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下学期,教育部门决定,要学生缴纳学费,以此充作教师薪金的一部分。但决定公布后,老师和学生都拒绝执行,学校因此停办。当时校长刘心权顾念学生学习三年将满,就给每个学生都颁发一纸毕业证书,宣布大家高小毕业。先生于是年10月回家,求学的门路再度中断。全家人为此大伤脑筋。父亲和叔父们商量,一致认为,哪怕借债,也要供他继续读书。
是年秋季,刚好农业大丰收,这增加了家人供先生读书的信心。经打听得知,设在锦西县高桥镇的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暑期招生时没有招满,正在招收插班生。家人以为师范学校伙食有官费,花钱较少,毕业后可以作小学教师,于是决定让他去考插班生。二叔父送他到高桥镇,晋见了师范学校校长郭恩波。郭恩波校长字作舟,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先生算是小同乡。问明来意后,郭校长亲自命题,当场考试。国文试题的两道题目分别是:“温故而知新”、“过则勿惮改”。先生就在校长办公室答卷,交卷后回住处等待。第二天去学校,见牌告已挂出,先生被录取,并给予半公费,先生大喜过望,随即回住处告诉二叔父,并将行李搬进学校,插入第六班,二叔父亦高高兴兴地回家报信。
先生晚年曾回忆初进设在高桥镇省立第四初级师范学校读书时的情况:
学校设在偏僻小镇,建筑本不宏丽。而我以农家子睹此,却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处处觉得新奇。学校伙食,早餐是高粱米干饭,炒大豆加盐水下饭。同学们多冷嘲热讽,丑诋伙食不好。而我则感到好得很,比我家里强多了,因此,学习更加勤奋,不稍懈怠。
当时初级师范学校学制五年,一年预科,四年本科。在预科学习时,由于插班,有很多课程没有学过,因此学期和学年考试成绩都在十名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