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极简前言

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成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是你成功的法宝;持之以恒,最终会达到临界值。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CEO 杰克·韦尔奇

本书的写作热情从何而来

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人工智能(AI)时代,人类社会经历着空前的巨变。我们怀着惊喜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同时也深深地为自己马不停蹄追赶的脚步担忧。这个时代有一个新的名称——VUCA时代。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局促不安,甚至迷茫,因为自己的成长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打造一种极简思维的能力——聚焦人生目标、不断学习、快速成长、持续进步,而这些正是这本书将带给你的收获。极简思维必将成为不断精进、不断迭代的现代人必备的思维能力,我们愿与广大读者一起学习、探讨、迭代。

GMA-i 极简思维一体两翼模型©

本书有哪些精彩创新

1. 第一次系统性地介绍了极简思维理念,从全新的思维视角为人们打开AI时代个人快速成长的思维之门。

2. 第一次提出“工”型人才结构,从人才思维跨界宽度、专业深度、格局高度三个维度构建了更加稳定的人才知识结构模型,从而为极简思维打下基础。

3. 第一次公布原创的GMA-i极简思维一体两翼模型,该模型高度概括了能够加速实现人生目标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经实践检验,该模型被证明是极简且有效的。书中通过作者实践过的12个学习、工作和生活案例,演示了该模型的应用和效果。

4. 本书采用引导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方式,不仅包含了作者的智慧输出,还有很多留白等待读者填写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本包含你的智慧的书。它将成为你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手册。

5. 本书的附录将书中提到的所有极简思维工具分类汇总在一起,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这是一种很实用的读者体验式创新。

6. 本书采用彩色印刷,与GMA-i极简思维一体两翼模型里的四种颜色匹配,通过色彩引导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模型和全书的逻辑。

如何高效阅读本书

《极简思维》目录思维导图图Ⅰ

第一章带领读者回到18世纪70年代,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了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AI时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里程碑事件。人类社会一次次被新发明、新创造所颠覆,这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为了使人们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极简思维”理念顺势而生。第一章第四节阐明了极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章介绍了极简思维的条件。首先,要拥有极简思维的“工”型人才知识结构这一基础,这也是我们原创的“工”型人才知识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维度:知识跨界的思维宽度、专业知识的思维深度以及远见卓识的思维高度;其次,要有极简思维的全脑思维模式;最后,具有看本质靠直觉的能力。这一章的内容或许会让你有些压力,你也许有这样的疑问:“成为‘工’型人才也太难了吧?”

第三章呈现了我们原创的GMA-i极简思维一体两翼模型,它是全书的核心。这个模型可以让每个人都具备极简思维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让读者深入理解并运用GMA-i极简思维模型,第四章至第六章展示了12个涉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案例,帮助读者熟练掌握GMA-i极简思维模型,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12个主题详见图I)。

附录汇集了40个极简思维工具,这些工具涉及目标检测、全方位思维、与时间为伴、教练技术、有效沟通、关系管理、分析法、身心健康管理等。在这40个思维工具中,标注©的12个工具是作者的原创模型,所有的极简思维工具在第四章至第六章的12个案例里都有运用,在书中我们会前后对应标注出来,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同时,附录可以作为极简思维工具随身手册,随时方便读者查阅。

在阅读本书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顺序。

阅读路径1 :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阅读。

图Ⅱ 阅读路径1

阅读路径2 :直切主题,进入极简思维的蓝海;然后再看第一章时代发展导入部分。

图Ⅲ 阅读路径2

阅读路径3 :首先,从本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三章极简思维模型开始阅读;然后阅读第四章到第六章的12个案例,读者可以用附录中呈现的工具辅助阅读;最后,阅读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写作目的及理论导入部分。

图Ⅳ 阅读路径3

阅读路径4 :对40个思维工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看附录,对整本书的极简思维工具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按照阅读路径3中的顺序阅读,这样也可以收获很好的阅读效果。

图Ⅴ 阅读路径4

这是一本爱学习、有理想、追求成长的人士随身必备的思维工具书,希望你在阅读本书后有所收获。

谁会从本书中受益

极简思维将是这个时代人人必备的一种能力,本书适合下列读者阅读(不局限于以下):

· 视终身学习为生命价值的你;

· 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理想、有目标的你;

· 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你;

· 希望掌握一套极简、有效的方法,快速、持续地成长,与时代共舞的你;

· 希望结识更多人才成长教练,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你;

· 其他。

致谢

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对本著作的重视与资助。感谢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研究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分会会长肖鸣政教授的支持与激励;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教授、杨河清教授、童玉芬教授,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鸿章教授的亲自指导;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发展系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感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研究员(前院长)、余兴安院长和李建中副院长,感谢清华大学杨百寅教授和蓝志勇教授,感谢北京大学创新工程实践负责人张海霞教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和彭剑峰教授,感谢他们对我的启发与鼓励;感谢首都旅游集团和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两集团公司董事会领导的点拨;感谢丁雪峰博士、蒋北麒总裁、王尚峰总裁和徐建军会长的支持,感谢林大雍老师、李洁老师、于翠霞老师、鲁华章老师的真诚指点。

感谢我的学生廉星、王一江、李萌、李晓敏对本书进行了认真校对和细心整理,感谢学生李帅帅、任雯、邵丹、李丛雪、王德晓、滕雪莉、倪行军对本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贾福新博士的耐心指点,感谢编辑姜珊和田甜对本书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编辑。感谢苏州云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艳杰和设计师孙林波对本书封面图的创意设计。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鼓励,正是有了你们的细心关照,这本书才能精彩呈现。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同行不吝指教。全书涉及文献众多,其中的理论、概念或方法有疏于注明出处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一并向作者表达歉意。 67PbGWh9sGNeB2dn5bPIVpA86aKmI3mfP7LDNHX9gWLFOalYle8BpIq+hfxNxE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