死的结局。前例中的许攸也是如此,如果说他有功于曹操,那么何尝不是有负于袁绍,且在功成之后居功自傲,最终丧命于曹操的刀下。

太极拳名家陈发科曾说过:“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法,以谦和为主。不忠实则无信用;不谦虚则不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由此可见,太极的确是修身处世之道。

首先,太极讲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太极要求武者身姿中正,动作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做人亦是如此,需中正为本,才能活得安然顺畅。中华民族历来讲究气节,多少仁人志士在权贵、金钱面前不卑不亢,刚正不阿,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清华大学更是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修身处世应如同练太极一样,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定能正直无欺,安立于世。

其次,太极技在:灵活随性,刚柔相济。

太极作为一门武学,要求动作灵活随性,刚柔相济。现实生活中修身处世何尝不遵循此理。一个人无论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应宽以待人,圆转自如,刚柔相济,进退有度。

最后一点,太极教导我们要无过不及,自然而然。

为人处世要加强个人修养,万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不可枉生执念,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做人须谦虚勤奋,恭敬待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稳扎稳打,进退有度。这就要求人们不管在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刻自省,洗心涤虑,修身养性。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太极,只要日日修炼,终会无师自通。 bavds1yDxrIkSQTY2z04zm6FY4WtXHGq69Yok+br70AGgweTjsApmCOruB/v/K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