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王庙

都江堰修好以后,李冰父子还是不放心,年年都到岷江边观察水情。他们发现,为了让内江灌慨的成都平原不旱也不涝,控制好进入内江的水流量非常重要。

他们根据多年观察水位的结果,计算出了最低和最高水位。为了让江边百姓看起来方便,李冰父子让工匠刻了一个大石人,把它立在江中。

“水位最低的时候,不能露出石人的脚;水位最高的时候,不要淹没石人的肩。”李冰告诉百姓们。

有了这个石人,百姓们就可以自己调节进人内江的水量了。

岷江年年都要涨洪水,上游带来的许多泥沙,都沉积在河道里。每年到了霜降的时候,李冰都要派民工来淘滩。

民工们用码槎堵住外江,让水全流人内江,把淤积的泥沙淘干净。

到了立春前后,民工们撤去外江的码槎,堵住内江,让水全从外江流过,再淘深内江的江滩。

内江的江滩不能淘深,也不能淘浅。深了,流进内江的水多,会淹没稻田;浅了,就得筑高堤堰,堤堰高了又不牢固。

李冰根据多年治水的经验,总结出了六个字:“深淘滩,低怍堰”。他让人民在内江滩上埋了一个标志,只要民工们淘滩的时候,见到了这个标志,淘滩的深浅就合适了。

有了这些措施以后,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就更加合理、完善了。它既减轻了岷江的洪水灾害,又灌溉了万顷良田,还可以航运通船,达到了一举三得的目的。

从此,成都平原成了粮仓,被誉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在为民造福呢。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治理岷江的功绩,在都江堰的东岸造了一座二王庙,来表示对李冰父子的怀念。在二王庙内的石壁上,还刻着李冰说的“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 b9P/Rjio77Uh1fLuy0uFCBYNyfo3Cmjkd6BSEhyJggHPTvo0D3NU/OJ9dhaIJ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