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成人有哪些人格弱点?

人性有很多弱点,想要为主要的失败简单地描述出一个起点,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而事实上,一个人对人类的生活观察得越为密切,就会越深刻认为,看来最有实力的东西,往往正是一个人的主要弱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于人格弱点的标题来对其进行阐述,这几个标题为:( 1 )我们的自卑;( 2 )对恭维话的感受性;( 3 )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我们的不懈努力;( 4 )婴儿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健康人格的一般原因。

首先,我们的自卑。我想先跟大家探讨一下,自卑被“组织”进入这个系统的步骤。关于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学家深入分析过,而我想要跟大家说的是,在科学术语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自卑?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组掩盖、隐藏我们自卑的反应,比如害羞、沉默、发脾气,以及对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抱有守旧的态度等非常普通的方法。就像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往往会设计一个非常好的幌子,来隐藏他自私的一面;那些最下流的人,却往往高声强调贞洁;而最容易受到引诱的人,也总爱吹嘘他的道德观,强调行为水准是赖以存在的规章制度一样,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其实内心很脆弱,所以他们需要那些反应来支持自己。

同样,我们组织习惯系统是为隐藏我们的身体自卑而服务的。一个个子矮小的人,往往喜欢大声讲话,在穿着上会十分大胆,且表现得“趾高气扬”,行为激进。他的这些反应,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所以必须用一些与他人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女性之间更是如此,一些相貌普通的女性,也能找到一些办法来遮掩自己的平凡,以与那些漂亮的女性相抗衡。虽然她们没有漂亮的五官,但可以把自己的外形装饰得很优美;或许她们的手臂很笨拙,可是她们的腿却是让一些拥有鉴赏眼光的艺术家所钦佩的。假如从容貌、身材方面来比较,自己确实有一些差距的话,她们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比他人更加时髦一些。因为身体太胖难以拥有美好的风度时,她们就坐漂亮的汽车,用耀眼的珠宝装饰自己。

应该说,不论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让自己长久面对自卑的。虽然一些分析学家对我的这一观点有异议,但我认为就是这样。我有很多朋友是分析学家,就像其他领域一样,他们的理论也会经常遭到攻击,当人们对他们所拥有的较大权力进行批评时,他们都会感到非常愤怒。谁让他们各不同?很多人都说,当人们对自己好的一面大肆宣扬时,是为了炫耀自己,而这对他们来说是必需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这就像婴儿在想要得到奶瓶前所做的一个动作。我们要问,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补偿”的起源,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成人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很聪明,比邻居的孩子聪明。人们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愿意为他做很多事。对此,分析学家称其为“自我”的表达。这种“自我”的形成时期很早,是我们还在母亲膝盖上时,就已经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习惯系统。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父母自己的自卑,人们总是尽力维护自己的孩子,即便他又矮又胖,但是,在邻居来的时候,他们总会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一些邻居孩子所没有的东西。假如他的孩子脚很大,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孩子的手长得很好,很适中,样子很可爱。这样,就使得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的有关于自己的情况全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如此,一个人就形成了关于他本人的一种资源的言语组织,他能够谈论它,却对谈论自己的不利条件没能学会。

第一,对恭维话的感受性。通过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观察,我们发现了人类保护层中的一些弱点。假如人们想要一种刺穿大多数人保护层的武器的话,我可以给大家提供,它就是恭维话。不过,恭维话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因此,能够使用它的人,只有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毕业生。之前,我曾告诉大家,大多数人都有一组支配性的习惯系统。这些习惯系统可以来自宗教、道德、职业或艺术等。如果一个人所不断受到的恭维,与其在这几个方面的成就有关,那么想要接近他的话,就可以试着运用这一方法,因为它会让你成功接近他的机会变得更大一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是访谈的话,有时候可以在 5 分钟内就为这个支配性组织定下基调。速度狂、效率迷、禁酒者、禁烟者等组织,在访谈中会很快显露出来。我们从许多观察中发现,当一个对这方面非常了解的陌生人,在与这些人结识并与接近他们的弱点时,他们所做出的判断几乎都是“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很聪明,让人感到愉快,我认为我们应该围绕着他转”。

一般时候,精神分析学将性格中的弱点派称为“回避机制”的东西。比如 A ,他是一个不想伤害他人感情的人,任何一个人的感情,他都不想去伤害,而且他为此不仅放弃了金钱,就连原则也放弃了。他还给自己背负起关心他人,为他人分担忧愁的责任。正是由于如此胆怯,他无法做到敢说敢干,也不敢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人。

对于在任何戒律、任何诚实的规则以及任何毕生不变的信念上,男性和女性不受到伤害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我认为,在过去可以完全不会受到伤害,但在今天却已然不同。如今的社会,人们的很多行为已经普遍超越了习俗,宗教禁令也常常被违背,商业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更是令人咋舌,以至于商业诚实和正直需要用法律来维护。如果我们的弱点再不能顺利地解决,继续固执而敏感,那么大家受到伤害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今天将会去做那些违法的事情,比如抢银行、杀人放火,或者不怀好意地去利用别人。而是说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不论是生意场上,还是谋职过程中,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比如你有一个前任,当他对你有帮助时,你会很周到地为他提供他应得的利益。你对他很支持,什么场合都支持,他不会做错事。但当你接近他,开始与他分享权力时,你应该少说多听,用耳朵去找找自己的过失。如果你听到在某些时候,你并没有得到他的信任时,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出现了。当他终于被你取代时,你会感到很惊奇,他怎么会被你这样一个平庸之辈而取代呢?为了让你的取代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你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说话,这样,你既加强了你的资产负债表,同时,也使你目前的地位更安全,以免像之前那样的竞争再次出现。

我在这里将人的本性向大家予以揭示,其实并没有恶意,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某些情境中,我们的行为方式是自动的。事实上,很多人对自身的弱点很清楚,当然,也有些人没有认真分析过有关自身弱点的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人类共有的,而且对自己的弱点也是宽恕的。在我看来,在表达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学家是最有帮助的。我对《圣经》上的一句话做了这样的意译:想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将自己身上的缺点去掉。这才是一条让人打心底里信服的规则,它比待人规则,甚至比康德的《宇宙观》都令人信服。

对于“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做事原则,我们知道的太少。我们中一些人在这些方面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病态的。而另一些人在那些方面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病态的,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当我们试着用“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原则去行事时,往往并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经常陷入困境,甚至有的时候是最明显的几种困境!

康德的《宇宙观》说:“有规则的运动适合于构成宇宙”,但是,对于不断变化的心理世界,显然没有什么规则适合于构成宇宙。那些适合于伊甸园的准则,对于恺撒时代是永远不会适合的,也不会适用于 1925 年。但对于自己的行为方式,每个人还是都能注意到的,并且个体在面对激发他行为的真正刺激时,也会经常感到惊讶。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自私、回避困境、妒忌、害怕竞争以及对恭维话的感受性,不愿意揭露缺点,甚至为了自己能得以逃脱,而将批评强加到他人身上等,而的确,就是它们构成了人性中让人难以相信的部分。这些东西,往往在一个人真正面对他自己时才被揭露出来,这时他会被它们所压倒,于是,为了遮掩自身幼稚的行为,对于不道德的准则,他们想尽办法使其合理化,以此为自己开脱。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自己人性的弱点,不对其进行遮遮掩掩。

第二,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我们不懈努力。大概每个人都想成为国王或王后,并且认为这是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父母从小培养的结果,是我们所读过的书籍的结果。可以说,这个梦想在人生的整个经历中一直延续着。

国王和王后过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生活,他们不仅能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有专人伺候,能吃上最好的食物、住上最好的房子,满足更多的性欲,得到更多的美学享受等,而这些东西的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童年时代能够享受到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很难放弃童年时代,总希望可以保留童年时代支配父母的那种生活。工人领袖喊出“打倒资本家,劳动者站起来”的口号,这无异于我们渴望成为国王。同样的道理,资本家希望永远压迫着劳动者,也是渴望成为国王或王后。

事实上,这种奋争没有人能反对,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类支配性的奋争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行为心理学家把所有的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国王或王后是应该的,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他们的领域是受到限制的。而另一种事情是,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自己渴望成为国王或王后,但不允许他人成为王室的成员,这很令人反感。我们在很多领域发现了这一点,比如牧师团、商业以及科学领域。可以说,在教育领域就有一些这样的教授。当他们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在技术或在理论中有错误或弱点,并且与教授自己的理论有分歧,存在逻辑上的缺点时,他们就不会像从前那样对待自己这位最得意的学生,不再热情地推荐他进入理事会和主席团。当这位最让他们得意的学生也获得了教授职位时,推荐的事情就更不可能发生了。而迫于同事一再要求推荐,他们就会提出反对这位学生晋升的建议,当然,他们必然会采取很隐晦的方法,使自己的做法看起来非常合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位教授,以非常温和的态度对待他的学生,这种情形能维持多久,一般要看他处在顶峰的时间有多长。可以说,他的这种善良本性与此关系重大。教授会因为他培养了许多年轻人,而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他的王位是不允许他人过于靠近的,否则他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亲切和友谊,都会被妒忌所吞没。而那些所谓的正统做法,也就是社会上的行动准则和教养规则等,无非是为了能让国王和统治者继续他们的统治而建立的。

人格的弱点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许多已经形成的习惯系统,被我们从婴儿时期和青年时期,一直保留至我们的成人生活。在这些系统中,大多数系统都缺乏言语的关联和替代,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不能用言语描述的标志。对于它们,个体不仅不会去谈论,反而会对他继承了婴儿时期的行为这一事实而加以否认。但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这些孩童般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而这些早年时期的遗留物,严重阻碍着健康的人格的发展。

我们所继承的一个系统是,家庭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员——诸如父母、姐妹、兄弟——在我们被抚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我们对他们有着强烈的依恋。而一个人不论是对物体、地点还是位置,如果过分依恋的话,对自己是有害的。通常,这类遗留被称作“恋巢习惯”。婚姻虽然看上去只是两个异性的结合,但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它同时意味着一个陌生人进入到另一个群体之中,因为这个原因,在一个人被丈夫或妻子接受之前,会有很多严重的困难发生,这也是会有世仇存在的原因——你的父亲和母亲把这些习惯遗留给了你,并且以类似的方式,你又将它们带给了陌生人。对于这种幼稚病,我们将其看作一种永久性的社会遗产。另外,种族系统也在人们中间得到了培养,只是它表现得不太明显而已。

还是回到我们最感兴趣的关于一个人的成长问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让我们来做一下回顾。假如在你 3 岁时,你通过母亲对你的抚养,已经懂得了自己以后的行为方式。你是个小天使,在母亲眼里,你做什么都是对的。你父亲同她一样,也没有对你的所作所为加以修正。 3 岁后,你开始上学,你成了学校的问题儿童。没多久,你开始逃学,而母亲也支持你的行为。你又学会了撒谎,而且经常偷东西,被老师送回了家,从此学校再不允许你去那里上学。你母亲给你请了家教,他教育你,但他不能超越你母亲对你的管制权限。最后,你的人生一败涂地。在生活中,这类人随处可见,他们就是那种没有打破恋巢习惯的人,这类人当他们失却家庭宠爱时,永远别想他们会干得多出色。当青春渐行渐远,为了谋求依靠,他们会退回到早年的依恋时代。

第三,对于孩童时期的习惯,我们应该每年抛弃一些,就像蜕皮一样——但与蛇蜕皮不完全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进入到新的环境,而新的环境会对我们有着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有所改变。一个正常的儿童,在他 3 岁时,就应该有一个组织得很好的 3 岁的人格,也就是与这个年龄相宜的系统。但当他到了 4 岁时,就应该放弃 3 岁时的习惯,而且必须放弃婴儿般的话语,个人习惯必须改变。如果一个孩子在 4 岁时还在尿床、吮吸拇指、怕见生人、不能流利地与人交谈,那父母就要对此引起重视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放弃裸露的表现。而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在这个时候让他懂得不能乱闯房间,在他人讲话时,不要乱讲话,应学会自己穿衣服、洗澡,必要的时候,还要自己学会在夜间上厕所等。

如果一个家庭能这样教养孩子,孩子 3 岁的习惯就会进步到 4 岁的习惯,并且任何婴儿时期的遗留物都不会存在。真的能这样吗?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这只是我们主观构建的模式,事实上,它永远不会发生。不然的话,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在婴儿时期没遗留下什么,或者对于怎样教养孩子,他们的确很清楚。

对于遗留物究竟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们已经概括地作了阐释,下面我从咨询经验中选取了影响成人生活的许多因素中的一种,来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很温柔,很溺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儿子想要结婚就会比较困难,因为儿子自己做出的任何选择她都会反对。等到儿子好不容易结了婚,家庭的争吵也开始了。当这种争吵暂时平息后,媳妇过来和父母一起住。可是,接下来事情就变得更糟糕了,儿子有了两个妻子——他的母亲和他的新娘。面对这种情况,这个青年只有抛弃那些婴儿时期的遗留物,让自己真正长大,才能摆脱他母亲的条件反射。

自负是来自婴儿时期的溺爱,是一种无知和愚昧的表现,它对人格是一种损害。对于婴儿时期的遗留物,我无须再做进一步扩展。但我想说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整个行为所表达出的就是婴儿期和童年期会使人的人格颇具色彩的这样一个事实。 OiNiq+0Ii65KtXfFiHzYTZAke3RPKrl7qfBkLq/gsRd2NtN+VdckZKTV90e0Mu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