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种全新的耐药基因在印度境内肆虐。与此同时,国际上决定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来给这种超级耐药基因命名: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即我们如今熟知的NDM 1。随之,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号召各国政府必须特别注意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加强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关于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宣教。
自抗生素发明以来,细菌耐药的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既然耐药菌并非个例,为何这次的超级细菌会令人“谈虎色变”?首先,所谓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并非常见的耐药性。这个基因能帮助细菌抵御抗生素中的“王牌老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今“压箱宝贝”失灵,自然医生愁、患者怕。其次,超级细菌的广发传播性,使NDM 1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活跃在了世界的大舞台上。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更是让人心中发寒——无药可救了?
生活实例
门诊中时常碰到这样的患者,明明是细菌性的呼吸道感染,硬是坚决不吃抗生素,说吃多了会耐药。要不就是让医生先给开点便宜的、效果一般的药,认为不能一开始就吃好药,否则也会耐药。更有的人说吃了一周的抗生素都不见好,问他怎么吃的,回答说,想起来就吃一粒,原本3天的药量能吃到6天……
我们知道,抗生素在想方设法消灭细菌的同时,细菌也会不断地采取措施保护自己。长时间应用同一种抗生素,的确会筛选出耐药菌。但是这个“长时间”是真正的“长时间”,大可不必因为吃了1周的抗生素就开始“杞人忧天”。而那些认为进口药、贵重药必须得留到最后吃,以及不按说明书吃药的人,更应当注意。对于感染,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病菌进行强有力的攻击,将其全部杀死的话,那些“漏网之菌”更容易“适者生存”,不断地伪装、修饰自己,最终演变为耐药菌。另外,根据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当药物浓度在体内达到一定值时,对致病菌才有杀死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一合适的浓度,就需要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吃药,体内药物浓度不仅达不到有效杀菌的浓度,而且会不断以低浓度状态刺激细菌,使它们借以“强化”自己,进一步产生耐药性。
耐药不等于无药,换用其他敏感抗生素、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及某些药物的大剂量、多频次应用,也会有效果。毕竟,超级耐药细菌并不常见。患者在就诊时大可不必为了防止耐药而耽误了原本并不严重的疾病。此外,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的执行,以及就诊患者对医嘱的执行,都有助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同时,加强医院内的清洁卫生、加快感染患者的诊断流程、将确诊的感染者迅速隔离等,都是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对于个人来说,其实只要勤洗手,就能大大降低感染概率。
(焦 洋 黄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