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希望保险为你解决疾病、身故等状况带来的风险时,本质上,你就不是在买保险,而是在“申请”保险了。
我曾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当你想买保险的时候,也是你正式步入中年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身边一个个因为疾病、意外遭受重创的家庭后,便本能地寻求外界的帮助,以缓解自己的中年危机。这个时候,回过头看看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保险,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
但如果你真的人到中年才想起买保险,那还真不一定买得了保险。这里所说的“买得了”,指的是保险公司愿意销售保险产品给你。
乍听起来,有点儿难以置信。保险明明都是求着我买的啊,铺天盖地的宣传、无处不在的销售,保险公司怎么会拒绝卖给我保险?这显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印象。
事实上,当你希望保险为你解决疾病、身故等状况带来的风险时,本质上,你就不是在买保险,而是在“申请”保险了。接下来我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需要申请保险,怎样才能申请到保险。
当我们希望保险公司为我们承担疾病、身故、意外带来的风险时,其实我们是在和保险公司做一笔交易——消费者给钱,保险公司做出承诺。这笔交易其实可以被视为一个赌局,消费者以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做赌注,换取一笔潜在的赔偿金。
如果想增加自己赢得赌局的概率,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已经得病,甚至病入膏肓,这时候买保险,很快就能获得理赔;
第二,很可能要得病了,赶快去买保险,这样也有很大的概率获得理赔;
第三,经常从事危险工作,或者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发生意外的概率很高。
但保险公司可不是好糊弄的,为了防止消费者采取上述手段,便会在赌局设立之前(也就是你投保之前)委派特殊工作人员,对你义正词严地做出一系列约定,以确保你的情况不属于上述三种。
这里的特殊工作人员指的是核保师,一系列约定指的是健康告知。
举几个例子,可能更便于你理解:和健康人相比,一位慢性乙肝患者在未来身患肝癌的概率显然高很多;从事高空作业的玻璃幕墙清洁工,发生意外的风险会显著高于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酷爱极限运动或每个月都登山、潜水的年轻人,发生意外的概率也比“宅男宅女”高出不少。
核保师的工作职责就是识别出这些大概率风险,并将这类人群拒之门外。他们的首要“武器”,就是健康告知。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隐约觉得:保险业太不通情达理了,这不是明摆着搞歧视吗?事实上,保险业之所以能正常运转,并成为社会的“维稳器”,正是因为它拒绝“通情达理”,坚持“歧视”。
健康告知的存在,使保险得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每个商品都有自身的价格,比如,宜家家居畅销的“索德汉”沙发,其价格是基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营销成本等因素综合制定的。保险的定价本质上是对风险的定价:为了将来可能获得的10万元补偿,你今天要给我多少钱?在同样的价格条件下,如果A的风险远高于B,那对B而言,这种定价方式显然谈不上公平。
健康告知,可以被看作核保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
健康问询: 是否有疾病或住院记录等。这是健康告知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很多核保师都是医生出身,毕竟有了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把握健康问题的严苛尺度。
职业问询: 是否从事高危行业。对于高空清洁工、武警战士等职业的从业者来说,他们面临的风险明显更高。
生活问询: 是否吸烟、酗酒(酒精依赖),是否有极限运动等危险性高的业余爱好等。
除了这三类问询,其他问询还会零散地涉及客户的保险购买情况等。当我们对照自身情况挨个看完健康告知后,会收到核保师的核保结论,内容不外乎以下4种:
结论一:标准体。 恭喜,你完美地符合健康告知中的所有要求,可以直接投保,无须做补充告知。
结论二:次标准体。 可能有少数几条不符合健康告知,但考虑到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保险公司就“勉为其难”地允许你投保了。当然,有个前提条件:要么增加保费,要么接受除外责任。增加保费很好理解,别人花1000元能买到的风险,收到次标准体健康告知的客户可能要额外支出200元。除外责任指的是保险公司考虑到投保人当前的健康状况,将特定疾病排除在责任范围之外,其他责任保持不变。比如,如果投保人的体检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即便结节是良性的,保险公司也会把甲状腺癌及转移癌排除在责任范围之外。
结论三:延期。 保险公司考虑到你的某个健康问题,暂不接受你的本次投保申请,建议过一段时间再来试试。至于要等多久,不同公司、不同产品、不同疾病的情况皆不一样。保险公司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你当下的风险过高,等等再说吧。遇到延期,我们应当分情况看待。比如,对于早产儿,通常要等到2岁以后才能申请投保;你当前某项血液指标异常,可能是因为最近半年的饮食过于油腻,且缺乏锻炼,假如花上半年时间锻炼以恢复体质,便很容易成功投保。但如果导致延期的是慢性疾病,可能短期内无法恢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无奈地将延期看作“死缓”——和拒保没什么区别。
结论四:拒保。 对不起,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符合健康告知的要求,相当于被保险公司判了“死刑”。
表1-1是一份重大疾病险的健康告知,内容很多,颇为详细。不少消费者看完后一脸迷茫:我到底该怎么告知呢?
表1-1 重大疾病险健康告知
做什么职业,是否得过某些疾病,都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我自然答得出来。但是,保险公司为什么会问下面这种让人手足无措的问题:
过去两年是否有心肺听诊、超声、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X线、CT、造影、核磁共振、内窥镜、病理活检、眼底、血液、尿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
请问,到底什么叫异常,血液检测的某项指标偏高或者偏低算异常吗?毕竟大多数消费者没什么医学背景,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头疼。这不算什么,健康告知里还会经常这么问你:
最近两年是否有过门诊治疗?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
什么?门诊和吃药也要告知?感冒吃两片“感康”算不算?用过鼻炎喷剂算不算?显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毛病”都要告知,岂不要写上半天?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不妨先从《保险法》里找找答案。《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客户)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保险公司)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这么看来,只有“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健康问题,才需要告知。而那些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影响的小毛病,不告知看来也无妨。你是不是开始这样想了?
别急,保险公司可不这么认为,你眼中的“小毛病”,可能就是他们眼中的“大问题”。比如,可不能小看尿蛋白异常这件事,视具体情况,投保人有可能被直接拒保。再比如,经常有人体检后会说,“身体没什么事儿,就是有点儿心率异常,体检大夫说多观察就好”,但核保师关心的是,你所说的心率异常,量化指标具体是多少。针对不同的指标,核保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看来,保险公司的做法是有道理的,让客户一条一条对照健康告知,也绝非无理要求。
说了半天,我好像两边各打了五十大板,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直接询问向你推销保险的代理人就可以了。在我们投保或者说申请保险的过程中,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可被视作客户和核保师之间的桥梁。客户的问题由代理人转达给核保师,代理人再将核保结论转告客户。一个合格的保险代理人,其实也应该掌握基本的核保规则。比如,对于乙肝大三阳患者,不管其具体症状如何,都是和重疾险、医疗险无缘的,自然不必麻烦客户提供资料了。这些基本知识是保险代理人必须有的。
有代理人帮忙,健康告知方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如果你想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该如何解决健康告知的问题呢?
说实话,当保险公司把重疾险、医疗险这类保障型产品放到网上销售的时候,其实只是想卖给标准体客户。至于次标准体和非标准体客户,对不起,这类产品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不过,随着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的客户越来越多,次标准体客户的购买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实现这一目标,保险公司和各大保险销售平台采取了两种解决方案。
一是电话咨询。有搞不清楚的问题?打电话。需补充就诊材料?发邮件。这能解决不少问题,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二是智能核保。智能核保兴起于近两年,指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在重疾险、医疗险的投保流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设置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和一个机器人对话,你每提供一个健康告知,对方便会就此问题进行详细询问,直到得出最终结论。
智能核保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核保方式,它本质上是将一条条细致的核保规则按照可能发生的问询流程进行整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客户—代理人—核保师”三个角色的转换。未来几年内,智能核保的技术水平将会不断进步,提升客户的保险购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