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是说画幅中有丰富的诗情,画境中有动人的诗意美。

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才叫“画中有诗”?且看前人对此的理解。李贽《焚书·诗画》:

唐人画《桃源图》,舒元舆为之记云:“烟岚草木,如带香气。孰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

董其昌《画旨》曾说:

画中诗,惟右丞得之,兼工者自古寥寥。余雅意六法,而气韵生动,吾莫犹人,独所心醉大痴山水此册,皆有其意矣。

“大痴山水此册”,指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因此卷中有诗意,与其昌“诗在大痴画前”的妙意相合。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水村图》,画家自题跋语云:“赵千里多作江乡水村,花木萦回,令观者萧然有出尘之想,所谓画中诗者耶!乙丑嘉平王翚题。”

傅抱石画过一幅《张鹤野诗意图》,以张鹤野题写石涛画的诗意,绘成一幅水墨着色山水图,郭沫若为之题写二诗:

画中诗意费吟哦,

借古抒怀以鉴今。

犹有山川犹有树,

莫因零落便灰心。

凝将心血未成空,

画在诗中诗画中。

纵令衣冠古今异,

吾侪依旧主人翁。

郭诗中的“画中诗”意,正是指傅抱石寓于画幅中深沉的国家兴亡的感慨。石涛的画,画中有诗,张鹤野看透画家的心,便用题画诗点出,傅抱石复以张鹤野的诗意入画,郭沫若再来题诗,所以用一句“画在诗中诗画中”,概括诸人为山河破碎而忧伤的真感情,也揭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通的艺术真谛。

画中有诗,要求画家在画幅中表达深切的、幽远的诗情,自觉地追求画境的诗意美,画家们将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统一起来,既含蓄又准确,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悟,待境而生诗意,得趣而成画境,或则巧妙地融化他人的诗意入画,不能把诗的内容硬拼生凑出画幅来。石涛说:“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大涤子题画诗跋》)说得很深刻。

郑思肖身处宋、元王朝易代之际,目睹宋室之崩亡,宋臣纷纷变节而仕元,遥想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不胜悲恸,因而和泪写下花叶萧疏的墨兰,寄托自己的幽怨心意。他蕴含于画中的诗意,被倪瓒读出来了。虽然二人时隔百年,然而他们有着相同的处境,相似的感慨,云林深为思肖的墨兰所感动,挥毫写下《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

泪泉和墨写离骚。

题诗不仅点明郑思肖的画心,“画中诗”,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

倪瓒画过一幅《新雁题诗图》,可惜画已失传,但是题在画上的诗,却被存留下来,描绘出绝妙的画境,令人依稀可以见到此画的原貌。诗云:

十月江南未陨霜,

春枫欲赤碧梧黄。

停桡坐对寒山晚,

新雁题诗小著行。

画中人停桡坐对寒山,观赏晚景,他被明净秋空中飞翔的一行行新雁迷住了,仿佛进入到诗样的境界,感到新雁不是在空中飞行,却在题写赞美秋光的新诗。这种审美体验,这种画境,前人从未道出过,但是,画境中却蕴含着前人的诗意,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有“江涵秋影雁初飞”句,《寄扬州韩绰判官》有“秋尽江南草未凋”句,《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句。倪瓒擅诗,特别钟情牧之诗,自觉地运化不少杜牧诗意入画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画中有诗”的境界。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曲港归舟图》(见图1),也是一幅很出色的“画中有诗”的绘画艺术品。画幅上部为远山,山坳间一道飞泉,直泻深壑。中部,云烟浮动,氤氲空蒙,与上部山岩相接,山色若有若无。下部位置坡石、溪流、杂树,茅舍掩映在树丛里,远处树梢隐没于云雾中,真有“葱茏春树白烟浮”(彭年题本画诗语)的意趣。衡山此画,融入杨维桢《题雨后云林图》“浮云载山山欲行”的意境,也运化王维《山居秋暝》“莲动下渔舟”的句意入画,使自己的画幅深寓诗意,凸显“画中有诗”的特质。画家再题上一绝:“雨绝树如沐,云空山影浮。草分波动处,曲港有归舟。”题诗又将自己的匠心和意蕴发露出来,诗画意蕴反复融合、渗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明人孙鑛提出了一个工诗者始识画中诗的问题,他说:“画中诗,亦非工诗者莫能点破。”(《书画题跋·跋陆叔平画王世贞游洞庭诗十六帧》)下面,我们读一读苏轼题郭熙画的诗,便能明白孙鑛的识见很深刻。郭熙善画平远山水,他的《秋山平远图》,意境深邃,蕴含着诗意,别人或许看不出来,工于诗的苏轼一看就明白,用题画诗点破郭熙“画中有诗”的品格,《题郭熙秋山平远二首》:

目尽孤鸿落照边,

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无人识,

送与襄阳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他对大自然的审察,具有独特的能力,他说:“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弥清。”(《和张明府登鹿门山》)“愁同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登万山寄张五》)郭熙的《平远秋山图》恰恰具有“清远”的画境,与孟浩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苏轼认为让孟浩然来欣赏这幅画,必然能深入到画境中,领悟、体识出画家的诗意追求。这说明苏轼真正懂得孟浩然的审美情趣、襄阳诗的风格特征和郭熙画的诗情画意,才能点破郭熙的画意,写出这样传神的诗句来。

与“画中有诗”相似,画中也有词意。画家创作词意画时,择取词中最富有“图画性”的词句作画,因而在画中含有词意,形成“画中有词”的特征。饶宗颐先生曾有《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载《画 ——国画史论集》),讨论过这个问题。清代人物画家王素,画过一幅《梧桐仕女图》(见图2),今藏南京博物院,在画幅右下部湖石边空隙处,题上一词,识云:“李易安词,素。”此乃李清照《醉花阴》。王素依据李清照词意,画成这幅画,试看画幅上仕女倚窗凝望菊花,形象地表现漱玉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意。画幅上还画有一枝梧桐,占着很大的篇幅,词题也作“梧桐仕女图”,但这个意象在《醉花阴》词里是没有的,它是画家挪移李清照另一首《声声慢》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词意,表达愁思,拓展并丰富了这幅词意画的画意。应该说这是画家王素艺术创造中的独特处,是他熟谙“画中有词”的艺术特质而特意作出的艺术处理。近代画家周慕桥作《周晋点绛唇词意图》(载《大雅楼画宝》),他择取周晋词中两个场景,一是“自对黄鹂语”,一是“春在无人处,移舟去”,画成这幅词意图。绘画艺术是不能同时展现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动作的,所以周慕桥把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成两个人:一位女子在楼上倚槛与黄鹂对话,对话的内容应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词)一位女子驾舟离去,到无人处去寻访春天。画面上两位女子的动作,共同体现出惜春、寻春、留春的主题。画家如此处理,使画境中充满了感人的词意,造就了“画中有词”的独特品格。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逐渐进入文人化的轨迹,文人化,就是诗(词)化,将诗人的气质、精神、意韵和诗歌的气韵、意境,融注进绘画作品中,丰富并提升“画中有诗”的品格,绘画的诗化,正是诗画艺术融通的重要标识。 BtQUZ0Qid0MvaOJtSqZ5/urdgKltVDUHoqnjYlW685Wj8v18icWJibcixm8e26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