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竹篓子的妙用

几年后,扩大宝瓶口的工程顺利完工了。

到了发洪水的时候,人们都兴致勃勃地跑到江边观看,可是只见很少的水流进了宝瓶口。

“怎么水这么少啊? ”有人失望地说。

李冰父子也到江边去察看。他们和当地老乡商量,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在宝瓶口的上游,建一个把江水分成两股的大堰。

在江中水少的时候,民工们搬来了江边的鹅卵石。堆砌成一条堤堰。这样流进内江的水就多起来了。

可没想到,发了一次大水,堤堰就被冲垮了。人们又筑了一道结实的大堤堰,可来了一次更大的洪水以后,堤堰又被冲垮了。

李冰又想了许多办法,做了许多试验,都失败了。他很着急。

有一天,李冰和二郎到岷江上游去。看见山溪里放着一些竹篓子,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回来后,李冰叫二郎带民工去砍竹子,自己招来工匠编竹篓子。要编的竹篓子可真大,有三丈长,两三尺粗。编好了竹篓子,李冰让人们把石头装进去,再把竹篓子投到江里去。

装满了石头的竹篓子,稳稳当当地停在急流中,无数个装满鹅卵石的竹笼,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它伸出的尖头,指向岷江上游,远看就像一个大鱼头,人们叫它“分水鱼嘴”。

岷江在这里被分成两条水道,在大堰西边的叫“外江”,在大堰东边的叫“内江”。堤堰修好以后,内江的水量加大了,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一年四季也不断流。然后,李冰父子又带着民工,修了飞沙堰。它可以把内江中过量的水排入岷江,又可以减轻内江河道的淤积。

从此以后,岷江两岸的百姓,可以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再不用害怕发生水害了。李冰也就给大堰起了 “都安堰”的名字。后来,大堰又改名叫“都江堰”。 hT2DiJ6ic0Q3+t3E7VJNgQEiAHzqNIzJqsH66aoqpxYE8ACf8MxhxjH/8+GRe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