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情感的数理逻辑

在一般人看来,价值观问题和情感问题都是非常神秘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涉及广泛而深入的精神领域。价值观和情感的运行程序具有很多的变量因素,价值观和情感的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价值观和情感的功能结构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对价值观和情感进行数学分析和逻辑运算看起来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

一、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有序化规模的不断增长过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主体一切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一切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过,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

第一,“利益最大化”是长远的,而不是眼前的。不能因为追求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利益最大化”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不能因为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利益最大化”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不能因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利益最大化”是全面价值层次的,而不是单一价值层次的。不能因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精神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因为追求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利益最大化”是客观意义的,而不是主观意义的。不能因为追求主观感受的愉悦性、刺激程度的最大化,而牺牲客观获得的利益的最大化。

第六,“利益最大化”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不能因为追求显性的、现实的、直接的、本体的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隐性的、可能的、间接的、关联体的利益的最大化。

第七,“利益最大化”是辩证意义的,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的。许多负面利益往往隐含着正面利益,敌方的利益往往隐含着友方的利益,痛苦与磨难往往为成功创造了条件。

二、践行“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

那么,人是如何来践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高行为准则呢?主要有两种方式:

1.选择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事物

例如,发展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财富,开展具有最大经济收益率的经营项目,寻找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工作,学习具有最强实用性的专业技术,等等。

2.实施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行为

例如,生产具有最大收益率的物质产品,消费具有最大消费效率的生活用品,创造具有最大社会价值收益率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作品。

三、“利益最大化”与“价值率最大化”

“统一价值论”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为理论基础,全面论证了“价值以能量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人类所有层次所有形式的价值都起源于能量,最原始的价值就是食物。

第二,食物的价值量由它所含有的“标准生物化学能”来决定。

第三,人类所有的价值可分为消费性价值和生产性价值,其中,消费性价值可分为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生产性价值可分为个体性生产价值(如工具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第四,无论是消费性价值,还是生产性价值,都是由食物类价值逐渐进化而来。

第五,人类所有的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类价值,都可以采用能量单位(即焦耳)来进行统一度量。

第六,“价值率”可以用来描述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

第七,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价值率”。

四、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价值特性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

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传统价值论的观点认为,价值量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其实不然,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才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正是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必然会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且构成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五、价值观的本质

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从能量角度对于各种不同价值的统一度量,从而为统一计算不同事物的价值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1.价值率

某事物在价值系统中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就是该事物的价值率。

任何事物的价值特性虽然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并且随着主体品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事物的所有价值特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所有事物的价值率都是客观价值率。

2.主观价值率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即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

3.价值观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的价值率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观念体系,即形成众多的主观价值率,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许多的主观价值率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观念体系,这就是价值观系统(简称价值观)。

一般来说,高层次的价值通常具有较高的长远性、整体性和利他性,低层次的价值通常具有较高的眼前性、局部性和利己性,因此拥有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人通常眼光长远、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拥有较低层次价值的人通常眼光短浅、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六、情感的本质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以经济贸易为例,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50%,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通常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只能达到15%,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20%的经营项目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收益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

1.中值价值率

根据主体所有活动的价值率以及相应的作用规模,可以求出一个加权平均价值率,称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

2.价值率高差

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3.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

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即价值率高差大于0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即价值率高差小于0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这就是“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也称“价值率高差分界定理”。

4.主观价值率高差

事物的价值率高差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即事物的客观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

5.情感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高差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心理体系,即形成众多的主观价值率高差,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由许多的主观价值率高差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心理体系,这就是情感系统(简称情感)。

七、情感的运行程序

情感的运行程序分三种具体情况:

1.正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正向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衰减,并逐渐趋近于零。

2.负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反向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衰减,并逐渐趋近于零。

3.零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或情感强度为零,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数理情感学认为: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并不是以等值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不是以线性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而是以非线性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关系(即“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八、情感与价值观的主要区别

虽然情感与价值观都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但是两者有许多重要区别,主要表现在: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情感的根本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情感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间接反映,而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直接反映。

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相对性认识,而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绝对性认识。

由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情感通常是多变的;由于价值观所反映的事物的价值率通常基于正常的环境条件或平均的环境条件,因此人的价值观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人的情感在平时处于“沉寂”状态,以便于节省能量与价值,只有到了事物的价值率偏离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的情感才开始激发;而人的价值观则一直处于“觉醒”状态。

人的行为驱动力通常是以情感为直接诱因产生的,价值观通常不直接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驱动力,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对行为驱动力产生影响。 jVvKB5jrI3tR1U45yMLNGaSnk4mxIvzj0QEI9MV//+I/aZcKpGRdviHWLE1Ho2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