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赵旭东 1948年前后,也就是在中国的家国命运将面临一场可能有的新选择面前,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这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大抉择之中去。当年的费孝通,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英国人类学训练背景的社会学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讨论之中去,他在云南呈贡的魁阁,作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领导着一个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那里的真实存在的人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去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成为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原型。这些文字是在报刊编辑的不断催促之下而一篇篇地发表出来的,由此而引起超越学生群体的更为广大的公共读者的共鸣。

这可谓是田野调查研究的附属品,是一个实地研究者借文字去描摹中国的基层社会其可能的结构或者不变的东西是怎样的;同时,也是在那样困苦的年代里,不得已“为稻梁谋”来换取稿费去维持一种原本不可持续的家计的附属品;同时也是在一种内忧外患的痛苦挣扎之中所自然流淌出来的思想情感的附属品。用费孝通后来的评价就是,这些文字根本是在探讨“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在抒发着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将会是怎样的,它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一种变迁和转型,而这样的一种中国叙事的构建,又必然是以现实之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为基本前提的。

这个现实的中国,这个我们可以真正去把握的中国,便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是在基层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这种“乡土本色”并非单单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这一方面而言的,而是指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最为紧密的连接。由此,人的生老病死似乎都跟某一块土地的存在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不能够有哪怕是些许的分离,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种生命循环,而由此种循环所构建起来的便是可以持续运转的循环社会。很显然这种循环的基础就在于由人和土地之间关系而生长出来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根本上是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即被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的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做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块石头打进水中向外所激荡出来的一圈圈的涟漪一样,越是靠近水波纹中心的地方,越是会表现得力量强劲或关系紧密,而越是远离中心的,便越是表现得力量薄弱或关系疏远。

换言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之中,人和人之间往往是通过某个个人的自我,并以此自我为中心而不断地向外延伸出去的。这是以一种自我主义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的那种由一群人所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团体的有似一捆柴或者有似俱乐部一般的“团体格局”的形式是大为不同的。在此种差异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会更为强调彼此关系的距离形态构成,跟团体格局的彼此均等性的等距离关系形态大为不同,因此在差序关系的社会之中,凡事都要去攀一个交情,去拉一下关系,以此明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总之,这种关系距离的明晰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私”字,彼此的关系也便是一种私人的关系。因此在行为上、道德上以及情感上都会以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来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关系如果近,那凡事都好商量,一路便是开绿灯;而如果关系远,则会表现得彼此冷漠,所有的事都想尽办法设卡阻止,相互也没什么真正利益上的往来可言,更无所谓可能有的彼此之间的一种深度的交往、信任和共事。

这种基于私观念的差序格局构建,核心或者关键也恰恰就是在这一个“私”字上面,社会之中充斥着种种的私人的道德,私人的行动逻辑以及私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的构建,如果不属于是私下里的“自己人”,便什么事情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以及事业上的有所作为。这无疑是基于一种土地的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关系模式,并且在没有一种共同性的或者普遍性的神学信仰的观念下,所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家族主义以及地方性关系主义建构的文化模式。它会更为强调彼此之间的基于私的友爱和亲密,相互之间需要预先有一种关系的确认,之后才有彼此之间交往规则或原则的启动,如果对方是属于亲人关系的,那所呈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套的规则;而如果不是亲人的,特别的还属于是一种“见面生”的陌生人的关系,呈现出来的则又是另外的一套规则了,所谓不分语境和彼此关系的一种普遍性适用的法则在这种关系的文化之中是无法真正有用武之地的。这一点在我看来可能便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因为它无意之中点破了一个未来新型国家构建的基础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推算一下,《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他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而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而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之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在一种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之中,切实感受到乡土中国其真正的存在价值。而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还有中国的文明以及文化何以可能,那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们很快地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惊讶地找寻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线索,从一种看似模糊实际精确,看似随意实际微言大义,看似简略实际却充满着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的空间的张力之中,中国意识得到了一种突显,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应该清楚的是,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问题依旧;中国在不断地得到书写,但超越性的认识却越来越难有所得。我们或许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们缺乏哪怕是一丁点的洞见。一个人又一个人所写书在一本本的积累起来,厚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和超越,但是可以去仔细比较一下,对于中国的理解,在我们华丽的书桌上最后能够铺展开来的,除了《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似乎还真的不太容易去找到另外的一本。可读的书显然会有很多,但是可以静下心来让人细细品味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毋庸置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本,只要你谈论中国,这本书总也是无法真正可以绕来去的。显然,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空洞的讨论,成为直观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有谁可以否认,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所构筑的中国意识能够真正离开“乡土”这两个字去获得一种额外的理解呢?当然,乡土并不是中国的全部,但是对于核心价值的讨论却无法避开对于乡土问题本身的追溯,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又一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今天还要不断去重读它的真实理由的所在。

二零一八年八月八日写于亦乐斋 e/gLkc5DVOk6l/zV1tQf1ew3ln1LTIn+8IHrO/mNwXrUMlnWuyu7J0u6wzxHIc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