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卦爻和卦爻辞

筮占和八卦

《周易》的上经是三十个卦爻辞,下经是三十四个卦爻辞,所以《周易》的经是六十四个卦爻辞构成的。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化出来的。八卦的每一卦是由三个爻构成的。爻和卦又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 以象男根,分而为二( )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跟郭沫若的说法不同的,是汪宁生《八卦起源》。他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占卜法,有与《周易》相似,并不牵涉到生殖器崇拜。他说:

与古代筮法最相似的还要算四川凉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毕摩”(彝族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根据这三个数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断“打冤家”、出行、婚丧等事。

由于数分二种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何者为吉,何者为凶,是因事而异的。

偶偶偶——不分胜负(中平)。

奇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中平)。

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下)。

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下下)。

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中平)。

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上)。

偶偶奇——战斗有胜利希望(上)。

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影响(平)。

古代的筮法很明显属于“数卜法”的一种。所谓重卦,就是六十四卦,所谓画卦,应只有八卦。重卦的筮法,即用蓍草四十九根一分为二,每各除去四的倍数,视其余数是九、七,还是六、八,决定是阳爻还是阴爻,共卜六次,每卦包括六爻。画卦的筮法,必然和彝族“雷夫孜”法一样,是只卜三次,每卦包括三爻。排列起来,就和“雷夫孜”法一样,只能有八种可能排列情况,即只有八种卦象。每次所得的奇数或偶数究竟如何来表示呢?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办法,当然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用二画代表偶数。我想,这就是阳爻( )和阴爻( )的由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奇奇奇是乾卦 ,偶偶偶是坤卦 等等)。

总之,八卦原不过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所用的一种表数符号。它既不是文字,又与男女生殖器无关,当然更不是龟卜的兆纹所演化。像《周易》所代表那样复杂的筮法是很晚的东西。

这里指出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不过表示占筮时所得的奇数和偶数,和生殖器无关。每卦三爻,表示占筮三次,得到三个奇偶数。分为奇偶,又要占筮三次,就可得到八种不同的符号,即成为八卦。

八卦又怎么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呢?庞朴《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

我们如果设想,在八卦之前,有一种观念,有一种思想资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水、火、土。八卦出现以后,继承了这种资料,并适应于八卦的“八”数,把它扩展为八种,有无可能呢?

为证明这一论点,先来过细检查一下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八种东西中,火与雷本是相通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 之《睽》 ,《归妹》的上卦震变为《睽》卦的上卦离。史苏占之曰:“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就是说,从卦名来说,震是震(震指雷),离是离(离指火),二者互异;但从它们所象征的东西即卦象来看,“震之离,亦离之震”,并无多少不同,“为雷为火”,基本一样。

再看地与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陈侯使周史筮公子完生命运,遇《观》 之《否》 ,《观》的上巽下坤,变为《否》的上乾下坤。占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这两个卦里都没有山象,但占辞里冒出一个山来。……其实,坤是土,也是山。占辞的“山也”,原是指《否》的下卦坤而言,……所以,在《左传》“易”说中,地与山也是相通的,它透露了卦象的一些渊源。剩下的四种东西中,水与泽,虽无文献上的根据,但说它们相通,想来并无大碍。天与风,可否认为都是气的变形呢?“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本是气,总能说得过去。至于天,后来有气之轻清者为天的说法。……因此,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元素,归并起来只是四种:气、水、火、土。

这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做世界的本位,看来并非偶然。因为它们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着人们发生了思考自然界之所以的时候,可说是不假思索地、也无法超脱地以自己为标准,想象整个世界的存在也离不开它们,于是便认定它们为万物之产生、构成,最后又复归而去的东西,即认为它们是世界的本原。

筮法和阳九阴六

由奇偶两数的占卜三次,就形成八卦。奇偶数转为阴阳,占卜三次转为六次,这就有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分阴阳,阴爻 称六,阳爻 称九,这又是怎么来的?这可以跟上文谈到凉山彝族的“雷夫孜”,联系到筮法来看,筮法见于《易·系辞传上》,所谓“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即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六爻,六爻即成一卦。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筮法新考》,先讲三变成一爻。

一变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将四十九策任意分为两部分,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天地)”。

二演 从一部分中取出一策放在中间,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

三演 将挂余之策,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四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再揲之以四”。

六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再“归奇于扐”。

七演 取指间所夹之策而挂之,所谓“再扐而后挂”。

右一演毕,其结果有两种:一,余四十四策。二,余四十策。

二变 以一变所余之策,再照一变作七演。二变毕,其结果有三种:一,余四十策。二,余三十六策。三,余三十二策。

三变 以二变所余之策演之如一变,右三变毕,其结果有四种:一,余三十六策,九揲之数,是为九,为老阳,是为可变之阳爻。二,余三十二策,八揲之数,是为八,是为少阴,是为不变之阴爻。三,余二十八策,七揲之数,是为七,是为少阳,是为不变之阳爻。四,余二十四策,六揲之数,是为六,是为老阴,是为可变之阴爻。

这样经过三变得出一爻,经过十八变得出六爻,成一卦。再说经过三变,它的结果有四种,即老阳为九,少阳为七,老阴为六,少阴为八,这即是四营。但一卦六爻,分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却没有七、八,这是为什么?按《周易正义·乾》“初九”《正义》:“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七八是属于不变的阳爻、阴爻,九六是属于可变的阳爻、阴爻。在占蓍时,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从这一卦中求得变爻,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蓍陈敬仲遇《观》 之《否》 ,即先求得《观》卦,再从《观》卦中求出变爻来,用《否》跟《观》比,只有倒数第四爻不同,即倒数第四爻从阳爻变成阴爻,即看《观》卦的六四爻辞来定吉凶。在占蓍时要看变爻,所以只称九六了。

一卦有六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讲到这六爻的次第时,是倒数的。如《乾》卦 ,初九是倒数第一个阳爻,九二是倒数第二个阳爻。为什么倒数而不从上到下地顺数呢?《说卦》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因为数过去的事都是顺着时间数的,从远到近,象说夏、商、周,是顺着时间数下来的。《易》是讲未来的事,是从近推到远,如从今年推到明年后年,是逆推上去的,是“知来者逆”,所以《易》的六爻是倒数上去的。

卦爻和卦爻辞产生的时代

《易·系辞传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这里说的包牺,即伏羲。这里说八卦是伏羲创作的。这里又说伏羲按照《离》卦的形象作网,来捕捉鸟兽和鱼。这个《离》不是八卦中的离,是六十四卦中的《离》卦。因为八卦中的离是象火,根据火的形象不能创作出网来,只有根据六十四卦中的《离》卦才能创作出网来(见《系辞传下》注)。这说明这里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创作的。

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里说:

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作者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就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和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的《易传》。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根据《系辞传》,但《系辞传》没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传》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周本纪》、《日者列传》和《报任少卿书》都说文王演《易》。《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自从这位权威的史学家这么一说,遂成定论,二千年来,怀疑的很少。……

至于《周易》的作者,是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关于作者,我们以为《系辞传》所说的比司马迁的肯定较为合理。所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就它的时代背景说,至作者姓名则不能确指。这是根据卦爻辞得出来的论断。而所谓伏羲,也并非实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农等,不过是学者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程序上拟想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只代表时代。所谓伏羲作八卦,只意味着八卦的来源很古远而已。……顾颉刚先生根据卦爻辞所载故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证明是出于文王之后,文王不可能见到这些事迹,也就有力地反证这个传统说法的错误。……

关于作者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成的,有编者,姓名失传,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礼·春官·宗伯》所说“掌三《易》”的人。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

易传的象数说

《周易》卦爻辞后面附有《彖传》《象传》,就是《易传》的两种,各分上下,合成四篇。这四篇用象数来解释卦爻辞。象指卦象和卦位,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象的事物及其位置关系;也指爻象,即六十四卦中阴爻阳爻所象之事物。数指阴阳数及爻数,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每卦六爻的位次表明事物的位置关系。

《周礼·春官·大卜》称“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经卦指八卦,别卦即重之为六十四卦。八卦分阴阳两类:乾( )、震( )、坎( )、艮( )为阳卦,因为这四卦是用三画及五画组成,三与五都是奇数,奇数是阳,故称阳卦。坤( )、巽( )、离( )、兑( )是阴卦,因为这四卦用六画及四画组成,六与四是偶数,偶为阴,所以这四卦是阴卦。《易传》又以阳为刚,阴为柔,《彖传》因此以阳卦象刚性之物,以阴卦象柔性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的基本卦象。八卦除了基本卦象外,还有引申卦象,见于《说卦》,不再列举了。《象传》解释卦辞时,也用引申卦象。像《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指乾象,“健”也指乾象,“君子”也指乾象。以“乾为“天”是基本卦象,以“乾”为“健”为“君子”是引申卦象。

再说卦位,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即两经卦合为一别卦,共有六位。

(一)异卦相重是上下之位。如《蒙》( ),坎下艮上,水下山上。“《象》曰:‘山下出泉,《蒙》。’”“山下出泉”,即从山上水下的位来的。

(二)异卦相重是内外之位。如《明夷》( ),离下坤上,火内地外。“《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火是内文明,地是外柔顺。

(三)异卦相重是前后之位。如《需》( ),乾下坎上,健下险上。“《彖》曰:‘《需》,须下,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即险前健后。

(四)异卦相重是平列之位。如《屯》( ),震下坎上,雷下水上。“《彖》曰:‘雷雨之动满盈。’”雷雨并称,乃平列关系。

(五)同卦相重是重复之位。如《巽》( ),巽上巽下。“《彖》曰:‘重巽以申命。’”巽为教命,重复申命。

(六)同卦相重而不分其位。如《乾》( ),乾上乾下,《彖传》只释《乾》为天。

再看爻象与爻数。爻分 阳爻, 阴爻,阳爻象阳性,阴爻象阴性。如《说卦》:“《震》( )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 )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一索”指一数,《震》卦倒数第一是 阳爻,故以 象长男。《巽》卦倒数第一是 阴爻,故以 象长女。这就是爻象。

再说爻数或爻位,每卦六爻,从倒数上去,倒数第一爻称“初”,倒数第二、三、四、五爻称二、三、四、五,最上一爻称上。六爻中,“上”与“五”象天,以“五”为天位。“初”与“二”象地,“二”为地位。“三”与“四”象人,“三”为人位。六爻由上下两卦合成,每卦各分上位、中位、下位。位子相同的两爻称同位。六爻以“初”“三”“五”为奇数,“奇”为阳,故为阳爻。以“二”“四”“六”为偶数,偶为阴,故为阴爻。

六爻以阳爻为刚,阴爻为柔,刚柔之间构成种种关系。

(一)刚柔相应 如《比》( ):“不宁方来。”《彖》曰:“上下应也。”倒数第五爻为阳爻,为刚,上下五爻皆为阴爻,为柔。卦辞说:“不安宁的方国(侯国)来了。”《易传》说:“上下应也。”上指九五的阳爻,为天子。下指不安宁的侯国,应天子的号召来了。这就是刚柔相应。如《小畜》( ),《彖》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六四是阴爻,是柔。四是偶数,是阴位,阴爻居阴位,所以称得位。上下五爻都是阳爻,为刚。由于阴爻得位,所以上下五爻都和它相应,即刚柔相应。又《恒》( ),《彖》曰:“刚柔皆应。”这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阴阳相反,如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皆一阴一阳相对,即同位的一阴配一阳,一阳配一阴,刚柔相应。

(二)刚柔相敌与相胜 如《艮》( ),《彖》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艮》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阴阳相同,即相敌对而不是相呼应,所以称“上下敌应”,即上下相应的爻是相敌对的,阳爻对阳爻,阴爻对阴爻,不是相助的。如《夬》( ),《彖》曰:“刚决柔也。”上爻是阴爻,下五爻都是阳爻,阳爻势强,能胜过阴爻,是刚胜柔。如《剥》( ),《彖》曰:“柔变刚也。”上爻是阳爻,下五爻都是阴爻,阴爻势盛,能胜过阳爻,是柔胜刚。

(三)刚柔位当与位不当 如《既济》( ),《彖》曰:“刚柔正而位当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得阳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都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得阴位,所以说“刚柔正而位当”,所以是成功。又《未济》( ),《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不当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不当位,所以未济,未成功。但这卦的上卦三爻与下卦三爻一阳一阴相对,即刚柔相应,所以还是“亨”的。

(四)刚柔得中与得尊 一卦分上下两卦,下卦的中为二,上卦的中为五。得下卦之中为得中,得上卦之中为得中又得尊,因它又为尊位。有双刚得中,如《乾》( )九二,《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二是阳爻,居中位,称有中正之德,是好的。但九二:“见龙在田。”因为九二是阳爻居阴位,是不当位,好比贤人在田野不得位。《乾》卦九五:“飞龙在天。”《文言》:“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又得中。九五又是尊位,比君位,所以称“位乎天德”。有一刚得中得尊,如《渐》( ),《彖》曰:“其位,刚得中也。”这卦的九五是阳爻,得位得中得尊,这个阳爻以刚得中位,又居君位,所以《彖》又说:“可以正邦也。”因居君位,“可以正邦”。有一柔得中,如《同人》( ),《彖》曰:“柔得位得中。”这卦的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得中位,所以称“柔得位得中”。但“六二:同人于宗,吝”。因为是柔,虽得中,还是吝,有困难。有双柔得中,如《小过》( ),《彖》曰:“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六二是阴爻,得阴位,得中,所以是“柔得中”,办小事吉。六五也是阴爻,阴爻居阳位,不得位,使阳爻失位失中也失尊位,所以不可办大事,阴爻居尊位,还是不能办大事。又刚柔得位得中,如《观》( ),《彖》曰:“中正以观天下。”这卦六二是阴爻,居阴位,得中。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得中,得尊位,所以“中正以观天下”。刚柔都得位得中,是好的。这样看来,在卦爻辞中,阴爻和阳爻是否得位、得中、得尊,是有各种关系的。这里也反映出当时尊君和重男轻女的时代局限。 mc3XMz3niKnj8hEeuR/exTlPfSnTjdDwcFdaa3hRoxncDe6Kl9ytXb9zluADzj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