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妒忌的反应及其引起的情境

妒忌行为要有针对的人,也就是妒忌必然是涉及他人的行为,所以说,妒忌的情境自始至终都是社会性的。那么,妒忌都涉及哪些人呢?我们认为,是那些能引起我们产生爱的条件的人,也许是父母、兄弟或姐妹,也许是丈夫、妻子或情人等。妒忌的对象不分男女,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在引起强烈的反应方面,妻子—丈夫的情境仅次于情人。

这一考察结果,对我们理解妒忌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这种情境始终是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的,它涉及引起爱的条件反射的人。假如我们的概括没有错,那么我认为,对于妒忌的研究,我们应从遗传的行为形式中跳出来。

我曾经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案例做了笔记,发现成人的反应有很多种。首先,我们拿成人的反应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 A A 娶了一名比他年轻的姑娘,而且长得很漂亮,他们结婚已经两年了。 A 是一名“具有强烈妒忌心理的丈夫”,他们两个人会经常参加一些聚会。

1 )如果妻子跳舞时与舞伴挨得比较近。

2 )如果妻子没有跳舞,但在和一个男人低声地聊着什么。

3 )如果妻子突然一时冲动,在众人面前问了另一名男子。

4 )如果妻子和其他女人外出购物和用餐。

5 )如果妻子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

当上述刺激出现时, A 产生了妒忌行为,并引发以下反应:

1 )拒绝和自己的妻子谈话或跳舞。

2 )牙关紧闭,眼睛眯起,颌骨“发硬”,全身的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

随后,他与人不告而别,离开聚会场所。当时,他的脸色由通红转向紫黑,十分难看。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发生后,往往会持续好几天。对于自己的心事,他不会向任何人诉说,就算有人从中进行调节,他也不会说——妒忌状态似乎自己会逐渐消失。在这期间,无论妻子怎样向他表明自己的爱意,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都无济于事,而任何的道歉和对他所表的忠心,也不能使情况得以好转。而事实是,他的妻子对他一心一意,绝没有一点对他人想入非非的念头,对于这一点,他在不妒忌的状态下也是承认的。如果在一名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身上,这些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外显,也就是他可能会对妻子使用暴力。或者真有入侵的男性,他会对其进行猛烈攻击,甚至杀死他。

接下来,我们再以儿童的妒忌行为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案例 B :我们是在儿童 B 大约 2 岁时,记录到他的首次妒忌迹象的。每当这个孩子的母亲与他的父亲行为亲昵时,如拥抱、接吻等,他就会表现出妒忌行为。直到他 2 岁半的时候,父母的亲密行为都没有对其回避过。这时,母亲拥抱父亲时,他就开始攻击父亲,反应如下:( 1 )拉扯住父亲的衣服;( 2 )大声喊,“那是我的妈妈”;( 3 )站到父母中间,将他们隔开。假如孩子的反应行为没有奏效,父亲依然亲吻母亲,孩子的情绪反应就会表现得很鲜明。每天早上,特别是星期天早上,孩子起床后来到父母的卧室,父亲会把孩子抱到他们的床上,这时父亲会受到欢迎和奉承。不过,虽然孩子只有 2 岁半,但他却会问父亲:“你今天上班吗?”或者直接对父亲说:“爸爸,你快去上班吧。”

这个孩子在 3 岁时,与他的还是婴儿的弟弟一同被送到了外婆家,在那里由一名保姆照看。和母亲分开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之前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依恋逐渐减弱。所以,当父母去看他们时,尽管还像以前那样,在他面前做一些亲昵的行为,他也没有再表现出妒忌的行为,那时这个孩子 37 个月大。为了观察孩子的妒忌行为最终是否会再产生,父亲故意在他面前长时间地抱住他的母亲,可他的反应仅仅是跑过来先抱了会儿其中一个人,然后又过去抱了会儿另一个人。这个试验一共重复做了 4 天,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当父亲看到运用原来的刺激方式,已经无法再唤起孩子的妒忌行为,他就转换了一种情境——攻击孩子的母亲,拉扯她,打她,母亲则假装哭泣,并进行回击。当孩子看到这种情形时,只忍耐了几分钟就奋力地扑向他的父亲,对其进行猛烈攻击。不停地踢打他父亲,又哭又喊,直到吵架结束。

接下来是母亲攻击父亲,父亲显出一副挨打的状态,母亲对其腰部进行猛烈击打,父亲疼得弯下自己的腰。父亲的样子丝毫没有装出来的迹象,但是,孩子仍然跑过来攻击父亲,不停地对他击打,甚至在父亲已经毫无招架之力时,依然不罢手。不过,这时候孩子已经真正受到困扰,实验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但是到了第二天,尽管父母亲在孩子面前调情、亲昵,孩子都没有再表现出妒忌行为。 rZvsQPG4GoDc73+IKZ9kHmomMDBCsf+QrsmUXmeMTsGWZzCDasUB2QveArJU8b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