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风

国风,本称邦风(据上博简《孔子诗论》),西汉时避刘邦讳而改,沿袭至今。“国风”有十五,即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风诗称“邦”称“国”,都是表诗篇地域。其中有的是诸侯邦国,如郑、齐、魏、唐;有的则是王朝属地,如周、召和豳。在地域上还有重叠,如周南、召南与王,邶、鄘与卫,其地域大致相同。“十五国风”所涉及的地域广阔,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西起今陕甘(秦风),东到大海(齐风),北至今河北(邶风),南达江汉(周南、召南),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学,涵盖空间如此辽阔,在世界古典文学范围内罕有其比。

关于“风”的含义,古来说法众多,不下十几种。其影响较大的,有如下说法。首先是《毛诗序》的两个说法:一是风为“风教”,如《关雎》所代表的“后妃之德”可以正人伦;二是风为“讽”,民有劳苦疲病,怨谤之气,发乎歌唱,对当局可形成讽谏。第三种说法见于《左传》:“乐操土风,不忘旧”(成公九年),“天子省风以作乐”(昭公二十一年)。据此,风为土风、民谣。由此,又引发出风为“里巷歌谣”之说(朱熹《诗集传》),风为地方乐调说(郑樵《通志》,今人顾颉刚亦主之,从之者甚多)。还有一种说法,是据《左传》“风马牛不相及”之语,谓风为雌雄相诱者,故风诗多男女婚恋(陆侃如、冯沅君《史诗》);与此相类,还有以为风有性及生殖指向之说(周策纵《古巫医与六诗考》)。风与乐调相关,是可以肯定的,而乐调又有地方性,即所谓“土风”,今人甚至有谓土风即地方戏或地方民歌。风诗的确多表现一般社会民情,然而如上所说,如此广阔地域的风土人情的歌唱,能够得到汇集,且春秋时即在社会上层流传,一定有某种机制、某种力量作为保证。如此,“王官采诗”之说,应有其事(参本书序言)。

不过,由采集而成的篇章只是风诗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篇章应该是诸侯国的乐歌,如《卫风·淇奥》就是歌唱卫国诸侯的,又如《郑风·缁衣》,就与郑武公、庄公两代君主有关;另外,像《豳风》中的作品,可能就是王朝的制作。然而,不管是采集而成的篇章,还是诸侯甚至王朝的制作,《国风》百余篇在语言及体式上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也是很突出的。《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9gjDzJ0Ucv5tTY2ACUJZwRfXY5o6Eo+qmnMFDyZTMFpleyNGNIGD8F1DjkrLh/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