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知?孟子是这样解释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良知是一个人天生就具备的,无须学习。例如两三岁的小孩,一定会依恋自己的父母。同理,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也是无须学习的。这种父子有亲的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每个人心中善的种子。如果能够将父子有亲的爱延伸,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良知的发现和应用。
中国儒、释、道三家做学问和修养的法门各不相同,但是三教殊途同归,最后都要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只是层次有所不同而已。要达到至善的境界,不管是哪一家,首先都要发现自己的良知。
良知这一说法是儒家特别强调的,除了孟子专门讲良知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是关于良知的学问。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在应对事事物物时,要能够用心中的良知来应对,要能够转物而不被物所转。这是应用良知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儒者对生命终极的追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知识分子,需要时时停下来返观自己的本心,磨砺自己的灵魂,发现自己的良知。人是万物之灵,如果人的精神世界是平庸的,甚至是庸俗的,这样的人生就会残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首先要对精神世界和灵魂进行修炼,即要致良知。
民间老百姓经常使用的两个道德概念,就是天理和良知。老百姓经常说“丧天理”“昧良心”。良知在老百姓那里就是良心。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认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做事情没有底线。实际上,中国人普遍的精神信仰就是良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做事情不能昧良心就是最低的道德底线。
致良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将自己的良心拿出来。如果今天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有这样一种精神信仰,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以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张自忠
1940年5月至6月,中国军队与日寇展开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他写信给一位下属,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只为追求良心上的安宁。
战况不容乐观,我军处于不利位置。张将军率领着一支部队和敌军浴血奋战,冲在队伍的最前端。战斗十分激烈,张将军奋勇杀敌,不幸中弹殉国。在临终前,他从容地说:“我这一生,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平安。”
张自忠将军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中国人,鼓舞了抗战士气。后来,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他的《中国的战歌》中,称赞张将军为“有良心的将军”。
【点评】张自忠将军面对日军的侵略,看到山河破碎,人民苦难,良心极为不安,为了拯救祖国人民,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