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道论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意是道路。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多次提到“天道”“天之道”“人道”等概念。老子的贡献是把道抽绎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上学的范畴 。什么是道呢?《老子》一书并没有正面地界定它,但留下了不同层面的说明、暗示、隐喻,让人们去体验并接近道。

1.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又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下引《老子》只注章序。又,“王亦大”“王居其一”中的“王”,有的传本作“人”。)

这里表述的是,有那么一个东西,或有那么一种状态,先于天地而生,混沌不清,无声无形,自古及今独立存在,没有改易。它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运行,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们或者可以勉强地称它为“道”或者“大”。大则逝去,逝去则遥远,遥远则又返归还原。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1章) 这里涉及到道与“名”、道与“有”“无”、道与万物的关系。“徼”指边界,即事物间的界限,也可引申为端倪。“玄”谓幽深难测。道是整体性的,它在本质上既不可分割,也不可界定、言说。道是无限的,不可以用有限的感观、知性、名言去感觉、界说或限制。可以言说、表述的道与名,不是永恒的道与名。无名是万物的本始、源泉;有名是各种现象、事物的开端。这表明道也是先于语言概念的。无欲之人才能体悟道的奥秘,利欲之人只能认识事物的边界或表层。道与无名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的名称,都叫作玄。无名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本体,有名是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通过两者之间的变化,人们可以探索深沏幽微的宇宙本体和奥妙无穷的现象世界的门户。

道是精微深远的。据第21章,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万物。深远幽暗啊,这里面有精微的东西。这种精微的东西是真实的,可以验证的。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消逝,以此追溯万物的本始。道的幽隐微妙与它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本体有关。它是超越于现象的绝对。同时,它又是创生万物的母体、根源。

据第14章,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是不确定的,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此把它叫“夷”“希”“微”。人们很难探究这三者的区别,它们是混为一体的。道不是感官的对象,表明了道的超越性。这个“一”,它的上面并不明亮,它的下面并不暗昧。它连绵不绝,难以名状,复归到没有任何现象事物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叫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古代的道,驾驭今天的现象世界,能推知万物的本原,这就可以体认道的规则了。

2.道具有无限性

从上面可知,“道”有时也用“一”来加以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第39章) “贞”,帛书甲乙本作“正”。自古以来得到“一”即道的,天得到了就清明,地得到了就稳定,神得到了就有灵气,河谷得到了就充盈,万物得到了就生长,侯王得到了就能成为天下主。反之,如果得不到“一”或道,情况就非常危险。“一”有时又指道的展开,如“道生一”云云。由“一”可能生成为多,由潜在可以变为现实。

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第32章) 郭店简:“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细小,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

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6章) 道如山谷一样。山谷是空虚的,唯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牝”是雌性牲畜的生殖器,泛指雌性。“玄牝”,意为万物最早的始祖,也即是道。“谷”“牝”的门户,是天地的发生、发源之地,绵绵不绝好像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4章) “冲”就是“盅”,指空虚。道像深渊一样,好像是万物的宗主,但又不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超脱彼此分别、利害计较的纷扰,含蓄其光耀,混同于俗尘。它模糊混沌,似亡而实存。我不知产生它的根源,好像出现在上帝之先。“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5章) “橐龠”是鼓风用的风箱。天地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它是空虚的,而它蕴藏的风却无穷无尽,越作用,风量越大。

现在我们可以初步领会道的主要性状了。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大象无形”。它无名、无知、无欲、无为。它无形、无象、无声、无体,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无”来表示本体的道,除表明道与现象世界的差别之外,更表明道以虚无为用,亦表明老子的表述方式是否定式的、负的方式,不是肯定式的、正的方式。

道,古往今来,独立地、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按自己的样态运行、流转。它是整体,又是大化流衍的过程及其规律。它是自然流行的,没有情感、欲望、意志,不是人格神。它是天地万物(即有名、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的本始、根源、门户、母体,是其根据、本体。现象世界发源于、依据于道又返归于道。人们勉强地可以称它为“道”“大”“一”“朴”,或比喻为山谷、玄牝。它是空虚的、不盈满的,因此有无限的神妙莫测的功能、作用,其活动的时间、空间、能力、效用是无穷尽的。但它决不有意造作,决不强加于人(或物),而是听任万类万物各遂其性,各按本己的性状自然而然地生存变化。正因为道是空虚的,没有被既定的现实事物或种种制度文明、价值判断、条条框框所塞满、所限定,故而有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作用及其活动的空间。

3.无与有,道与德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0章) “天下万物”,郭店简本和帛书乙本均作“天下之物”。“无名”包含着“有名”,“有生于无”。道生成并包含着众有、万象、万物,又不是众有、万象、万物的机械相加。老子哲学并不排斥、否定、忽视“有”的层面及种、类、个体自身性的差异,相反,肯定殊相个体自然生存的价值,反对外在性的强力干预及对物之天性的破坏。

道的展开,走向并落实到现实。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2章) 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来看,个体事物的成立有一个过程,如气化、凝聚的过程。以下我们还将看到,老子哲学除了可以从本体论的进路理解虚无之道乃万物所以为万物之形而上的根据外,还可以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理解老子解释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德者,得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51章) 就是说,自然天道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千姿百态,各有特性。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居功自恃,统领、管理万物而不对万物强加宰制、干预,这才是最深远的德。一般说来,道成就了万物之德,德代表了道,内在于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之中。

按这种思路,老子亦肯定文明建构、人伦生活,如说:“始制有名” (第32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28章) 社会的伦理生活、文明制度,按自然条理生成并无害处,害怕的是,人为作用的强化,或执定于种种区分,将其固定化、僵化,则会破坏自然之道。老子肯定道德的内在性,反省文明史,批评礼乐和伦理道德的形式化,亦与此一致。如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38章) 毋宁说,老子肯定的是真正的道德仁义。老子知道,到了强调礼的时候,一定是忠信丧失,礼的秩序发生危机的时候。

由上可见,道之“体”与道之“用”的密切联系。道的功用,道的创造性,源于道之体的虚无、空灵、不盈,也就是不被既成、既定的、常识的、合理的、现实的、规范的东西所塞满、窒息,因而能在“有无相生” (第2章) ,即“无”与“有”、“道”与“德”在相对相关、相反相成的过程中创生新的东西。请注意这里的“有无相生”的“无”,与前面作为道的代词的“无”是不同的,有层次上的区别。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超乎相对待的“有”与“无”之上的绝待。作为道的代词的“无”,是万物的本体、最高的原理。“有”与“无”是道的双重性,是从作用上显示出来的。老子讲境界形态上的“无”,或者讲“有”,大体上是从作用上讲的。在宇宙、现象世界生成的过程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1章) ,即“有”提供了客观便利的条件基础,但“有”一定要在“无”的创造性活动作用、力量及活动作用的空间(场域)或空灵境界中,与“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有用之物,开辟出新的天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7章) 。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以上说的是老子以虚无为用。另一方面,老子又以反向为用。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40章) 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2章) 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那也就知道丑恶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都是相对的,相比较而存在,相辅相成,相互应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第39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22章) 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经得起弯曲,才能伸直;洼下去,反而能盈满;凋敝了,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多得,反而迷惑。《老子》书中特别注意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58章) ;“物壮则老” (第30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42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44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6章)

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不争”“贵柔”“守雌”“安于卑下”的原则。他主张向水的品格学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正言若反。 (第7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28章)

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新生的弱小的事物能够战胜腐朽的强大的事物。老子看到强大了就接近死亡,刚强会带来挫折,荣誉会招致毁辱,因此安于柔弱、居下、卑辱。他提出“去甚、去奢、去泰” (第29章) 的主张。老子所谓“玄德”和“常德”,即深远、永恒的本性,如山谷、沟溪、赤子,乃在于它具有超越性和本真性,即超越了一定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德准则和善恶是非,摆脱了人为的沾染,真正回复到人的本然的纯粹的性状,这才是人应持守的本性或品德。

面对万事万物之走向自身反面的不可逆转性,老子提出居弱守雌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必然中立于不败不衰之地。从这一意图来看,老子哲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按这一思路,老子主张以一定的谋略使敌方陷于失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第36章)

老子主张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做起,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程度,把握契机,以免招致大的困难和祸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63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4章) 事情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事情还未显露出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情在脆弱时,容易分解;事情在微小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未发生时进行预防;要在事情还在未紊乱之前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起于第一筐泥土;人生的道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5.综论老子之道

总之,《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又叫作“无”“无名”“朴”“一”“大”。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但道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共相,而是一个流转与变迁的过程。它周行而不殆,周流万物,即在循环往复、不断返回本根处的运行中,实现出有形有象的器物世界,即“有名”的世界。道是“有名”与“无名”、流变与不变、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在一定的意义上,老子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性、绝对性、统一性、超越性。有是多,无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有是变,无是不变。道具有否定性与潜在性,因而创造并维持了每一肯定与实在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潜在与现实、否定与肯定、空无与实有、一与多,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变化 。《老子》启发我们促成潜在向现实、否定向肯定、空无向实有、一向多的方向转化,但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律动。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待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的动态统合。 z6mkMohi5NbiGJjuj2jTsr1rIzIGBOpgA4oWSmsh3qbmLxoadAQOcXI5tZQ9NE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