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編者的話

這一輯的主題是“《老子》·《莊子》新解”。圍繞這一主題而選編的論文,一部分來自2016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的“理解與運用:老子及道家和道教的生活之道”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由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中國道教協會和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等主辦),一部分來自2017年6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語境下的中國哲學範式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同亞洲哲學與比較哲學學會共同主辦),還有一部分是根據主題的需要而特約的。這一主題之外的論文,一是有關馬王堆帛書“易傳”和清代易學的研究,一是就宋明理學相關問題展開的討論。

在道家經典文本和研究傳統中,《老子》和《莊子》兩部經典及其詮釋無疑佔據著顯赫的位置。不斷深化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既需要引入新的方法,也需要轉换視角。在“《老子》·《莊子》新解”這一主題之下,本輯大部分論文嘗試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老子》和《莊子》文本及其重要詮釋傳統作出新的解讀和研究。大體上,它們有五個維度,一是對《老子》文本的解讀,二是對《莊子》文本的解讀,三是對早期道家思想的某一側面進行的解讀,四是對道家和其他思想的比較性解讀,五是對郭象思想的解讀。

對《老子》文本的解讀,有王中江的《道與萬物的三重關係——老子世界觀的構造》、寧鎮疆和龔偉的《“盜憎主人,民惡其上”正詁——兼談〈金人銘〉、〈老子〉的相關問題》、李鋭和張帆的《〈老子〉簡帛校讀札記》、李巍的《“名”、“德”相應——〈老子〉道經首章的新解讀》、Callisto Searle的《水木隱喻的交織——〈老子〉文中隱喻及相關哲學語言的結合》等。這幾篇論文,或從老子世界觀的整體,或從具體的“名”和“德”,或從隱喻,或從《老子》文本本身等視角,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某種别開生面的探討。

解讀《莊子》文本的論文,有崔宜明的《“滑疑之耀”與莊子哲學的理論思維進路——以“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爲例》、馬思勱(Thomas Michael)的《論〈莊子〉中先秦道家聖人的神秘性》、李溪的《木石之盟——莊子哲學與文人之物世界的建立》、李曉英的《道言與體知——從莊子在〈莊子〉中的形象來看》、吴惠齡的《論〈莊子〉如何從“棄知去己”建構“至人無己”的論述》等。這五篇論文,或借用《莊子》中的説法,或借用象徵物,或通過《莊子》中的“莊子”故事等,引申開來,因微知著。

對道家思想某一側面進行貫通性的討論,有李大華的《關於老莊“道根”與“道本”問題的追問》、崔曉姣的《“無爲而治”與“唯法爲治”——“自然無爲”所衍生出的兩種政治樣態》、劉静的《自然爲人立法——早期道家“萬物自然”的思想》等。它們分别從整體上對道家的根源性概念,對老子的治道思想和黄老學的法治观念,對道家的“自然”概念進行了一定的透視。將老子和莊子思想同其他思想進行的比較討論,有鄭澤綿的《老子的“慈故能勇”與孔子的“仁者必有勇”——德性倫理學上儒道二家的會通與差異》、方曉夏(Sarah Flavel)的《獨處中的陪伴——論尼采與莊子的獨處、友誼與修養》等。兩者對孔老之“勇”的比較,對莊子和尼采獨處與陪伴理念的比較,都有引人入勝之處。

在《莊子》詮釋史上,郭象的《莊子注》最負盛名。韓林合的《郭象人性觀新解——兼與麥克道爾及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比較》,從比較的角度對郭象的人性論作出了新的解釋;孟慶楠的《自然與逍遥——郭象政治哲學的自然基礎》,從“自然與逍遥”角度來探尋郭象政治哲學的基礎。

除此之外,這一輯還有易學和宋明理學的研究論文。《周易》的詮釋傳統源遠流長,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易傳”文本。陳亞軍的《敬畏與責任——馬王堆帛本解易著作生態環境思想一瞥》,主要考察了帛書“易傳”中的生態思想;張沛的《焦循易學對天算數學的借鑒吸納》、谷繼明的《惠棟易學的定位問題》等,分别對清代焦循易學如何受到天算、數學的影響和惠棟易學的定位進行了考察。宋明理學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重要形態。吴展良的《程朱天理説中的群體意識》,主要從程朱的天理説中探討程朱的群體意識;張學智的《王陽明思想新論》,試圖從整體上對王陽明的思想提出新的看法;張龑的《程頤論“生生之本”》,聚焦了程頤的“生生之本”。 NynVv6TqSAxFEQagpxv7d0pKMQd1e6gvhBbdO2xY6TKpzg90ygDGRZ9OakSZyc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