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犯罪主体对物欲表现出强烈的犯罪心理

FBI从对犯罪心理学多年的研究中得到这样的结论:犯罪主体在犯罪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犯罪心理。这些心理非常复杂,因为犯罪主体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国际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时候。FBI也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犯罪主体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情况。在研究中,他们结合犯罪主体的年龄、身高、性别等一些外在因素来识别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从而有效地对这些犯罪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与分析。

长时间的研究与摸索使FBI总结出一些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这些类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犯罪心理直观地看到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与犯罪方式。

其中一种就是由追求物质和权力引发的犯罪心理。FBI把这种犯罪心理称为“物欲型犯罪心理”。简单来说,这种犯罪心理就是犯罪主体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和权力欲望而实施的一种犯罪。研究表明,物欲型犯罪心理的发案率非常高,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把它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也是令许多国家都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FBI认为,这种犯罪心理确实是令每个国家都很头疼的事情,它不仅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破坏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种犯罪活动,就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恐慌,直接导致国民在社会生活中失去安全感,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

人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没有止境,对它们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虽然国际形势存在一定的严峻性,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到属于自己的对物质与权力的需求。但总有一些心存侥幸、不愿努力的犯罪主体,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物欲面前没有把持住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最终走向了犯罪。从FBI对犯罪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中得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发生物欲型犯罪的概率要远远比那些欠发达国家的概率高,而在那些贫富差距悬殊的地区发生物欲型犯罪的概率也比较大。

美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犯罪高发的国家,其原因是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富人居住区接连发生了很多起绑架儿童的案件。FBI接到报案后,立即对该地区展开了调查,在调查中FBI发现,这个地区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富人,这些富人在当地开设了很多公司和厂房,而且他们大多是迁入到这里的日本移民。可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本地居民却要靠政府救济来养活自己。不光如此,这些富人还不断征收这里的土地,使本来就贫困的本地居民更加陷入到贫困中。贫富差异让这些本地居民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他们多次要求富人不再继续征收他们的土地,可这些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停止征收土地的步伐。本地居民为了生存下去,绑架了这些富人的孩子和家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一定的赎金来维持生活。FBI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该地区的贫富差距,这个地区还会出现绑架事件。因此,FBI通过州政府的力量,为该地区的居民腾出了一些土地,鼓励他们开发农庄,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原本贫困的本地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绑架事件。

从FBI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欲型的犯罪心理会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犯罪主体缺少必要的生存条件时,就会实行物欲型犯罪活动,在犯罪过程中他们都对现实分配制度不满,通常都是以疯狂掠夺的方式将别人的财产占为己有。犯罪主体想要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当梦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的时候,物欲刺激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铤而走险,走向犯罪。FBI认为,任何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犯罪主体的心理变化,而物欲型的犯罪就是犯罪主体对金钱和权力的需求超出他们自身的能力后进行的一种犯罪活动。

FBI对物欲型犯罪进行了深度解析,当犯罪主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后,便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犯罪心理。社会经济发展了,但是一些人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反而降低了,加之国际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也发生一些改变。此时就会出现一些价值观、人生观极度扭曲的犯罪主体。这些犯罪主体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家人的劝阻和集体的利益,在物质和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总是抱有“能捞一把是一把”的心理,于是为了尽快达成自己的目的,为了贪图享乐,他们不择手段,开始走向犯罪。

FBI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也是诱发犯罪主体犯罪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发展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的陈旧思想被打破,而新体制新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规模,这样就会使那些犯罪主体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而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风气。特别是那些在物质面前失去自我的犯罪主体更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当这些犯罪主体看到有人铺张浪费、大讲排场的时候,这就给他们传递了一个不良的信号,为犯罪埋下了种子。当这些犯罪主体看到一些人贪污受贿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和权力的刺激下,他们也把犯罪看成是“常态化”和“合理化”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地走向了犯罪。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与不合理,更会激化犯罪主体进行犯罪活动。不同地区的人们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出现了社会发展中极不平衡的贫富差距现象。有些地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对劳动力歧视等问题,这也造成了犯罪主体心理失衡,直接表现出不高兴的态度,有些人甚至牢骚满腹并对社会充满怨恨,一旦受到外界物质和权力的诱惑后便铤而走险,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希望已久的物质和权力。

FBI发现,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变化是一个畸形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对物质和权力的需求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需求,当两者发生了严重冲突的时候,犯罪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当内部需求,如精神上的需求减少的时候,如果外部需求也随着减少,那么这个时候犯罪主体的内心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诱发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要原因。人们一直在追求着财富,但如果犯罪主体的经济条件与自身的需求出现巨大落差的时候,也容易产生犯罪心理。在社会条件的范围内,每个人的经济水平会出现各种差异,而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人辛勤劳动的程度不同,而对于犯罪主体而言,他们自身的经济水平非常糟糕,但是对物质的需求又表现得非常强烈,他们不肯花费力气去努力拼搏,当经济条件与自身欲望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用犯罪的手段去获取物质与权力,给社会和国民带来危害。

犯罪主体在犯罪过程中都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他们表现出对金钱、地位和权力的过度需求。在他们看来,物质和权力代表了一切,缺少了物质和权力会令他们备感不安,一旦他们的物欲需求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严重的碰撞,一方面自身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物欲需求,另一方面是如何实现自己对物欲的追求。为了达到自己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他们会做出有悖于社会法律和道德观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都是在内心对物质和权力强烈的追求下产生的。有人会问:“难道这些犯罪主体在犯罪过程中内心是坦荡的吗?”FBI这样解释道:“这些犯罪主体有了犯罪心理以后,在犯罪之前也会表现出惶恐不安的情绪,他们也知道如果犯罪,会对社会和民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当他们对物质和权力的需求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会完全失去了判断问题的理智,深深陷入到对物质和权力过度追求的泥潭中去,在他们看来,自身对物质和权力的获取能力很有限,如果不通过犯罪的方式去实现这些的话,一辈子也没有出头翻身的机会,于是这些犯罪主体决定开始犯罪活动。”

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犯罪主体在犯罪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其犯罪的背后一定蕴藏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因,而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外部环境的刺激,有的来自于自身对欲望的追求。FBI认为,无论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的犯罪动机都非常明显,就是要改变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而要实现这个梦想他们选择了犯罪的方式,可以说这些犯罪主体对物欲的过度追求表现出了很强的犯罪动机。 lij4KMcdLCTzht5jIt0BlkgbU2KjyF3WGAdkaaKErTtTqGGh/5N1NbNhVcFtfc3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