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有确切记载的名医,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被尊为中医学的鼻祖。
上古神话中,“扁鹊”本来是黄帝时期的神医,由于秦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他被人们称誉为“扁鹊”。扁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医术高超精湛,善于汲取民间经验,逐步掌握多种治疗方法,将针灸、汤液、砭刺、按摩等法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中。扁鹊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意思是说,他在邯郸做妇科医生,到洛阳做五官科医生,入咸阳又做儿科医生。之后,扁鹊到了秦国,为秦武王治病,结果遭秦太医李醯嫉妒,被设计杀死。
《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将脉诊应用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方法主要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医生在诊病时,须按切病人的全身,包括头颈部、上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汉书·艺文志》记载扁鹊著有《内经》和《外经》,但都已佚失。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典出《列子·汤问》。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病,一起求扁鹊医治。扁鹊便对公扈、齐婴说道:“公扈的心智有余,但身体却很弱,所以有计谋却欠果断;齐婴是心智不足,但身体却强壮,所以没有谋虑却好专断。若能把你们的心互换一下,就能平衡,两个人的病也就好了。”扁鹊就给二人喝了药酒,让他们像死了一样昏迷数日,由着他剖开他们的前胸,挖出心脏,互换放置好,再给他们服下神药。二人醒来后,和以前一样的健康。两人便向扁鹊告辞回家了。
“起死回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一年,扁鹊到虢国行医。一日,他经过王宫时听说虢国太子早上突然死去,扁鹊询问后,认为太子还能救活,便要求进宫查看。侍从先是不信,扁鹊便说,你可以听听太子的呼吸,摸摸他的大腿内侧还有余温。侍从闻言赶紧入宫禀报君王,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将扁鹊引到太子床前。扁鹊说:“太子并不是真死,而是严重的昏迷,就是所谓的‘尸厥’,还是有希望救活的。”说罢,扁鹊便命令弟子用针砭刺太子外三阳五会诸穴。不一会,太子果然醒过来了。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一次,扁鹊来到蔡国,齐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称“齐桓侯”)知道他声望高,便派人招待扁鹊。桓侯接见时,扁鹊望着桓侯的面色说:“君王有疾,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桓侯不信,不予理睬。过了五日,扁鹊见到桓侯时说:“大王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侯很生气,仍不予理会。又过了几日,再看见桓侯时,扁鹊郑重地说:“大王的病已到肠胃间,不治会更严重。”桓侯很不愉快,他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有病。又过了几日,扁鹊复见桓侯,只是远远看了一眼桓侯的脸色,转身就溜走了。桓侯十分纳闷,便派人去追问原因,扁鹊说:“在皮肤之间的病,是汤熨的力量就能达到的;在血脉的病,用针石可以治疗;在肠胃之疾,用汤剂可以达到;病至骨髓,那是司命神的事儿了,医药已没有办法了。桓侯的病今已在骨髓,所以我无法再过问了。”果然,不久后桓侯便病发,忙派人去请扁鹊治疗,可是他已经走了。桓侯终因病情深重,医治无效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