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别号潜玉居士。擅长膏药疗法,是一位有名的膏药大家。吴尚先出身于文学世家,幼承家学。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后因病未能进京应试。吴尚先年轻时迁居扬州,擅诗文,兼治医学。后又搬至泰州乡间居住,他目睹了那里缺医少药的惨状。加之那一带居地潮湿,疫疾流行,当地又有沤田农作的习惯,每值春播,农民涉水耕种,故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发病率很高。此外,当地血吸虫病流行,鼓胀患者亦较多,还有不少其他病证。民众限于经济和医药的条件,得不到良医的治疗。有鉴于此,吴尚先为了解除贫民病痛,结合当时情况,广泛采用外治方法,他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疾病,颇有成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称道。吴尚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外治经验,并结合古典医籍中相关内容,收集民间的外治经验,于1864年撰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初名为“外治医说”,后因以骈文编撰,遂易名《理瀹骈文》。从该书跋文中的载述可知,书名系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以明外治亦有理之意。该书是外治法专著,共记载内科膏药方94首、妇科膏药方13首、儿科膏药方7首、外科膏药方20首、五官科膏药方3首,总计137首。吴尚先在书中首先回顾了外治法的历史,他指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关于外治法的记载,如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等,并详细论述了膏药的治病原理,指出膏药的配制和应用方法。吴尚先的外治法除广泛吸取前人著述中的学术经验外,他个人对此亦有很多创新与发明,他将内病外治的法则予以进一步充实提高,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膏药的经验,并加以改进,丰富其内涵,扩大了膏药外贴的主治范围。其主治范围很广,治法大多简便、无痛苦,治疗后往往不妨碍劳作,且可解穷人无钱购药之难,因此深受劳动群众的欢迎。吴氏还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成为倡用外治法广泛施治于各科疾病的先导。
此外,吴尚先详述膏药的熬制法,认为膏药的功效着重于拔、截二字——拔则毒出、截则邪断。膏与药既可单用,亦可配合使用,均应随病证灵活使用。膏中所用之药,宜气味俱厚,以具有开窍透骨、通经走络之品(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蓖麻子等)为引,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气血流通则病自愈。他还提出用补药则宜血肉之物,如牛肉汤、猪肾丸、乌骨鸡丸之类。吴氏指出,外治以气血流通为补,不必迷信补药。吴尚先又推衍出“贴温膏,敷凉药;贴补膏,敷消药”的治法。至于膏药的贴法,吴氏亦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被称为“薄贴专家”。综上所述,《理瀹骈文》一书是中国医学史上较有特色的外治学著作,对后来的中医外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清·吴尚先著《理瀹骈文》用砚(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
▲清·吴尚先画像(上海中医
《理瀹骈文》一书包含了吴尚先多年临床心得总结,该书序跋中记载,吴尚先使用外治膏药为人治病,一开始人们还心存疑虑,并不接受,认为膏药无法治疗内在脏腑疾病,故每日登门求医者不多。但在治疗几次后,疾病竟获痊愈。通过口耳相传,求治者越来越多,日求诊人数竟达数百人。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使他的外治方法日臻完善。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重返扬州城设存济药局,以助村民识文断字,并为村民治疗疾病。他大半生都在民间行医,游走于偏僻乡村,为乡民诊治。治病不论寒暑昼夜,随到随治;不论富贵贫贱,皆等同对待。并告诫他人,不可乘人之危,挟技敲诈。吴氏认为,他所倡用的外治法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是可用于治疗不能内服汤药或不愿服药的病人;二是外治法不损脏腑。吴尚先强调医生修合膏药,切不可以假乱真,以次充良。总之,吴氏认为必须以慎重的态度治疗病人,诊疗时须非常审慎细致。为了深入研究外治法,他追溯中医外治法历史,刻苦探究历代医家应用外治法的特点。从其著作中所摘引的历代医籍内容可以看出,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迄历代医家著作,无不兼收并蓄,反映其博览群书、勤求古训的治学态度。不仅如此,吴尚先积极探索、力求创新自己的临床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外治法,被后人称之为“外治之宗”。所著《理瀹骈文》内容丰富而严谨,凡因个人临床体验不多,而书中予以收载之膏药方,均予注明。吴尚先对外治法虽有精深的造诣,仍不失谦逊、辩证的态度,鼓励后学学习外治,不必拘泥于他的膏方,应取诸家之长,知常达变,灵活应用。
吴尚先所处之时,正处于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的历史时期,但他并没有采取排斥西医的态度,而是立足于中医学术,取法西医长处。这一点在《理瀹骈文》中有所体现,他斟酌介绍了一些西医外治法。如,在治吐血、衄血等症时,他指出:衄血,将头高枕,用冷水洒面或冷铁熨背脊;吐血,将头平枕,冷水洒面或冰块按胃上。大小肠、子宫出血,用水节射冷水入肛门、阴道,或用冰块塞之。该书还提到了西方传入的输血法等,可见他具有实事求是、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总之,吴尚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当时民众和后世医家的称颂。
CHAPTER TW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