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唯有青葱少年时

世界很大,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相遇、擦肩再别离,有些成为亲人,有些成为挚友,有些成为过客。冥冥之中,时光悄然席卷了所有的喜怒哀乐,带着他们向各自熟识的环境归位,从年幼无知到垂垂老矣,所有的都可能远走高飞,唯有少年的记忆始终不弃。就像筠子歌中唱到的一样: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少年时光,永远那样清澈难忘,它像一株明丽动人的紫藤花,随着时光无尽又疯狂地攀爬,然后蜷缩在记忆的最深处,于某天情景交融的怀念里,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从咿咿呀呀学语的娃娃到跌跌撞撞走路的小孩,乖巧安分、恬淡娴静的杨绛始终扮演着状如猫咪般的贴心角色,她细心、懂事又听话,成了杨荫杭心中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也只有她一人享受过父亲“耐心哄睡还要唱摇篮曲”的极度宠溺。因此,在杨绛的心中,对父亲除了发自内心的敬重,更多的还是骨肉连心的疼惜。

南方人喜欢吃甜食,于是,杨荫杭总会在饭后嘱咐唐须嫈买些甜点给孩子们吃,俗称“放焰口”。每当这个时刻到来,孩子们总是笑着、闹着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杨荫杭也都笑呵呵地一口应允。

吃过甜食,小打小闹之后,到了父亲的午觉时间,孩子们便一哄而散各自玩耍去了。一日,打算离开的杨绛忽然被父亲叫住了:“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于是,懂事贴心的杨绛就留下来,坐在父亲身边安安静静地看书,不发出任何声响。即使在白雪皑皑需要生火炉换煤的寒冷冬天,杨绛也能准确地感知到需要添煤的时间,然后不失时机地走到父亲的房中轻轻夹起一块添上,而且没有任何声响,引得弟妹们钦佩不已。

杨绛有颗纯净善良的心,这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她的心思十分细腻,待人也十分真诚,尤其是对为全家生计奔波劳碌的父亲,杨绛更是由衷地心疼。

每天早饭过后,杨绛都会为父亲泡上一碗他爱喝的浓浓的盖碗茶。闲暇之时,她便坐在一边,专心致志地为父亲剥橘子、剥栗子,小小的人儿,小小的手,却总能把橘子和栗子剥得干干净净,惹得杨荫杭无限爱怜。

每当休沐在家,伏案写稿便成了杨荫杭的重要工作。一摞摞裁切整齐的竹帘纸,就是杨荫杭写稿用的“稿纸”。每每看到稿纸写满,心细的杨绛总会适时地捡起来用作练字,不舍得浪费掉一丝一毫。

从孩童到为人父母,“放焰口”的习惯在杨家一直持续了好多年,也正是这个“习惯”,让孩子们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仍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切关爱和暖暖情意。他们相亲相爱地依偎在一起,共担风雨,共扛重任。

少年时光总是摇曳多姿、五彩斑斓。它们将每一份喜悦、好奇、纯真用心镶嵌在岁月深处,生根、发芽直至长大开花。它们伴随着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在某天缱绻旖旎的阳光里,深深浅浅地将从前的自己唤醒。

在北京的几年,是杨绛一生中充满绵密温情和纯真童趣的日子。1915年重回北京后,幼小的杨绛和父母住在东城,房东是个纯粹优雅的满族女子,当时只看了一眼,爱美的杨绛便已深深陶醉在房东穿着的有精美刺绣的满族服饰中了。本以为这样的服饰已经美到极致,却不想房东走路时娉婷婀娜的身影让杨绛更为神往,也正是在这样的神往中,她注意到了房东脚上所穿的与众不同的鞋子——镶嵌了厚度约有十几厘米的白色鞋底的花盆底鞋。穿上这种鞋子的女子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这让身材矮小的杨绛心向往之。父亲开玩笑问她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鞋,小小的杨绛煞有介事地琢磨了一番后,认真地回答:“要!”惹得杨荫杭分外怜爱。

杨绛的童年在数次匆匆忙忙的辗转搬迁中,经历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新奇和别致,也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情感。这种特殊的经历,也让她在长大之后充满喧嚣和孤单的岁月里,得以与内心深处的自己相拥而眠。

即使是在许多年后,杨绛对年少时的记忆仍旧鲜明深刻,她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

有一次寒假里,父亲歇午,我们在火炉里偷烤一大块年糕,不小心,火夹子掉在炉盘里,年糕掉在火炉里,乒乒乓乓闹得好响。我们闯了祸后不顾后果,一溜烟儿都跑了,过些时候偷偷回来张望,父亲没事人儿似的坐着工作。我们满处找那块年糕找不见,却不敢问。

因为刚刚饭后,还远不到吃点心的时候呢,父亲在忍笑,却虎着脸。年糕原来给扔在字纸篓里了,母亲知道了准会怪我们闹了父亲,可是父亲并没有戳穿我们干的坏事,他有时还帮我们淘气呢。

记得有一次也是大冬天,金鱼缸里的水几乎连底冻了,一只只半埋在泥里的金鱼旁边都堆积着凿下的冰块,我们就想做冰淇淋,和父亲商量——因为母亲肯定不赞成大冬天做冰淇淋。父亲说,你们自己会做,就做去。我家有一只旧式的做冰淇淋的桶,我常插一手帮着做,所以也会,只是没有材料。我们胡乱偷些东西做了半桶,在“旱船”(后园的厅)南廊的太阳里摇了半天,木桶里的冰块总也不化,铁桶里的冰淇淋总也不凝,白赔了许多盐。我们只好向父亲求主意。父亲说有三个办法:一是冰上淋一勺开水;二是到厨房的灶仓里去做,那就瞒不过母亲了;三是到父亲房间里的火炉边摇去。我们采用了第三个办法,居然做成,只是用的材料太差,味道不好。父亲助兴尝了一点点,母亲事后知道也就没说什么。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从杨绛记事开始,父亲的开明民主就已深深地感染了她,让她终其一生都对其持有饱满的敬仰。在匆匆而过的年少岁月里,除了陪在身边的父母,杨绛还记得自己的三姑母,杨荫榆。

我五周岁(一九一六年)在女高师附小上一年级,开始能记忆三姑母。她那时是女高师的“学监”,我还是她所喜欢的孩子呢。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学生正在饭堂吃饭,她带了几位来宾进饭堂参观,顿时全饭堂肃然,大家都专心吃饭。我背门而坐,饭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儿,三姑母走过,附耳说了我一句,我赶紧把米粒儿拣在嘴里吃了。后来我在家听见三姑母和我父亲形容我们那一群小女孩儿,背后看去都和我相像,一个白脖子,两橛小短辫儿;她们看见我拣吃了米粒儿,一个个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儿拣来吃了。她讲的时候笑出了细酒窝儿,好像对我们那一群小学生都很喜欢似的。那时候的三姑母还一点也不怪僻。

——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这件事让杨绛记忆深刻。尽管别人眼里的三姑母,分外严厉甚至不近人情,但在幼小的杨绛看来,三姑母还是善良的。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桎梏之后,杨荫榆却选择了出国留学、埋头苦读。她好像已经忘了,自己是个女人,对恋爱和结婚也全然无视。

杨荫榆的坚毅果决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杨绛,从三姑母身上,年少的她学会了果断与从容。在母亲对所有人的宽容与平和中,她悟出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杨绛深切地懂得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庭氛围,都成为助力杨绛这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的最佳“肥料”。

许多年后,她仍旧记得年少时的自己。淡淡的像一朵菊花,开在郊野,盛风不倒,宠辱不惊。 sKMxiD5Q933RxY8bUXEWrhXYPBQj815E01sQE7ga8e1YDoLiDqkx2Ki8J85zk2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