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姓淳于,名意,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年不详,西汉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曾任齐国的太仓令,故又称“太仓公”。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药方术,因听说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即拜公孙氏为老师。淳于意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尽受其学,公孙光赞其“必为国工”,并推荐淳于意到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处进一步学习。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淳于意拜公乘阳庆为师,学习医术。时年公乘阳庆70余岁,膝下无子,考察淳于意品行俱佳,遂将自己的黄帝、扁鹊脉书以及五色诊病的技术,悉数传授给淳于意。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淳于意已能完全掌握老师的医术,为人治病,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淳于意学得公孙、公乘二家后,已小有名气,但他仍不满足,后又周游各地,继续学习。“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终成为西汉著名医学家。
淳于意为人淡泊名利,不肯显名,常匿名游走诸国行医,亦不肯为跋扈的王公贵族看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左右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有怨之者”。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淳于意由于病家的怨怒而被人控告,被押送长安,将被处以断肢的肉刑。医史学家范行准曾记载,这位控告者系齐王刘则家族。起因是刘则患有先天性肥胖病,20岁那年,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肥胖病日趋严重,欲求治于淳于意,却又找不到他,最后刘则病重死去。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刑罚后十分伤心,陪同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上书文帝,言其父廉平守法,表示“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感其孝诚,遂为淳于意平反冤案,恢复其名誉。这就是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成就史上一段佳话。
淳于意冤案平反后不久,汉文帝召见淳于意,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治病情况,淳于意都一一做了回答,其中涉及25位患者的治疗经过。由于淳于意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司马迁将这些患者的治疗经过如实记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中的25例病案,就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淳于意“诊籍”。病案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居所、症状、病名、治疗、预后等,所录内容完整可信。所载25例病案中,15例为治愈的病例、10例为死亡的病例,反映了淳于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记录,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属较早的医案记载,是极为少见的珍贵资料。
淳于意亦精于望诊与脉诊,一方面用于诊断疾病,一方面可以判断疾病预后。如“齐丞相舍人奴案”,淳于意遇见患者面色蜡黄,察之,如死青之兹,诊断为内关之病,认为此病乃伤脾气,预后险恶,“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舍人奴果然于来春四月,因泄血而死去。又如“齐中御府长信热病案”,其病虽久,但淳于意诊其脉少衰,判断疾病不会危及生命。之后果然服了三剂药而痊愈,反映了淳于意的高超医术以及对疾病的细致观察。
淳于意还告诫医者,面对疾病“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强调诊病必须审慎,不可偏颇。疾病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剂型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含漱剂、坐药等,并辅以针灸、外敷等方法。由此可知,在西汉初年,对于疾病的治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菑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案”,淳于意前往诊病,以莨菪一撮,以酒饮之,王美人即刻生产。莨菪,现代药理研究其含有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具有镇痛、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见王美人案即是一例麻醉镇静止痛助产案。
此外,淳于意在其诊籍中也批评了当时的一些错误养生方法,如服石。服石在当时几乎成为一种风气,统治阶级亦提倡炼丹。但五石散是由五种矿物类药物研成的散剂,这些矿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服用以后,轻则中毒残废,重则死亡。在当时的情况下,淳于意的主张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