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不讲礼仪,家教必然失败

家庭教育礼仪,是礼仪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礼仪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质量,体现着施教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也是衡量对女子教育能否达到要求、保证成效、实现预期理想目标的标志。一个家长能将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文明的气质修养与科学的施教方法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育子成才、实现成功教育的基础保证。因此,家教必讲礼仪,无礼仪则无家教。

01 强迫服从:观念上的不讲“礼”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崇德尚礼的优良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

家庭教育礼仪,主要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家长要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培养孩子,首先要有礼仪观念,依“礼”施教,孩子才会乐意接受。

然而在不少家庭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以强迫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这样教育的结果不仅有悖科学教育的原则,而且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自尊,轻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重则造成孩子的心灵扭曲,甚至会以暴抗暴,以同样的方式和所有的人对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对未来的一生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恶果。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他们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竟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乐趣,把孩子当成可以摆弄的、没有独立人格的“宠物”,强迫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命令和指挥,让孩子学家长认为应该学的东西,做家长认为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去实现家长的愿望,成为实现家长兴趣的工具,却从不考虑这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不但达不到培养目的,反而使孩子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

压制孩子的兴趣,就等于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创造力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都很重要。创造力的培养,后天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指挥和强迫服从不仅导致了孩子自主能力的缺失,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讲“礼”、不文明的教育方式,会扼杀孩子原本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天,我国青少年所具有的创造力现状实在堪忧。教育部、团中央和国家科协近日对国内31个省市的青少年发出12万份的联合问卷调查表明,他们普遍缺乏创造能力,只有近15%的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这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孩子如果缺乏创造力,未来就只能是个平庸的人,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一定是个失败者,而且人生与事业更不会有新的进步和更大的发展。

父母强迫孩子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卑和服从的心理,这些心理状态,恰恰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障碍物,而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相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所以,讲究家教礼仪,要求家长教育培养孩子时,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结合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强人所难。替孩子选择读兴趣班、特长班,也要掌握好分寸,劳逸结合,注意情况的变化,切不要让孩子感到压抑、单调、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逃学。

珍惜家教礼仪的最佳灌输时期

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已经多次证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是在4岁半至9岁期间。孩子从9岁开始则进入了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家教的最佳时期,对孩子的创造力给予积极的开掘。可是还有不少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产生不讲“礼”的错误观念,采用了非科学方法,强迫孩子做这做那,这种揠苗助长不仅压制了孩子创造意识的萌动与生发,而且严重影响了子女今后的人生之路。

02 过分限制:人格上的不尊重

家庭教育礼仪,一个核心原则是人格的尊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限制过多,过度限制会禁锢孩子的自由成长,而且也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但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常常给孩子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纪律,去约束限制孩子。其目的虽然是让孩子少犯错误,但这种限制产生了极其有害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孩子立出规矩,让孩子按大人定的规矩成长,并且形成守规矩的习惯,甚至连一些教育学者也这样认为。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说法,也是对孩子人格的极大不尊重。科学而文明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孩子,而是充分释放孩子的潜能,这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还有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严加控制孩子的行为,甚至剥夺了孩子的人身自由。这样做不仅抑制了孩子一些自主性的举动和想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貌似关爱的控制,酿成了孩子懦弱的性格。

从表面上看,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控制似乎使孩子抓紧了时间,其实反而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因为孩子们被剥夺了休息、娱乐与调节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用慢节奏来对付。作业慢、思维慢,在低效率中变相舒缓自己紧张的神经;在课堂上也漫不经心,缺乏敏感度,该会的不会,该说的不说,厌学情绪由此产生。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们要牢记家教礼仪中这个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可以呼唤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这是他日后有所成就的前提。家长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绝不能再过分控制成长发育中的孩子。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德国教育家斯昔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还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教育不仅要从外部施教,而且要开发受教者的内部潜能,这才是成功的教育。现代教育家始终把“注重学识”排在最后,他们认为,知识内容不断猛增,是传授不完的,所以最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主体个性自由成长,唤醒他们自然状态的灵魂,陶冶他们的精神,最终使其个性潜力全面发挥出来,这才是重要的品质。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可以充分吸收学识,而且可以创新学识。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由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由和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因为没有自我感,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他们只能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

03 极度专制:亲子关系上的不平等

做父母,真的不轻松。因为,教子成才,是家长的天然使命。因为,养而不教,全是父母的过错。青春少年,正是独立人格发育的特殊时期,也是极易和父母对着干的逆反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是否能以家教礼仪去正确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心理,以家教礼仪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知心朋友,考验着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精心制订了育子成才的庞大计划,呕心沥血,苦心管束,极度专制地要求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把过多的期望加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的自主权利强行剥夺,本以为这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却不想这反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无论父母如何望子成龙心切,也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去发展,因为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尊,有自己与父母人格平等的权利。对孩子过于专制、强迫其服从的父母,也许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更不会想到,这样做可能会酿成悲剧。当前,极度专制、专横武断的家教,是现代家庭中的普遍现象。不少家长在教育上严重不平等,不公平,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不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武断地自我决定孩子的未来,并且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指挥命令孩子,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动辄施以暴力手段。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会两极发展。一种可能是性格叛逆,粗野顽劣;另一种可能是性格懦弱,自卑自轻。这两种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严重的性格缺陷。

把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并按父母的意愿为孩子规定和限制该做该说的事和不该做不该说的事,完全忽视孩子个性发展的要求,完全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完全剥夺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照此下去,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肯定会激化,并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事事都要过问和干涉,从吃喝拉撒睡到学习、交往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不平等的、过分的管教恰恰害了孩子。

或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经验不足,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处理,为他们计划安排好是父母应尽的本分。这些家长恰恰违背了家教礼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平等。讲究平等的父母,会用爱心和温情去正确引导教育孩子,会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听取孩子的意见,会用恰当的方式耐心地去启发孩子认识事物,提高和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能力。而这都需要家长通过教育礼仪的方式去解决。试想一个未成年的小孩,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专制无“礼”不平等的家庭环境中,怎么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呢?

TIPS

极度专制,总是强迫孩子服从的家长,往往会把一个本来活泼健康的孩子变成一个懦弱的人,一个虚伪的人,一个心灵严重扭曲的不正常人。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愿固然可佳,但是一定要用正确的家教礼仪教育孩子。

04 棍棒教育:教育方式上的不文明

家庭教育礼仪告诉家长:严格家教是没有错的,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讲文明,要讲礼仪。简单粗暴,以打骂代替管教往往适得其反。缺少耐心,棍棒教育,高压制服,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的爆发,甚至是家庭悲剧的发生。

在一些家长眼中,不听话、不服从父母管教就不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家长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威,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这种权威。对付孩子的反抗,父母最惯用的方式就是强权压制,斥责甚至打骂。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些家长往往采用简单的方式、粗暴的方法,以打骂来管教孩子,他们以为这种方式天经地义,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效,但效果真如家长所想的那样吗?

当孩子的精神长期受到高压束缚时,心理能量缺乏宣泄的场合和机会,很容易情绪不佳,多愁善感,经常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这类孩子往往也缺少人际交往,从而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偶尔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宣泄,从而有意识地寻求这种刺激,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成为习惯,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教训,根源就出在父母身上。

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有很多父母以为打是亲、骂是爱,岂不知,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通常是把爱变成了恨。孩子成绩差、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不听话、孩子做错了事,诸如此类,父母无法忍受,失望、伤心、愤怒一齐涌上来,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气头上”骂了孩子,动手打了孩子。在生气的时候,“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真后悔把孩子生下来”。打完以后,自己气消了,又为挨了打的孩子心疼不已。这样的父母,生活中真的不少。家教礼仪认为,教育孩子方法上的简单粗暴,是家长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粗暴的父母,子女对这样的父母是极为反感的,尽管高压之下孩子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但大量事实表明:简单粗暴行为在教育孩子中,历来吃的都是恶果。家长用这种性格、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例如脾气倔强的孩子,宁肯叫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一声不吭,不愿屈服于家长的威严。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素质低劣、性格暴躁的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不少父母事后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把很有成功潜质的性格都吓没了,何谈成就未来人生?

TIPS

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应该明白,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这种行为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从来不好。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意思是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专横教子只能招致孩子反感,让家长的初衷、美好的愿望灰飞烟灭。

所以,奉劝那些对待子女态度粗暴的父母,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你痛下决心,改掉自己动辄发火、事事干预的脾气,真诚地尊重孩子;切莫总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他自己的事情上有说话和做决定的权利。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可以凡事不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孩子的想法,合理的就赞同,不合理的应耐心指导改进,并以理说服孩子,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心灵教育胜过棍棒教育

虽然人类今天已进入到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但一些家长的观念仍受到封建传统的羁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

因此,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显示出长辈的威严。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剖析家长打孩子的普遍心理,用三个字形容:恨、疼、悔。

第一个字“恨”。爱得越深,恨得越烈。看到孩子不争气,心急如焚。一位父亲曾经告诉我,有时看到儿子吊儿郎当的样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算了,一了百了。可见恨之毒。

第二个字“疼”。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心上。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脸上流泪,我的心里流血。有的家长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考砸了,不打孩子打自己,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脸抽肿了,心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有形生命,又让孩子接受教训。岂知,这更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孩子产生了负疚感,背上自责的沉重包袱!

第三个字“悔”。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父母愁眉相对,彻夜难眠。这样的三部曲每天都在中国无数的家庭中上演。“打骂”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它拉开了骨肉距离,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心灵上的堡垒。家长的心灵在流血,那么挨打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上学前,每个孩子都想做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考试考砸了,成绩名落孙山时,面对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唯一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宽容,从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父母的训斥和暴打,孩子在哭声中误以为美好世界破灭了。

这时孩子肉体痛,心更痛。随着不断地挨打,孩子眼里露出愤怒的目光,开始产生了逆反的抗拒心理。

时代需要心灵和谐、舒展的接班人,而不是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的人。

在棍棒教育和无休止的打骂中,作为家长,究竟想把孩子推到人生的哪条路上呢? eJg6qRUTLXWjy4QCY+1MOCSV2R98h5aYR6FBWleK/n8jWWcsw89Hs3d0x5kDZn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