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养成是人类的文化基因高度凝聚于个体后而集中体现的结果。人类的文化是多样的,不同的文化会养成不同的人格,中国人的人格养成当然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人格的养成与美德的塑造,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格的养成,这集中体现在对“学”这一观念的重视上。《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由学习而成就自己,这是中国人的普遍认识。在童蒙读物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句,更是给古人从小就在心灵扎下了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根底。当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有点偏颇,毕竟学习的内容千千万万,并不仅仅是读书就能涵盖的。但无论如何,其中体现的对“学”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学,《说文解字》训曰:“觉悟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释曰:“学之为言效也。”觉悟,是学习的主体经由苦学而觉悟;效,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虚心地向先觉先知者效法。所以学习的根本在于学习的主体。那么学习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因为心是人认识、行动和反思的器官与主体,所以学是心在学,而学的目标则是使我们的心产生积极的变化而逐渐完善。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多把这样一种对心的改变与完善,称作“正心”。自尧舜以来,传统中国的教育者,皆以心为学习的主体,而以“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教人明明德、知善恶、辨是非、懂廉耻。其最终目的,就是“正心”,即培养中正无邪的道德品质,以找到生命的立足点,从而过上心安理得、中正平和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