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人类除了拥有智能以外,还拥有情感、意志、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等。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朝人工情感的方向发展呢?机器人是否能够像人一样地进行思维和行动呢?关于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意识,存在“否定派和肯定派”两种观点。

一、否定派的观点

否定派的观点认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智能从而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活动要考虑社会后果,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第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不能完全替代和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以及统治人类本身,因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能替代人类意识。

二、肯定派的观点

肯定派的观点认为:情感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它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人类既然能够模拟自己的一般性思维方式,就必然能够模拟人的情感思维方式,只是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模拟途经;虽然人类不能完全模拟人脑的全部活动,但是一定能够无限趋近于人脑的意识过程;意识既是个体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低等动物(如蚂蚁、蜜蜂等)同样具有社会性行为,没有任何理由来证明社会性产物是绝对不能模拟的,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证明人工智能不能模拟社会性行为或社会性思维过程;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就是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灵活机动地规划、实施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这其实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许多低等的动物同样具备这种特性,只是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度和层次不同而已,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生物行为规则体系和利益诉求“方程式”,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模拟;人类的创造性也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信息的积累方式,人在价值增长为导向力的作用下,通过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用以改变事物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因此人类的创造性同样可以进行模拟。总之,情感、意识与意志等都是人类智能的扩展与延伸,它们都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人工情感(包括人工意志、人工意识、人工自主性、人工创造性等)。

狭义的人工智能包括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语音与听觉、机器人学、过程控制、并行运算和集群计算、虚拟技术化计算与人工生命、光计算和生物信息处理等技术,广义的人工智能包括情感、意识、意志、自主性、创造性等。除了信息技术外,未来的智能系统还要集成认知科学、心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系统学和哲学等,这些不仅是智能系统支持结构的重要部分,更是智能系统的活力所在。 JWGyxdelmSBJH0YmNJoK/ORvC/1Dm+0naC9JabDN9N9Rftb1MLoFSYDL9xx4MU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