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其人其书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聃的家,世代为史官。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公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公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时魏国的天才哲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战国末年的韩非曾写过《解老》《喻老》,从韩非子的这些注解中,我们可知西汉前的《老子》文本(至少是韩非读过的那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很有意思的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佚书,震动了世界。其中有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分别流行于战国末年、西汉初年。两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部分章次、文字不同于今本。乙本字数约五千四百。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十数种先秦儒家、道家古佚书,再次震动了海内外。其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三组总和只有一千七百字,相当于帛书本、今本的三分之一,章序与帛书本、今本有较大出入,文字也有不同。郭店简本《老子》是战国中期的一种传本或者是摘抄本,距离古本《老子》又近了一步。简、帛本《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老学史上许多聚讼不已的问题,使我们对《老子》一书的编排次序和文字的衍变,有了新的认识。从简、帛、今本的比较中,可知今本的一些章,例如46章、64章等,原是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后来逐渐拼合起来形成一章的。帛书本对此前的传本作了调整、加工,并吸纳了汉初以前对《老子》的解释,奠定了《老子》通行本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有关老子几种代表性文本的汇集、对照、比斟、释读,详见今人刘笑敢的书 BWcRikc/zsTJQXvJtfYe99sX8iiGIvernIpeIUtuMO/Oij0f+ea80k/U4oS9zE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