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错失清华向东吴

岁月是执拗高傲的,它一意孤行地匀速前进,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有所改变。从起点到终点,生命在岁月的年轮中兜兜转转,迷迷离离;从相遇到分别,从拥有到错过,一切毫无规律又顺其自然地发生,直至最后尘埃落定。

花事繁杂,时光匆匆,那些错过,终究也会被恬静之心渲染得温婉多情。

从少年时期开始,杨绛对清华就有着独一无二的好感。

1928年,十七岁的杨绛顺利高中毕业,一心一意想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是天公不作美,清华大学虽然从当年开始招收女学生,却在南方没有留招生名额,因此,万分无奈的杨绛只好转投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苏州东吴大学。

聪慧的杨绛凭借自己的从容沉稳,不仅成功摘得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状元的桂冠,同时也获得了东吴大学笔试成绩第一、复试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样的杨绛已然让人赞叹称奇了,但东吴大学的校长觉得:论真本事,东吴的状元应该非杨绛莫属,因为状元孙令衔是东吴附中毕业的,复试的考题,他在中学时曾经做过。

由于家在苏州,杨绛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第一年并不分文理科,所有入学的学生都是各门功课一起学,因此,杨绛也没有专门为后期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而过多地耗费精力。但是到了大二,要分专业。东吴大学最好的学科是医学预科和法学预科,虽然杨绛本身对医学很有兴趣,但是她很怕杀生,不能像平常学生一样做实验,于是,理科成绩也很好的杨绛放弃了医学。

此时,下定决心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学的杨绛,却因为东吴大学有限的文科科目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东吴大学的文科只有法预科和政治系,如果选法预,不仅能帮助从事律师行业的父亲,也能够接触到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丰富自己的阅历,这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思前想后的杨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深谙律师行业门道的杨荫杭却坚决反对,他甚至详细列出了种种理由,劝说女儿不要步自己的后尘……无奈之下,杨绛只好选择了政治系。

虽然对法律和政治这两门学科都毫无兴趣,但是过目不忘、一点就通的杨绛凭着聪慧机敏、才华无双,很快在人才济济的东吴大学脱颖而出。童心未泯的杨绛甚至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玩吹球的游戏,将双手合并为小船,小球就能在手指上转个十几圈不停下来也不跌落,引得许多同学争相效仿。

在东吴大学上学的这几年,杨绛除了在大一、大二这两年个别科目偶尔“失手”外,其他科目全部是一等,这与她终日泡在校内图书馆阅读中外文学书籍有莫大关系。此外,闲暇之余,杨绛还向一位来自比利时的美丽妇人拜师学艺,因而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尤其是在升入大三之后,杨绛的所有功课,包括体育在内,也全是优。在东吴大学,成绩优异、才华出众的杨绛是校园里的焦点人物,走到哪里,都有人打招呼问好,随之而来的还有艳羡万分的目光,但是,杨绛依旧放不下自己的“初恋”——清华大学。即使已经在东吴大学就读两年,杨绛脑袋里还是经常冒出去清华读书的想法,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杨绛还想要到上海通过考试成功转学。

1930年暑假,心急如焚的杨绛急切地赶到上海,交了考试费用,顺利领到了准考证。本以为命运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料患了肺结核、久治不愈的大弟突发结核性脑膜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此病是不治之症。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一家人手忙脚乱、坐立不安,杨绛自然也无心考试。因而,她与清华又一次失之交臂。

杨绛的清华梦就此短暂搁浅,她像许多失恋的人一样,表面看去风平浪静,其实内心却波涛汹涌。

中、英、法文俱佳,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才华横溢的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的青春时光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朋友,比如,后来蜚声全国的有机化工专家孙令衔、赫赫有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他们时常结伴而行,或阅读新作或热烈讨论,校园里处处留下了他们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足迹。

温暖、友爱、幸福纵横交织,它们密密实实地缠绕在一起,组成了杨绛的美好青春。由内而外的淡泊,让温婉安然的杨绛变身为行走在人世间的纯洁精灵,将自己特有的细腻和深入骨髓的善意透彻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人。

大三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杨绛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可以去国外深造,但是考虑到父亲刚刚大病一场,家中经济堪忧的现实状况,善良的杨绛不想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毅然选择了放弃。而且,在杨绛的内心深处,更吸引她的不是学位,而是文雅诗意、朝气蓬勃的清华校园。

人生无常,世事更迭。

总以为生活可以就这样风平浪静、简简单单地过下去,一直到白发苍苍,但总有突然袭来的狂风骤雨,让未来的人生轨道发生偏离或改变。

1931年,战火四起、兵荒马乱的中国东北爆发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瞬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国内局势一片动荡。许多高校学生集体罢课,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东吴大学也在其中,不少请愿的学生联合起来,想出了一个“克敌制胜”的妙招:把在东吴附中读书的蒋纬国拉出来做领队,借为他们“保驾护航”。

果然,这个举动非常奏效:东吴大学请愿的学生一路上非但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阻挠,反而得到了南京政府的热情款待。对于这件事,杨绛是深感鄙夷的,她用带头向发生水灾的华北地区捐款、自己动手买来棉花为受灾的人做棉衣的举动,将部分流于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变得深入本质且富有深意。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在愈演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风潮的席卷下,许多学校停课,东吴大学也在其中。此时,杨绛即将从东吴大学毕业,为了能够按期毕业,杨绛和四个要好的同学商议,他们向学校提出申请,去燕京大学借读。周芬,是其中之一。

杨绛家与周芬家算是故交。因为杨荫杭是周芬父亲的上司,早在杨绛上大学之前,周芬已经跟着母亲去过杨绛家里,只是当时还小,圈子的不同让两人几乎没有交集。但大千世界,缘分是奇妙的、不可言说的,也许今日还未相识,明日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比如炎樱和张爱玲,两人忽然在某天一见如故,杨绛和周芬的深交,也颇有这样的意味。

杨绛和周芬相遇,是在东吴的大学宿舍。当时,两人并没有表现出相见恨晚,但时间一长,杨绛竟然不自觉地对周芬表现出依赖来。比如,每早贪睡赖床的杨绛,总让周芬吃完早饭后给她捎一个馒头回来;有时候,杨绛故意把馒头的皮儿留下来,搓成细细的远看像虫子的长条儿,在周芬不注意的时候,放在她的笔记本上,然后自己故作恐慌地大叫:“好可怕!”对杨绛毫不设防的周芬也总是落入杨绛的“圈套”,吓得不敢上前。此时,笑得前仰后合的杨绛便一把将“虫子”捉过来,然后一口吃掉。直到这时,周芬才反应过来自己又中计了,然后与杨绛嬉笑着追逐打闹。

两人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加深,在当局镇压学潮越来越残酷的情况下,杨绛的母亲听从振华女校校长的建议,来到学校想要将杨绛接回家。杨绛舍不得周芬一人独留学校,便央求母亲将周芬一起带走。但是当时,学校门口守卫森严,想要人和东西一起带走是难上加难。聪明的杨绛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让母亲将二人的东西放在车上先行拉走,自己和周芬则趁着下午四点之后的一小会儿的活动时间离校。

从校园里到大门口再到望星桥,周芬和杨绛一直牵着手。她们先来到校外卖小吃的地方观望,确认无人跟踪后才匆匆忙忙往家的方向飞奔,她们一路飞跑一路回头观望,生怕被忽然出现的人“抓回去”。直至到家,两人悬着的心才如释重负地放下。

杨绛喜欢吹箫,周芬喜欢吹笙,二人在学校时经常上演笙箫合奏,听来婉转流畅,非常惊艳。而日后两人的交往,就如同她们当初在校时的笙箫合奏,虽然两人身处异地,但始终心心相印。

1932年2月,北京的风依旧凛冽,杨绛与好友周芬、孙令衔等一行五人从已经渐暖的苏州出发,一路北上,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他们全部通过了燕京大学的考试,眼看着最初去燕京借读的约定就要变为现实,但在去燕京大学的途中,心念清华的杨绛听了已在清华读书的好友蒋恩钿的建议,临时变卦去了清华。

对于自己的“中途反悔”,杨绛是心怀愧疚的,她觉得自己的“突然离开”对不起周芬。她是陪伴了自己将近四年的好友,始终与自己风雨兼程、甘苦与共。她的存在,不仅造就了杨绛青春时光里的灿烂温暖,也是杨绛对人生、对友情理解更深刻的根源。好在周芬对杨绛的“反悔”并不介意,两人分开之后,依旧联系频繁,亲如姐妹。

在乱世之中,周芬和杨绛的友情充满了与世无争的宁静。茫茫人海里,她们相识、相知、相伴、相守,将社会上的狂风骤雨变为生活中的和风细雨,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情。 dyGAQvgZosUC5DfnkyXLFsA1ScBxsEqFYvXWFkzS0cpFR6Ury44L0no4k1I/Ft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