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书斋名说起 (代序)

两三年前吧,承蒙某报副刊的厚意,让我取个栏名,写点东西。踌躇了一下,就叫“三声楼读记”。但“必也正名乎”,总得说些理由。这里就拿那篇开场白权为代序。

读书人爱给书房取个雅名,其风盛自宋代。刘禹锡有《陋室铭》,说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金经是泥金写的佛经,这陋室应是他的书房。但“陋室”即简陋的房室,并非书斋别称,可见自名书斋,至少中晚唐还不风行。但及至南宋,徐光溥已编了一本《自号录》,专录宋代士大夫的自号,“亦可以品量其器业之宏狭”。其“斋”“庵”“轩”“寮”等类别中,多是书斋名,著名的有米芾“宝晋斋”,朱熹“晦庵”,辛弃疾“稼轩”。

“三声楼”也算我的书斋名吧。五十年前,我正读初中,课余借了一册《燕山夜话》看,有篇《事事关心》介绍顾宪成写的对联,认为“表示了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这副对联,我特别喜欢而过目不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料两三年后,姚文元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被定为“最刻毒的借古讽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事事关心》也遭批判:“东林党是明代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邓拓这么欣赏‘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是因为‘反对派’引起了他内心的共鸣。”对当时说邓拓“反党反社会主义”,作为中学生还难有洞见,却觉得对联倡导关心国事、天下事并没有错,伟大领袖还教导“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呢!

“文革”期间,没去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呆在城里吃干饭。家里有个小阁楼,老上海弄堂常见那种,算是我的起居室。搁架上有限的几本书,就是全部精神食粮。1970年代初,我为这个“一丈多方,三尺来高,欲立碰头”的空间,取了个“一心三声楼”的雅称,还请同窗篆了方印。“三声”即“风声、雨声、读书声”,“一心”即“家事、国事、天下事”关乎一心。“文革”期间,我竟然还念兹在兹这副对联,足见其“流毒”之深。

“文革”过后,读到邓拓诗词,才知他对这副名联情有独钟。1960年,他有《过东林书院》诗云“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事事关心》写在次年八九月间,应是继这首诗有感再发的。该文之后,他在两年后赠友人诗里又说“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显然仍用“风声雨声读书声”之典。对联倡导而邓拓推崇的,正是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他作为共产党内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这种传统,原应视为优秀文化传承有绪后继有人,孰料却都以“革命”的名义踩成了齑粉。

上世纪最后一年,我到无锡讲课,特地去了趟东林书院。北宋学者杨时(号龟山)创始的这座书院,明末因东林党人讲学论政而声名大著。暮秋夕阳里,只有我一个凭吊客,踟蹰在修葺一新的讲堂、园林间,在依庸堂里见到了那副名联。想到东林党人的命运,也想到邓拓的遭遇,还回味了自己与这副名联的因缘,在归途写了四句诗:

先贤胜迹独追寻,

家国文章天下心。

躞蹀沉思斜照里,

明朝犹许党东林。

进入新世纪,我也迁居高楼,比起那小阁楼,读书环境已今非昔比。今年,另一位治印的友人要为我刻书斋印,盛情难却,沉吟一下,还是让他另刻了一方“一心三声楼”印。我想,时代尽管变易,读书人总该有点“家国文章天下心”的情怀吧!

最后说说“读记”。此处“读记”,并非《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所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记,曰章句,曰解,曰论,曰读”的意思。那种“读”与“记”,都是贤者学习圣人经典的读后感,我哪配得上?我的“读记”,用意直白,即“阅读”与“笔记”两个动词的合成,也就是将阅读的感兴记录下来,如此而已。当然,阅读的对象是广义的,不妨读书,读史,读人,读世;记下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关乎家国的时评,或许是兼及文史的小品,也不妨是一得之见的书话。

引完那篇开场白,作为书的自序,总还少点什么。且据目录,向读者交代一下分辑吧。

近年出过一册随笔书评集,题为《从陈桥到厓山》,都是关于宋史的;故而这册《三声楼读记》,除一篇漏网之鱼,多非宋代话题。第一辑名曰“帝阙斜影”,“帝阙”原来是皇帝居住的皇城门,也不妨借指君主专政。有一张旧照令我过目难忘:一尊狰狞的石狮蹲踞在画面中央,背后是黄昏里紫禁城巍峨宫阙的斜长阴影,压抑而森严。这辑重心旨在批判君主专制集权,“斜影”云云,即如开篇揭示:皇帝与皇权,自秦以来,不啻是中国历史的沉重遗产。第二辑名曰“前贤遗籁”,主角为近代以前名人,撷取他们的流风遗韵;有几篇原为某杂志“祭葬名篇”栏目而作,所以偶也谈点文章作法之类,这里一仍其旧。第三辑名曰“学人謦欬”,对象换成现当代的学者,既有吕思勉这样的大师,也有柳亚子、姚鹓雏、钱春绮这样的文人,更有我有幸亲炙的受业之师;摹绘之法一如上辑,不一定取其全貌,有的只勾勒某一侧影,但都有可圈可点处。第四辑名曰“涛声隔岸”,主题涉及中日关系(主要侧重于文化层面),既有皕宋楼与静嘉堂的百年对话,也有内藤湖南与顾廷龙在对方国度的深度游历,有几篇还是我的日本游记或观感,殿以一篇学术对话,聚焦新天下秩序与民族主义下以中日为中心的东亚关系,带点理性反思的味道。第五辑名曰“书味会心”,纯然读书偶得或著书有感,或自述阅读史,或为前哲时贤著述所作的书评。最后那篇《打油诗话》,文体是游戏的,意思是认真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毕竟是交响耳畔而萦绕心际的!

虞云国
2018年1月于沪上三声楼 avayeChEcs/wYjd48TSMFuvNrAtD7AeesXPEo0MtVMsYU1O4N/UwoBzqUudPvh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