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历经宋、齐、梁三朝,在当时社会极具影响力。他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博物学家。后世对其毁誉不一,但他对医药和养生学的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山中宰相

陶弘景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好武功,解药性”。陶弘景本人自幼聪慧,约10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其影响。青年时曾有在朝为官的经历,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时,梁代齐而立,或许由于政治追求等问题,陶弘景便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并游历名山,访求仙药。梁武帝在早年与陶弘景相识,称帝后便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相传,梁武帝请其出山时,陶弘景作了一幅画,画中两头牛,一头牛自在吃草;而另一头牛带着金笼头,被人牵着鼻子走。梁武帝便知其意,不再勉强。因陶弘景深受梁武帝的信任,虽然坚不受官,但梁武帝在遇到国家大事时都会向他请教,陶弘景与梁武帝之间常有书信往来于朝廷与其归隐的句曲山之间。可以说,虽在世外,但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政策,所以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

二、佛道兼通

陶弘景擅长琴棋书画,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幼有异操”,四五岁时就喜欢读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9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并且已能理解诗文大意。10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表现出勤奋治学的精神,“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17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南梁时期,举国上下崇信佛教,梁武帝也非常信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迎合梁武帝,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的代表人物,前往 县礼阿育王塔,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自誓受戒,并佛、道兼修。

永明十年(492年),陶弘景正式归隐茅山后,便开始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不仅如此,他还在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等方面都有所著述。据统计,陶弘景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之多。他对佛、道两教则采取双修、融合的态度,认为佛、道所探索的都是形神生死问题。而道教以“举形升虚”为上,形神相依,长生不死,入于神仙境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记载有“人之所贵者,盖贵在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故陶弘景主形神双修,养性与练形并重——这也是其养生思想的基础。

在道教中,陶弘景属于丹鼎派,从小接受葛洪思想的熏陶,不仅深谙吐纳之术,也长期从事炼丹实验。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是外丹术,这是一种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以期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实验活动。外丹术是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用以追求长生不老和成仙的方法。梁武帝曾助其炼丹,赠予陶弘景黄金、雄黄、朱砂、曾青等原料。通过炼丹,陶弘景还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他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其实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他的这一记载,与现代钾的“焰色反应”现象相同,可以说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别的最早记录。

三、本草大家

陶弘景不仅在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炼丹、经学、道教仪典、兵学、铸剑、文学艺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与大量成果,并且他“性好著述”,共有著作220多卷。陶弘景隐居前所撰多为历史、伦理道德、山川地理、天文历算方面的著述;隐居后则多为养生、炼丹、本草方面,包括《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其中以药物学的贡献最大。受到其学识背景的影响,加之本身具备丰富的丹药学知识,陶弘景在药物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陶弘景也堪称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当时本草著作虽有10余种之多,但并无统一标准。特别是本草,由于年代久远,内容散乱,加之“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陶弘景觉得有责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进行重新整理,他在《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的基础上,增加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再加上个人在本草方面的心得体会,最终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收药物730种。《本草经集注》体现了陶弘景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按照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这种方法便于医生在治疗某种疾病时迅速查找相关药物;编撰体例上,他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7类。其功绩相当于将我国的本草学发展成为一门博物学,后世亦对陶弘景有“博物学家”称号。此书还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原文,即后人所说的“本草赤字”。《本草经集注》对药物的栽培、采集、产地、炮制、鉴别等均有记载,扩大了中医本草学的内容,对后世本草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尽管原书已佚,但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所收载,得以流传。可见,《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后世学习、研究和借鉴的珍贵资料。 qiwQz6XXGKDlrrnw9ZOvEYRWZMNns8AEY10PTZlf/zthQ7u59CrNDMyen5zSnl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