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漂洋过海,一场绝伦的邂逅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命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先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这对于徐志摩来说,是最为公正的评价了。事实上,徐志摩确实如此,当他爱上林徽因后,便不顾一切了,他要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爱和美。

不过,在林徽因眼里,徐志摩则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便是“情人”眼里的徐志摩了吧。她说,他是“孩子似的天真”。

林徽因几乎满足了徐志摩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面对这样的绝世女子,他无法拒绝,也无法冷静。当林长民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一起十分登对时,便开玩笑地跟宾客说:“你们看,我们家徽徽与志摩是不是天生一对儿?”

林徽因听到父亲的话,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跑开了,站在一旁的徐志摩心里似乎有些得意,他在心里揣摩,这是不是说明他可以追求徽因,追求他理想中的爱情?

徐志摩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他还有家庭的束缚,他是另外一个女人的丈夫,还是一个2岁孩子的父亲。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父亲徐申如是沪杭金融界相当有地位和实力的人物。在1915年时,徐志摩听从父亲的意愿,与仅仅只见过一面的张幼仪结了婚。那年,张幼仪也是16岁,对于爱情懵懂未知,但她是爱着这个清瘦又带有书卷气的男子的。

张幼仪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的次女,她在家中排行第八。宝山张家是名门望族,与徐志摩的结合属于家族强强联手,但这桩婚姻“交易”成分过重,徐志摩对张幼仪并没有任何感情。

张幼仪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认为夫妻间就是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但徐志摩讨厌极了这样的思想,他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

当张幼仪怀孕生子,徐志摩仿佛完成了人生中最大的事,他决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前往美国,又为了寻找罗素来到英国,本期望跟着罗素学习哲学,但此时罗素已离开剑桥,到中国去讲学了。他一时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甚至想过追随罗素而去。此间,他结识了一批英国作家。在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特别生的资格,这才让徐志摩决定留在英国。

剑桥,是他与林徽因经常游览的胜地。他经常带着林徽因来到剑桥,两个人漫步于校园中,在康桥上互吐心事。康河中的水,涓涓流淌着,午后的阳光静静洒落在两个人的身上,林徽因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她觉得上天对她太好了,一个潇洒、浪漫、多情的诗人,就在她眼前。

五年后,徐志摩回忆起这段时光,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与林徽因有多甜蜜,远在中国的张幼仪便有多苦。她与徐志摩刚结婚不久,他就去北京读书了。每次徐志摩给家里写信,从不提张幼仪只言片语,她默默地等待着他回家,等着他终有一天疲倦了,回到她这个温暖的港湾里。

徐志摩一直讨厌旧式女子,但张幼仪有一双大脚。多年后,张幼仪看到徐志摩的“女朋友”有一双小脚时,她说:“假如徐志摩打算接受这种女人的话,他为什么不鼓励我上学?为什么不让我学英文?为什么不帮忙让我变得和普通大脚女人一样新潮?为什么徐志摩想和这个女人在一起的程度,超过想和我在一起的程度?我并没有一双小脚,年轻的时候也读过书,我的东西可以和这个女人一样多啊!”

张幼仪并不明白,她即使变得和林徽因一样有才华,一样谈吐不凡,依然无法让徐志摩动心。就像天下美女无数,最让男子为之倾慕的,反倒是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渐渐传到了国内,徐申如知道后,为了挽救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决定让张幼仪出国。

16岁的林徽因体验着感情里所有的美好,眩晕、喜悦、羞涩、疑虑等,对于她来说,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是新鲜的。她无法区分这种感情是友谊,抑或是爱情。她一直记得,第一次见到徐志摩时,差一点把他叫作叔叔,这个比自己大七岁的男人,真的可以成为她终生的伴侣吗?

童年的往事,一幕幕出现在回忆里,她不完美的家庭给她带了伤害,让她习惯渴望温暖,渴望被人爱。她后来不止一次跟友人说:“……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即使其中任何一丝旧影再现,都会让重回到过去的厄运之中。”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对于林徽因来说,她渴望爱,渴望用爱来填充她不完美的家庭。那些与徐志摩在一起的日子里,连她讨厌的下雨天都变成了浪漫的风景。他们坐在温暖的壁炉前,聊诗歌,聊文学,聊音乐,聊人生与理想。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有说不完的梦,她认为他是那个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人。

青春年少的爱里,永远没有现实,就像中学生不会想到房子和车子,徐志摩和林徽因似乎也忘记了张幼仪的存在。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现对于徐志摩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她只知道,自己动心了。

当张幼仪也来到英国,林徽因的梦才彻底醒了,她沮丧地对自己说:“我怎么可能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呢?”

她开始反复思量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可能是幻象吧,可能是友谊吧,也可能是感激他的陪伴吧……

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中,评价了他们这段感情,她在文章里写道:“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新的向往充满感激。……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济慈、拜伦、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面前,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思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被自己所编织的热烈情感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不是所有的邂逅,都能有好的结果,也不是所有的海誓山盟,都能换来相伴一生。徐志摩遇到林徽因,认为自己遇到了终生的知己,但林徽因却是现实的,无论多爱,她终究不可能做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女子。

既已知晓,便知该抽身而去,身为女子,当该有林徽因这般透彻明朗。世间多少痴情种,在三角的感情里种下孽缘,终生舍不得逃脱?人终究只有一生,一辈子,不属于自己的缘分就该学会放下,像林徽因一样,是甜是苦都独自吞下,然后相视一笑,转身即天涯。 KEJQKmzmKocfqdNp71DzOO/+IgnW1eveFp7H0T0cGRHEhJKXOA7jtsqywQP2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