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 |
公关礼仪是一般礼仪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运用和发展,它既继承了一般礼仪的基本精神,又反映着公共关系活动的内在要求。综合起来说,公关礼仪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需要公关人员认真遵循,它们是:尊重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和平等原则。
尊重与敬意是礼仪的情感基础。“恭敬之心,礼也。”任何礼仪都要求尊重人,把人当人看。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尊重人视为绝对命令和人的义务,认为人有义务去尊重他人和我们的同类,人也有义务去尊重自己,或者说人不仅有尊重他人或人群的义务,也有尊重自己的义务。
现代公关礼仪必须遵循尊重公众、尊重组织和尊重自己相统一的原则。公众是公关人员的工作对象,是与组织发生了一定关系或将发生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公关人员只有尊重公众,才能比较好地与公众沟通,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组织是我们服务和献身于其中并以此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社会共同体,是无数目标相同、意愿相通的人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集结。一个人只有忠诚自己的组织,尊重自己的组织,才能真正爱岗敬业、树立起自己敬业、乐业和勤业的精神风范,也才能真正为组织所接纳。自我是人类中的一员,是组织中的一分子,也构成公众的一部分,尊重公众与尊重组织内在地包含有尊重自我的因素。同时,一个懂得尊重组织与公众的人必定会懂得尊重自己,一个尊重自己的人也必定尊重组织与公众。
TIPS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是一切道德规范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人突显和确证自己价值的必然条件。人之所以区别于草木禽兽,就在于人不仅能够尊重自己,而且能够尊重他人及其社会共同体。
尊重公众、尊重组织和尊重自己,首先是对人格的尊重。人格是一个人之为人的主体位格,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和目的价值的确证或表征。每一个人都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人的本质,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把人视为目的而不仅仅当作手段体现了对人格的尊重。人格集人的位格、价值、荣誉、形象、气节于一身,因此本身具有尊严和令人肃然起敬的意蕴。不仅个人应当自尊自信,锻铸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蔑视或侮辱他人的人格,蔑视和侮辱他人的人格是极不礼貌和极不道德的。人的天性的至深本质或本原本质就是渴望人的人格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当人的人格受到侵犯或污辱时人就会感到绝望和极端的痛苦伤心,就会无以自立。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就是说,饥饿要死的人,骂他几句,给他点残羹剩饭,他不会接受;要饭的乞丐,踢他两脚,再给他点东西吃,他也不会接受。为什么不受呢?因为侮辱了他的人格,他有自己的羞恶之心。孔子也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人格重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也只有具有人格时才是值得珍惜的。没有人格的物质生命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尊重人的人格就是尊重原则的第一要义。
尊重公众和他人,尊重所在组织的上司、同仁和下属,包含有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性格特质的内容。公关人员要做到不强人所难,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于人,不因噎废食。凡遇到与其个性爱好相违逆或相冲突的事件,应采取协商、恳谈、建议和好言相劝的态度,千万不能动辄训斥谴责甚或要求他们为我们牺牲自己的个性爱好。尊重的本质是爱,爱一个人的真谛不是使其变成我所需要和所盼望的那种人,而是使他更好地完善自己。尊重他人的爱好兴趣与性格,即是使他人更好地完善他自己的外在必要条件。
尊重人,也必然地包含着尊重人的人身自由及其他各种权利,包括尊重人的隐私权。在社交活动中,公关人员要做到不该问的不随便乱问,不该知道的东西不强求知道,不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对男士不问财产、收入、履历、身高,对女士不问年龄、婚否、衣饰价格;人家正说话,不可任意或无礼貌地打断其谈话,插话需讲究礼貌和礼节,进入住宅探访,需事先联络相约,进门之前需礼貌地敲门或按门铃,不任意进入他人的卧室,等等,都表现了对人权利的尊重。
尊重人,还应当学会肯定人、欣赏人和赞美人。公关活动中,爱挑别人毛病的人,是一种自大狂妄的表现;注意发现并时刻赞美别人的优点,则是谦虚、谨慎美德的自然流露。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的根源有股被人肯定、称赞、接纳和欣赏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人类的文明因此而发展、进步。芸芸众生,谁不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谁不希望别人重视自己的存在?事实上,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可以肯定、称赞的许多优点。因此,亦正如卡耐基所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真诚的赞赏可以收到效果,而批评和耻笑却会把事情弄糟。”
总之,尊重是公关礼仪的第一原则和最根本的原则,是其他一切原则的前提和基础。礼仪如果没有尊重,那就不是礼仪。
TIPS
尊重别人是爱默生的人生信条。爱默生说:“任何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我碰到的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都比我优越”。尊重别人也应该是所有公关人员的职业信条,要用尊重“攻五关,赢六将”。
礼仪和公关礼仪都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即诚实、诚笃、真诚、诚恳,是指待人的真实不欺和说话客观公正;信即信用、信任、信实,是指人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诚与信合起来,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真实诚笃、信守诺言、讲究信誉、实事求是。诚信的反面是虚伪、失信或欺骗。自古以来,一切真正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们莫不强调诚信,反对虚伪、失信或欺骗。
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信德,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人如果失掉了信用,就如车丢了关键部件一样,寸步难行。
孟子强调诚,把诚视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提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命题,并把诚视为“天之道”。在孟子看来,人具有先天而内在的道德属性,人是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主体,只要不断地反省内求,达到诚实不欺、内外合一,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中庸》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把诚视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和沟通天人的环节,认为诚贯穿天、道、性、命,指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视诚信为圣人之本和五常之本。在周敦颐看来,诚信以乾元为源,同时贯彻于人和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始终,成为人类道德的根源。
在西方,戴尔·卡耐基也强调待人以诚以信,主张对人真诚讲信用,把诚信视为交往和礼仪的通则。他十分欣赏中国古训“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认为朋友之间只有做到真诚相待,信守承诺,才能达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极致。
从公关社交角度来说,诚信原则要求公关人员在交往伊始就要真心诚意,对交往的对方以诚相待,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轻视或嘲笑对方,社交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予取。如果属精神上的给予没有真诚,别人就不可能得到你的给予;如果属物质上的给予而缺乏诚意,对方只会视其为一种恩赐或施舍,目前因迫于无奈,可能会接受,但在心底里却会升腾起一种被侮辱和沮丧的感觉,无论如何也难以真诚地感激你。可见,真诚待人是人与人之间成功交往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和深厚感情的基础。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于他人所提出的要求应尽量给予满足,力不从心时应直言相告;与别人交换看法时,不要含糊其辞,要真诚地指出对方认识上的问题,诚恳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当他人对自己有不礼貌的行为或误解时,应给予真诚的谅解。
总之,诚乃立身之本,信乃待人之道。公关礼仪应自始至终遵循诚信的原则,牢固树立真诚、诚笃、诚实和信用、信誉、信任的观念,并以此统率外在的举手投足、接物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礼仪的层次和水平,使礼仪含有更多更好的文明因素和伦理因素,为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是待人的一般原则,也是公关礼仪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地说,所谓宽容是指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个性甚或缺点错误,它包含着心胸坦荡、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对待别人的意识、信念、信仰、行为、习惯等能够给予谅解,不予计较;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不多加追究;对待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采取压制等极端手段,主张以说服和教育的方法进行疏导,以协调人我、己群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
中国的道家特别强调宽以待人、以德报怨,并推崇善于包容的江海之德。老子有句名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即是说江海之所以称得上百谷之王,是因为其心胸宽阔坦荡,能甘在百谷之下流淌。这充分道出了宽以待人对于人成就事业、成功交际是善莫大焉的。
欧洲基督教的《圣经》亦主张宽以待人,以德报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说:“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劝诫你们的。又因他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路加福音》中也说:“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们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这充分说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只是一种常人的行为和境界。只有以德报怨,宽容地为诅咒你的人而祝福,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推动人际关系向和谐、健康的目标发展。
现代公共关系礼仪也要求遵循宽以待人的原则,要求公关人员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品格或态度,善解人意、体谅别人,凡事想开一点儿,眼界高远一点儿,不紧紧抓住人家的缺点过失不放,对那些对自己有意见并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能以礼相待,求大同存小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公共关系以转化公众的态度为重心,所谓转化公众的态度就是要化反对为中立,化中立为支持,化坚决反对为一般反对,化一般支持为坚决支持,此即不仅要转化公众态度的方向,而且要转化公众态度的强度。转化公众的态度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和礼仪去缩小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去化解公众对组织的敌意、偏见与冷漠,去赢得更多的朋友,不仅公共关系需要宽容,公共关系礼仪也需要宽容。真正的公共关系礼仪总是同宽厚、宽宏、宽待等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在公关活动中,公关人员遵循宽容原则,设身处地地对待和处理同公众的关系问题,即使公众有一些一时看不顺眼,听不入耳的问题,也不必纠缠不放,各人爱好不同性格各异不要强求,还是应该多多将心比心,体谅对方为好。对于公众的缺点、错误与过失,应时刻记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况且,公众之所以犯错误,原因一定很多,没有一个人会自觉选择去犯错误,就主观动机而言,总是想把某件事情做好。再说,即便是公众的主观动机不纯,公关人员也应理让三分,以宽厚之心给予谅解。须知,公关交往中的障碍只有靠宽容精神才能跨越。所以,公关礼仪应始终遵循宽容的原则,以宽大之心善待各类公众。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宽以待人的佳话。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临死时将自己的职位托付给蒋琬,让他辅助国君,行使蜀国军政大权。诸葛亮是当时的一代名将兼军师,智慧能力无人可比。蒋琬接任后,遇到了一些下属的怠慢和不服,蒋琬却不记前嫌和个人面子,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态度相待。
当时一个名叫杨戏的下属官吏,为人傲慢,不爱说话,对新上任的蒋琬也爱理不理。有人对蒋琬说:“你与杨戏说话,他居然敢默不作声,这种犯上的表现,实在太严重了。”说话人是想让蒋琬借此惩治一下杨戏。不料蒋琬听后却不以为然,说:“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好比人脸一样,不可能一模一样。有些人当面阿谀奉承,背后诬蔑毁谤,这种做法是令人厌恶的行为。那样做还不如默不作声。杨戏不回答我的话,说明他不愿违心地赞同我的观点,但又不是当面驳斥我,使我难堪,损害我的威信,他采取使他心安理得的沉默方式,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
又一次,督农官杨敏诋毁蒋琬,“做事糊涂,实在比不上诸葛亮。”有人将此话告诉蒋琬,并建议蒋琬追究此事。蒋琬却坦然地说:“我办事的才能,确实比不上诸葛亮,有什么可追究的?”主管此事的官吏见蒋琬如此大度,便不再追究杨敏的罪责。杨敏说过此话不久,因别的事被拘入狱。大家担心蒋琬一定会借此判他死罪,而蒋琬并未因个人恩怨来判他刑,而是秉公处罚,杨敏也没有受到重责。
追求和向往平等,是任何人都有的一种共同人性和要求。平等涉及许多方面,有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道德平等诸多涵义,就公关礼仪所涉及的平等内涵而言,主要或常常表现为道德和人格的平等。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不管他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如何。道德上的平等认为,每一个人都生而有人格,人格是平等的,都应当予以尊重。
现代公共关系礼仪不同于传统礼仪的根本点即在于它是建立在平等主义的基础之上,并以平等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平等待人是现代公关礼仪的第一要义,也是现代公关礼仪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平等待人即是不分厚此薄彼,对任何公众都一视同仁,不因对方地位显赫而曲意谄媚、一味讨好,也不因对方地位低下而冷漠忽视、爱理不理。将平等原则运用于公关交往中,要求做到帮助别人不视作恩赐,受惠于人不形成依赖,处上而不卑,处下而不亢,求人而不失其自主,他人求我而不故显高傲。应时刻想到,无论何人包括自己都只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超越他人、凌驾他人之上的任何特权。
在公关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人们也总是痛斥那些以权取人、以钱取人、以身份待人的行为或现象,痛恨那些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丑陋之风。平等产生自主观念和创造力,平等使人把自己同整体相连,不平等只会导致冲突、灾难与战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平等才能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正的道德。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小者、弱者的确需要实力雄厚者的支持和帮助,但它需要的是平等待人者。
平等,要求对公众一视同仁。对过去的公众、现在的公众、未来的公众,老关系、新相识,职高权大者、位卑无权者都能平等对待,无矛盾时能平等对待,矛盾激发时也能平等对待。组织的客户,不管大小新老,都要平等对待,决不能让人吃“两样菜”,厚此薄彼也只是自取其辱。
总之,掌握并遵循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公关人员才有可能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成功地施行礼仪和接受礼仪,使自己成为彬彬有礼的人。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勒鲁在《论平等》一书中写道:平等这个口号“一旦公告于世,将会获得人们普遍的赞同。是的,人们可以抹掉它,也可以嘲笑它,但它决不会因遭人践踏而被真正抹掉,或受到损害;因为它是正确的,它是神圣的;它代表人们追求的理想,它象征神示的未来;它已在理论原则上面占了优势,这终将也有一天在客观事实上赢得胜利;它是磨灭不了的,它是永存的”。这部书的结束语说道:“平等这个词概括了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一切进步,也可以说它概括了人类过去的一切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人类已经超过的全部历程的结果、目的和最终的事业。为了平等的实现,所有的启蒙者和启示者前赴后继,在一切领域进行探索,绵延不断的战争使无数人的鲜血洒遍了江河大地,在多少个世纪中,全人类洒下多少汗水。人们个人的苦难,正像他们经受的集体的苦难一样,其神圣的目的正是为了平等,为了平等的感情、平等的观念。”勒鲁将平等视为法国大革命思想的核心,强调只有平等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样也只有平等才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