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情感的哲学本质

情感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尚的人追求精神信仰,有人不惜为之流血牺牲;正义之士惩恶扬善,有人为之舍生忘死;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有人为之发痴发狂;朋友之间追求友谊,有人为之两肋插刀;做人要图个面子,有人为之倾家荡产;家庭生活离不开亲情,有人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人们无一不在情感的驱动下生活和工作,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情感的客观本质是什么,却大谈特谈情感的理论问题;许多人终身为某种情感目的而奔波忙碌着,却从来不思考是否值得;许多人为满足某种情感的需要而不惜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却从来不知道这种情感的真实内涵。

一、情感的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中“情感”一条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心理学课程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然而,心理学对于情感所做的定义存在如下疑问:

1.什么是“满足需要”?

显然,人类的一切需要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价值的需要,“满足需要”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然而,心理学并没有明确地阐述“满足需要”的真正本质。

2.什么是“态度体验”?

显然,“态度体验”本身就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方式,“情感”也是人脑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方式,因此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在本质上就是用“态度体验”来描述“情感”,属于典型的“以词解词”和“概念互换”。

3.“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学认为,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的态度体验,因而属于个体性的、低层次的情感;情感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因而属于社会性的、高层次的情感。显然,这种区分没有科学依据,也不符合科学逻辑。

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实际上就是用三个新的名词(即需要、态度、体验)来定义和解释情感。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对这三个新名词进行明确的定义,否则,就陷入了“以词解词”的诡辩逻辑循环。

二、情感的哲学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1.情感的哲学定义

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2.几点注意

理解情感的哲学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类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还可以是整个社会,它们分别形成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2)事物的价值关系并不是指事物的价值量(或使用价值量),情感的强度也并不与事物的价值量成正比,而是与事物的价值量有着特定的函数关系;

(3)事物的价值大小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有关,还与主体及环境的品质特性有关,因此人的情感强度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有关,还与主体及环境的品质特性有关。

由于情感的本质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他相关的情感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

三、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是: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这一关系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

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情感,时间一长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发生了改变,这种情感就基本上消失了;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人有时在某个环境下不开心,就主动离开,并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等等。

第二,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

四、情感的相对独立性

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时间上的异步性

如果价值形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新情感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新情感的产生、发展与消失并不能与新价值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比如,人们与那些联系较少的亲属的亲情往往较为淡薄,对那些已经离别的朋友则会表现出留恋或怀念。

2.量度上的差异性

如果价值量发生了变动,情感的强度很难与之保持同步变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钟爱男性的伤害或遗弃后,有时反而不会产生怨恨;相反,有些人仅仅因为几句话不投机,就大动肝火,事后又会悔恨不已。

3.方式上的局限性

价值关系的变化方式是无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却是有限的。人有时对于某些复杂的、隐含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不了情感,就会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例如,有时人明明在某些交易上受到了损失,却还会因为某些情感因素而表示感谢。

4.机制上的异化性

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揭示情感哲学本质的重大意义

由于情感哲学定义的新发现,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那么以价值为研究主线,对各种复杂的情感现象与情感规律进行客观、精确、全面地分析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了,这就为科学的“数理情感学”的诞生提供了哲学依据。

解决了情感的哲学本质问题,就可以轻松地得出许多重要结论:

第一,价值如何进化,情感就可以如何进化。

第二,价值如何分类,情感就可以如何分类。

第三,价值有什么样的变化特征,情感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表现特征。

第四,有什么样的人类价值循环转化系统,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情感循环转化系统。

第五,有什么样的价值运动规律,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情感运动规律。

第六,从情感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过程可归结为识别情感、表达情感、计算情感、体验情感、运行情感等五种。那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过程可归结为识别价值、表达价值、计算价值、消费价值和创造价值等五种。

第七,各种价值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那么相对应的各种情感就必然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第八,价值是可以计算的,那么情感就必然可以计算。

第九,既然情感与价值是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就可以模仿人的价值循环转化系统,开发出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 OK8CA0plpcZyCm1HTVERo8BGPakll3seQf1FgudcHi0NDB9AShyV294lSUoBC0zz



第三节
情感的数理逻辑

在一般人看来,价值观问题和情感问题都是非常神秘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涉及广泛而深入的精神领域。价值观和情感的运行程序具有很多的变量因素,价值观和情感的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价值观和情感的功能结构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对价值观和情感进行数学分析和逻辑运算看起来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

一、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有序化规模的不断增长过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主体一切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一切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过,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

第一,“利益最大化”是长远的,而不是眼前的。不能因为追求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利益最大化”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不能因为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利益最大化”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不能因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利益最大化”是全面价值层次的,而不是单一价值层次的。不能因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精神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因为追求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利益最大化”是客观意义的,而不是主观意义的。不能因为追求主观感受的愉悦性、刺激程度的最大化,而牺牲客观获得的利益的最大化。

第六,“利益最大化”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不能因为追求显性的、现实的、直接的、本体的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隐性的、可能的、间接的、关联体的利益的最大化。

第七,“利益最大化”是辩证意义的,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的。许多负面利益往往隐含着正面利益,敌方的利益往往隐含着友方的利益,痛苦与磨难往往为成功创造了条件。

二、践行“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

那么,人是如何来践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高行为准则呢?主要有两种方式:

1.选择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事物

例如,发展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财富,开展具有最大经济收益率的经营项目,寻找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工作,学习具有最强实用性的专业技术,等等。

2.实施具有最大价值收益率的行为

例如,生产具有最大收益率的物质产品,消费具有最大消费效率的生活用品,创造具有最大社会价值收益率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作品。

三、“利益最大化”与“价值率最大化”

“统一价值论”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为理论基础,全面论证了“价值以能量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人类所有层次所有形式的价值都起源于能量,最原始的价值就是食物。

第二,食物的价值量由它所含有的“标准生物化学能”来决定。

第三,人类所有的价值可分为消费性价值和生产性价值,其中,消费性价值可分为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生产性价值可分为个体性生产价值(如工具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第四,无论是消费性价值,还是生产性价值,都是由食物类价值逐渐进化而来。

第五,人类所有的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类价值,都可以采用能量单位(即焦耳)来进行统一度量。

第六,“价值率”可以用来描述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

第七,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价值率”。

四、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价值特性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

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传统价值论的观点认为,价值量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其实不然,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才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正是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必然会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且构成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五、价值观的本质

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从能量角度对于各种不同价值的统一度量,从而为统一计算不同事物的价值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1.价值率

某事物在价值系统中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就是该事物的价值率。

任何事物的价值特性虽然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并且随着主体品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事物的所有价值特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所有事物的价值率都是客观价值率。

2.主观价值率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即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

3.价值观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的价值率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观念体系,即形成众多的主观价值率,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许多的主观价值率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观念体系,这就是价值观系统(简称价值观)。

一般来说,高层次的价值通常具有较高的长远性、整体性和利他性,低层次的价值通常具有较高的眼前性、局部性和利己性,因此拥有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人通常眼光长远、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拥有较低层次价值的人通常眼光短浅、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六、情感的本质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以经济贸易为例,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50%,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通常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只能达到15%,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20%的经营项目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收益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

1.中值价值率

根据主体所有活动的价值率以及相应的作用规模,可以求出一个加权平均价值率,称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

2.价值率高差

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3.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

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即价值率高差大于0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即价值率高差小于0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这就是“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也称“价值率高差分界定理”。

4.主观价值率高差

事物的价值率高差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即事物的客观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

5.情感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高差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心理体系,即形成众多的主观价值率高差,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由许多的主观价值率高差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心理体系,这就是情感系统(简称情感)。

七、情感的运行程序

情感的运行程序分三种具体情况:

1.正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正向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衰减,并逐渐趋近于零。

2.负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反向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衰减,并逐渐趋近于零。

3.零向情感的运行程序

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或情感强度为零,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数理情感学认为: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并不是以等值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不是以线性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而是以非线性函数的关系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关系(即“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八、情感与价值观的主要区别

虽然情感与价值观都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但是两者有许多重要区别,主要表现在: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情感的根本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

情感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间接反映,而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直接反映。

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相对性认识,而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绝对性认识。

由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情感通常是多变的;由于价值观所反映的事物的价值率通常基于正常的环境条件或平均的环境条件,因此人的价值观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人的情感在平时处于“沉寂”状态,以便于节省能量与价值,只有到了事物的价值率偏离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的情感才开始激发;而人的价值观则一直处于“觉醒”状态。

人的行为驱动力通常是以情感为直接诱因产生的,价值观通常不直接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驱动力,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对行为驱动力产生影响。 OK8CA0plpcZyCm1HTVERo8BGPakll3seQf1FgudcHi0NDB9AShyV294lSUoBC0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