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诗、词、文兼长的大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学者,年轻时曾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失败了,于是他发愤学习,博览群书,探究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并尽心培养两个儿子。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以父亲为师,游戏于图书之中,少时便已“学通经史”,并具备了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同时在古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良好的训练。当时文坛主要流行着两种文风,一种是浮艳雕琢的西昆体时文,另一种是险怪诡异的太学体时文。欧阳修力图改革这两种弊病,提倡平易畅达的文风,而苏氏父子的文章正符合他的文学主张。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自西蜀来到京城开封,拜见欧阳修,大受赏识。欧阳修知礼部贡举,苏轼兄弟一举及第,不久又同策制举。从此以后,父子三人便以议论文章名满天下。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他们都是欧阳修领导的新古文运动的主将,被后世文人归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三苏。

“三苏”之中,苏轼的成就无疑是最全面的。苏轼在文、诗、词各方面都有突出的开创性的贡献。

苏轼的文章继承了父亲“如风吹水,自成文理”的创作理念,认为那种“风行水上”的无意相求、不期而遇而自然生发的文章,才是“天下之至文”。同时,他还扩展了父亲的理论,特别爱用水的姿态来比喻文章,称自己的文章写作“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自评文》);还主张最好的文章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这种如水一样形态的风格也存在于苏辙的作品中,即所谓“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音”,从容不迫而委婉流畅。苏轼的古文更具有某种“集大成”的意义。他继承了欧阳修“变峭厉为平畅”的文风,以其才华横溢而结构阔大的创作实践,把平易流畅的新古文推上艺术顶峰。他的作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论、策为代表的议论文。如《留侯论》、《教战守策》等,文采斐然,思理周密,雄辩滔滔,有一泻千里之势。又如《日喻》,用盲人猜日和南人游水两个比喻,论证了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必要性。语言明晰准确,生动贴切,善用比喻对照,说理透彻。二是以记、传、书序、碑铭为代表的叙事文。如《方山子传》,略去传主履历,抓住几个细节来描写人物狂放的性格,迥异于史传详于履历、略于细节的写法。又如《石钟山记》,先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解释提出怀疑,然后转入探索游览过程,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道理。叙事自然,写景逼真,说理亲切。三是以杂记、题跋、尺牍为代表的小品文,抛开了“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自由地表达对自然人生、文学艺术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如《文与可画祐祐谷偃竹记》,既是一篇探讨绘画理论的艺术随笔,又是一篇关于画家文同的亲切的回忆录;又如《记承天寺夜游》,融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的领悟为一体,真率无饰而情趣盎然。这些小品文有诙谐的妙趣,有性灵,有哲理,最能体现他在日常生活中诗意地栖居的人生智慧。苏轼的赋也颇有特色,将唐人典重板滞的骈赋、律赋改造为自然清旷的文赋,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如《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潇洒神奇,出尘绝俗”,被公认为“一洗万古”,代表了宋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歌内容题材极为广泛,包括社会政治诗、山水田园诗、风土民情诗、咏物寓志诗、抒情述怀诗、咏史怀古诗、评书题画诗、谈禅说理诗、赠答酬唱诗等等。《五禽言五首》、《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讽刺谴责横征暴敛的县吏催租,《荔支叹》批判劳民伤财的贡物。《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题西林壁》则成为杭州西湖和江西庐山的标志性诗篇。《新城道中二首》生动地刻画出富有诗意的普通农村景物。《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则托物寓志,写出异乡流落之感;《和子由渑池怀旧》书写人生无常的感慨,《游金山寺》表达出厌倦宦游、渴望归隐的情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则表现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乐观精神。他还常借助题画诗来表达其艺术观念或是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如《虢国夫人夜游图》抒发历史感慨,《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表现归隐思想,《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探讨艺术规律,多有妙处。他的谈禅说理往往充满人生智慧,如《泗州僧伽塔》通过考察人们有不同祈愿的现象,得出祈祷不可信的结论;《百步洪二首》描写急流的迅疾,衬托人生的短暂,阐发了用无住之心应对人生无常的禅宗之旨。苏轼诗在艺术上很有创造性。他擅长议论,善于从各种社会现象、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形象的、精辟的回答,启示人们作多方面的思考。苏诗长于比喻,不仅在比喻的新颖贴切上争胜,如《新城道中二首》喻云为“絮帽”,比日为“铜钲”,而且在比喻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百步洪二首》以八种飞动的形象比喻长洪飞落,《读孟郊诗二首》以三种空无所得的情景比喻读孟郊诗的感受,《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雪泥鸿爪”比喻无常的人生,比喻的两端建立在性质的相似上而非形象的相似上,突破了传统比喻的模式。苏诗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如《聚星堂雪》写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小雪,《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写雪前孤山楼台明灭的景象,都生动传神。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得苏诗在表达各种内容题材时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尽管苏诗从总体上沿着韩愈开辟的“以文为诗”的道路发展,但大体能避免某些宋诗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弊病。

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词数量虽远少于他的文和诗,但颇有独创性。他率先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有意识地“以诗为词”,创造出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对词的雅化作出重要贡献。《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以“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恢弘气象,取代了“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媚情辞。他还有意识地突破形式、音律的限制,使词成为独立的新诗体。他的词风格多样,除了豪放之外,还有旷达超逸,甚至婉约含蓄。就景物而言,既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这样气势磅礴的江涛海浪,也有“松间沙路净无泥”这样清新恬静的雨中美景、“牛衣古柳卖黄瓜”这样和谐古朴的田园风光。就人物而言,既有“酒酣胸胆尚开张”的太守、“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也有“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佳人,甚至“相挨踏破蒨罗裙”的村姑。就情感而言,既有“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的思乡情绪,也有“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沉重喟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放达。

除了文、诗、词外,苏轼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出类拔萃、成就颇高。他横溢的才华甚至使他在美食界也享有盛誉,比如“东坡肉”的佳话。

本书主要是精选了苏轼诗词91首,由三人合作而成,本人撰写导读、小传并审稿、统稿,李熙注释苏轼诗、李栋辉注释苏轼词。本书的题解、注释文字,参考过清代王文诰辑注的《苏轼诗集》、《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等,在此谨表谢意。由于稿约出于临时,所以编写极为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周裕锴
二○一八年三月 eVqXCTmP56+kFl/NoEltDP/5zOdnzRBPxaDZdW8UGUpBEWmXgHjhH+a7pbMSUE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