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花开、一念花落。山长水远的人世,无论风雨兼程还是阳光灿烂,终究要靠自己走下去。就像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又浑然天成地拥有各种力量一样,即使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人生之路依旧会充满丰盈迷人的色泽。
杨绛的人生堪称完美:在开明民主、父母相爱的幸福家庭中长大;在朝气蓬勃的青春时期去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读书;在桃李年华遇到一见钟情、一生所爱的人;在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乱世,挥毫泼墨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片恬静安然的世外桃源……
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让杨绛深深地体会到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坎坷不平的求学之路,让杨绛善于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与灵魂相依。
杨绛6岁进入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此时,她的三姑妈杨荫榆正在与其一墙之隔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因为杨荫榆的缘故,杨绛在学校受到了不少“特殊待遇”。对此,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如此写道:
女高师的学生有时带我到大学部去玩。我看见三姑母忙着写字,也没工夫理会我。她们带我打秋千,登得老高,我有点害怕,可是不敢说。有一次她们开恳亲会,演戏三天,一天试演,一天请男宾,一天请女宾,借我去做戏里的花神,把我的牛角小辫儿盘在头顶上,插了满头的花,衣上也贴满金花。又一次开运动会,一个大学生跳绳,叫我钻到她身边像卫星似的绕着她周围转着跳。老师还教我说一套话。运动场很大,我站在场上自觉渺小,细声儿把那套话背了一遍,心上只愁跳绳绊了脚。那天总算跳得不错。事后老师问我:“你说了什么话呀?谁都没听见。”
我现在回想,演戏借我做“花神”,运动会叫我和大学生一同表演等等,准是看三姑母的面子。那时候她在校内有威信,学生也喜欢她。我决不信小学生里只我一个配做“花神”,只我一个灵活,会钻在大学生身边围绕着她跳绳。
彼时,天真无邪的杨绛还不懂得人情世故,她只觉得,周围的人个个善良而友好。虽然杨荫榆的存在强化了周围的人对杨绛的好,但这并不是全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与杨绛的讨人喜欢、机灵可爱、纯真聪明的个性也密不可分。
无忧无虑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让你来不及回想,就要走向下一个路口。
1919年,交通部总长许世英涉嫌贪污被铁面无私的杨荫杭传唤,因有高官干预,杨荫杭被停职停薪。这对于依靠杨荫杭薪水度日的杨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从无锡老家返校没几天,杨绛的二姐同康就因感染风寒离世,这个从天而降的噩耗让全家人悲痛不已。短短几个月一连经历两次大的变故,让昔日热血沸腾的杨荫杭深觉心灰意冷,他收拾了行李辞官离京,让还在读三年级的杨绛猝不及防又万分诧异。
离京的那天早晨,杨绛眼中平日并不拥挤的火车站忽然间变得熙熙攘攘,原来有许多人特意赶到车站为父亲杨荫杭送行,他们再三挽留,不舍得这样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离开。但从杨荫杭的眼神里,杨绛能看到和感受到父亲去意已决,那一刻,杨绛的心里居然被排山倒海的骄傲和感动填满。许多年后,杨绛依旧觉得,那一幕送行的情景仍旧清晰可见,仿如昨日。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总会走。然而,多愁善感的杨绛,对那些已经同窗三年的好友多少有些放不下。南下的途中,她甚至有些遗憾没有跟自己熟悉的同学们告别,再一次相见也不知是何时了。
遗憾和不舍逐渐在长长的新鲜感迭出的路途上消磨殆尽,船来船往、依山傍水的婉约江南风光,使清新秀丽的无锡在杨绛眼中呈现出千变万化、五彩斑斓的灵动,这让小小的杨绛新奇、欣喜不已。在安置好一家老小后,父亲送她和两个弟弟插班进了大王庙小学。
全校只有一间教室,能同时容纳全校四个班级的学生;只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校长……杨绛和弟弟的老师是一个人,姓孙,留着少见的小光头,他手里时常拿着教鞭,动不动就以此惩罚孩子们。为此,许多学生都对他痛恨至极,有极个别胆大的孩子还将他的头像画在“女生间”装有马桶的那面墙的墙壁上,常常叩拜,想要以此钝死他。在无锡的方言中,“钝”的意思是让一个人倒霉。
由此可知,“孙光头”确实不受孩子们喜欢。然而,许多年后,杨绛回忆起“孙光头”,还不忘为他辩护:孙老师虽然厉害,但是却从来没有打过杨绛和她的两个弟弟。或许是因为他们太乖的缘故吧!
仅有的一间教室用来上课,孩子们就没有了玩耍游戏的地方,于是,许多孩子就挤到了大庙东庑的“女生间”,即装有马桶、画了“孙光头”画像的地方,去踢毽子。可是,杨绛却只会拍皮球、跳绳,多数时候她又不喜欢待在闷气、狭小的“女生间”里,因此,她后来就不常去了。
童年的快乐总是无法取代,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依旧能在心底雕刻出无法比拟、难以忘怀的感情城堡:它装着梦、装着故事、装着回不去的曾经。所以杨绛无数次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等到全家经历了与杨荫杭的“生离死别”之后,杨绛才真正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此时,杨绛的大姐已从上海启明女校毕业,成为该校的一名老师。她向杨荫杭信誓旦旦地保证,可以带三妹、四妹去启明读书。
虽然杨荫杭心里清楚,启明女校的教学质量是最好的,但是对于刚刚失去女儿且自己也刚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的杨荫杭而言,让孩子们去启明女校读书,就意味着孩子们要自己出去闯荡。于是,他犹豫起来,对于一直养在身边的杨绛,杨荫杭更是一万个割舍不下。
平日不善言辞却对杨绛分外宠爱的唐须嫈一时间也无所适从,但她深知,儿女长大,自己必须放手。于是,她为杨绛准备了一个小小的行李箱。在傍晚时分杨绛取箱子的时候,唐须嫈悄悄问道:“你打定主意了?”
杨绛坚决地回应:“打定了。”
于是,唐须嫈不再多言。但是,在夜色深深的屋子里,杨绛想起自己从此以后要住在学校,直到暑假才能见到父母,还是让幼小的她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不得不说,杨绛是果断的、坚强的。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傲气和决绝,令她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不懈、勇敢追梦。1920年2月,杨绛和三姐背起行囊,从朴素内敛的无锡来到了繁华流动的上海。
大树、草地、秋千架、跷跷板、排列整齐的教室、平坦宽阔的空地……瞬间让在封闭狭小的大王庙小学待了半年的杨绛兴奋不已。在这所“高端豪华”的学校里,杨绛学会了叫这里管教学生的修女为“姆姆”,并以自己足够的聪明乖巧获得了陪同天主教徒瞻礼的资格。要知道,这么小的孩子陪同瞻礼,是根本不被允许的,但是杨绛做到了。
三餐之后,学生不许待在教室,而要到校园各处游玩散步;用餐期间,任何人不许讲话,只有节假日时才可以;启明女校每月放假一天,其余的星期日则由姆姆统一带领大家穿上校服、戴上校徽,排成一队去郊野或私家花园游玩。当然,不想去游玩的话也没人勉强,可以跟着受过专业教育的姆姆学习绘画或者弹钢琴。
开明的教育思想和严格的规矩礼仪,以及姆姆们耐心的教导和仁爱情怀,让杨绛对信仰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在这所学校里,她懂得了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的道理;在姆姆们的教导下,她对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也更加明晰;她沉浸在大姐书桌上堆得高高的书海里,一个人“自修”各类书籍。在《旧约全书》的中译本里,杨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以此为基石,杨绛的文字更加真实而深邃。
杨绛对启明女校的印象非常好,好到终其一生都对这所培养了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学校及其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充满了感谢和感恩。她还记得,食堂心地善良的姆姆们,在每月放假那天,为回不了家的她送来的糖果,为她小小的充满失落和难过的心带来的那份甜蜜和安慰。
所以后来,在大姐带她和三姐去申报馆,杨绛看到大病初愈、清瘦至极的杨荫杭时,她才会情不自禁地抓着父亲的手,紧紧地依偎在他身边,想要享受那一份终于到来的温暖和幸福。疼爱女儿的杨荫杭还带着她们吃了“大菜”,用餐期间,杨荫杭还安慰第一次使用刀叉的杨绛不要紧张。
许多被人忽略的小细节,都是杨绛心中的“大事件”。在这些别人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里,她深刻地感受到爱,从而学会用爱用心去对待每个人。所以,杨绛的文章充满了细碎的令人动容的元素,这也成为助力她才情凸显的关键因子。
火红的枫叶让本就迷人的上海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随着杨荫杭在申报的任职,杨家举家从无锡搬迁至上海,这让从前被孤独席卷的杨绛觉得格外幸福。她不注重外在修饰,也不关心家产几何,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1923年,厌倦了人情世故的杨荫杭决意在苏州开律师事务所,于是,杨家迁至苏州。这年秋天,杨绛和三姐考入苏州振华女中。1925年,聪慧过人的杨绛跳一级,提前初中毕业,继续留在该校读高中。
杨绛性格恬静淡泊,丝毫没有争抢之心。她的才情在其性格的熏陶下,也渐渐显露。
有一次,高中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布置了课下作业,让学生们效仿作诗。许多同学冥思苦想,急得抓耳挠腮,仍旧云里雾里,不知如何下手。但才思敏捷的杨绛则一挥而就,其中的《斋居书怀》,还被拿来选入校刊: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此游,翛然自脱俗。
与其他学生现实感强烈的诗作不同,杨绛的诗作,处处流露着高雅脱俗、与世无争的淡泊之意,且充满了旁人没有的文采,引得老师惊奇、惊喜至极,于是给了她一个至高的评价:仙童好静。
事实证明,这位老师的眼光是犀利而准确的。几年之后,进了东吴大学的杨绛很快就成了班上绝无仅有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亲自“操刀”。杨绛的“才女”之名由此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