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杜甫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奉为“诗圣”。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赏析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尽管他们在漫长的一生中只有短暂的交集,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他们相遇时,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刚刚在长安度过了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论是他的诗歌还是他的“谪仙人”风神,都已名满天下;而杜甫此时尚未写出建立起他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的绝大多数诗作,和李白相比,他还只是盛唐诗坛上一名文艺青年。但年龄和名气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一见如故。在天宝三载(744)和天宝四载(745),他们先后在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同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度过了极为快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赠李白》就是作于两人于天宝四载再次同游后分别之际。

诗中回顾了和李白诗酒论交、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从性格、年龄、声名等各方面来看,当杜甫和李白交游时,一定是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大些。李白笃信道教,曾接受道箓。杜甫在与李白同游时,也跟随李白进行过寻仙炼丹的活动。而李白狂放不羁、傲岸卓然的精神气质,也深深地感染了杜甫。“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就不仅是在写李白,实际上是两人同游时精神面貌的共同写照。

然而杜甫的思想根底毕竟是儒家的,他此时也渐趋成熟。他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能引导他走向建功立业之路,他和李白至今都如“飘蓬”一般;炼丹活动的没有结果在表面上说是“愧”,其实是反省。“空度日”和“为谁雄”都显示出他对这种放荡生活的警醒。

事实上,杜甫在这次与李白作别后不久,就结束了“快意八九年”的漫游,西至长安,认真地开始了漫长的求取功名的生活。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羌村。八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杜甫闻知,只身从鄜州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困于沦陷中的长安,杜甫望月怀远,写下《月夜》一诗,表达对家小的思念。

月下怀人是常见的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高高秋月照长城”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杜甫独辟蹊径,从对面落笔,遥想“她”在月下倚楼神伤的场景。她的发、她的手、她的担忧、她的小儿女还未能理解的孤独与不易。小儿女的天真,反衬闺中人无可言说的忧思,是此诗神来之笔。诗人想象家人的处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这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来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异曲同工。超越自怨自艾,设身处地想象家人不易,犹能见出彼此深厚的情意。稍有不同的是,王维写兄弟,白居易写家人,杜甫写的却是唐诗中较少入诗的妻子。洁白如玉,云鬟袅袅,周围缭绕着香气和湿气。杜甫用乐府中描写后妃或宫女的程式化语词来描写妻子,稍显贵气艳丽。与之相比,杜甫逃出长安后再回羌村的家人描写倒更真实:“……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的尾联终于实现了《月夜》中的期盼“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安史之乱中,杜甫是一个小人物。叛军在路上俘虏他后,仅仅是把他带到长安,既没有授予他伪职,也没有囚禁他——他们完全忽略了杜甫。但是杜甫的心中却装着天下。即使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中,他也仍然记录着那个时代。从国家的灾难,到普通人在乱离中的遭遇,他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并发出了那个时代最沉痛的声音。

《春望》便是作于失陷后的长安城中。杜甫曾在安史之乱前寓居长安十年,见证了盛唐的繁华。可是如今的长安城,已是满目荒凉。城池残破,人民或死亡或逃亡,曾经人烟繁盛的都城现在却荒草丛生。今昔对比,不由得不叫人“溅泪”“惊心”。战争仍在进行,和家人被阻隔在两地,消息断绝,战乱之中更加担心家人的安危,这时候如果能知道他们平安的消息,是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忧国念家,让被困长安的杜甫心中伤痛,愁肠百结。

《春望》从“望”写起,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远望近瞻,从山河远景,到身边花鸟,再到自身,无不触目惊心。而国家的危难,家庭的离散,和个体的遭遇息息相关。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和家的安定,哪有个人的幸福。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以集体的名义取消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也从不仅仅囿于小我的悲欢,忽略对集体的关注和责任感。在他那里,在这首诗中,个人、家庭的命运是与国家连为一体的。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暮年之作。杜甫对自己在政治上有极高的期许,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一生都不曾接近过这个理想。尤其到了暮年的时候,他在成都得以存身的庇护人严武死去,他被迫离开成都,携家沿江东下。不论唐王朝的命运还是他个人的生活,都在飘摇动荡之中。他回顾自己的平生,发出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自嘲。他的诗作越来越多,诗名越来越大,但仕途却越来越失意。在严武死之前,杜甫就已辞去了官职。这几乎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在政治上的抱负。

自嘲的语气难掩心境的悲凉,心境的悲凉又投射到夜间所见的景物上。本应平静的夜晚,被杜甫写得动荡不安,微风吹动岸上的细草,星辰西落,明月东升,江中波涛滚滚。这些景物又被杜甫精心地组织成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画面。细草微风、危樯孤舟,是近景,是夜色中微小的一个点;星辰明月、广阔的平野、流向远方的大江是远景,构成了从上到下的一幅广阔图景。在这幅广阔图景中,危樯孤舟更显渺小。而孤舟中正在失意伤神的诗人,内心深深地感到了渺小无助、孤独无依,就如同天地间漂泊的一只沙鸥,不知何处是归巢。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这首诗虽只四句,却跨越了四十年时间,绾结起恍如隔世的两个时代;看似简单的叙述,平平道来,却蕴含了异常复杂深沉的情感。

李龟年是盛唐的歌者,在开元年间“特承顾遇”,是唐玄宗极为赏识的乐工,常常出入于长安王公贵族的宅邸。当时年少的杜甫“出游翰墨场”,以其文学天赋得到了当时文坛一些著名文人的揄扬,因此杜甫有机会见到李龟年在许多公卿大臣的宴集盛会上的演唱。这个时候,正是杜甫《忆昔》诗中所说的“开元全盛日”,是国家最繁华鼎盛的时期。而四十余年后,当两人再次重逢,唐王朝却已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疮痍满目,杜甫和李龟年也都流离漂泊到江南。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和开元盛世联系在一起的,也让他想起自己美好的早年时光。如今的李龟年却沦落天涯,从李龟年身上,杜甫看到了唐王朝的盛衰剧变,看到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也看到了自己的颠沛流离。

仅仅四句二十八字,杜甫却在其中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悲、时世之叹、身世之感。在鲜明的今昔对比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杜甫悲凉的慨叹。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杜甫到蜀地时,已经四十八岁了。安史之乱中,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穿越叛贼防线,奔赴唐肃宗所在,以一片拳拳忠爱之意,经历万难、衣衫褴褛而来,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但诚挚忠爱的杜甫因直言上谏,由皇帝身边的谏官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对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政治打击。于是他愤而弃官,流寓入蜀。此时杜甫的心中,想必有对朝廷深深的失望吧。

但他并未牢骚满腹,仍去诸葛亮祠堂以寄托爱国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可见诗人是主动寻找蜀相祠堂,而非偶遇。祠堂门口的老柏高古肃穆,威严森森。黄鹂鸣啭,碧草春色,生机盎然。但这些再热闹也只是背景,并非此间精神,因而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真正使这个祠堂深挚动人的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临危受命,开创基业;后主不济,而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份老臣忠心,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坚持,都让仕途失意的诗人泪洒长襟。面对扶不起的后主,诸葛亮尚且拳拳报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况自己呢?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说起杜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一饭未尝忘君”的形象。其实他并不是每天都忧心忡忡,瞧,在春天晚上发觉窗外下起了雨,杜甫都会心生欢喜。

这场雨的确有让杜甫喜爱的理由。它是那么善解人意,在最需要的时候、在最合适的季节,它来了。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里,春雨意味着农作物的茁壮成长,象征着丰收的希望,怎能不让人喜爱?

这场雨又是那么轻柔,连风也是那么和顺,它们一起悄悄来到人间,不弄出一点声响,却无私地润泽万物。

大地上一片漆黑,阴沉沉的乌云一定遮蔽了整个天空。只有远处江上的一只渔船上,亮着一点灯光,虽然微小,却十分显眼。雨虽细微,但浓密的乌云一定能降下足量的雨水。

既然这是一场善解人意的雨,杜甫也就丝毫不担心明天早晨“花落知多少”。经过细雨的滋润,明天早晨的成都将会开满鲜花。杜甫的眼前,浮现出雨后鲜花的样子,浸透了雨水的花朵沉甸甸地压弯了花枝,迸发出生命的愉悦,实在让人喜爱。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极度匮乏和漂泊之苦的人来说,安定的、温饱能够得到满足的生活就是莫大的幸福。杜甫的《江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在写此诗前的一年中,由于饥荒,杜甫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而走,携全家到秦州就食。但在秦州并没有获得生活保障,不过一个半月,又迁至同谷,却在同谷陷入更加贫困匮乏的境况。于是杜甫带着家人继续南迁,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到达成都。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的一个小村庄里,靠着朋友的资助,杜甫建了一座草堂,和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安居之所。

杜甫此时不担任任何官职,不会被琐碎的公务烦扰;有朋友的馈赠帮助,暂时解除了生活来源上的后顾之忧。心情闲逸下来,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隐士一样,这座平凡的小村庄也如世外桃源一般“事事幽”。看身外物,燕子和鸥鸟自在安然,与人和谐相处;看家中人,妻子正在纸上画出棋局,儿子正在用针制作钓钩,生活资料虽不丰裕,但每个人都悠然满足,自得其乐。对我们的诗人而言,在饱尝穷困之愁漂泊之苦的后半生,这样的日子就已殊为难得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赏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全诗洋溢着好友来访的喜悦,正合诗题原注“喜崔明府相过”中的“喜”字。

开篇四句一气而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住所僻静,只有春水鸟儿相伴,但“春”的明媚、“群”的热闹倒也为草屋平添了一份欢快的气息,足以自得其乐。“舍”的重复、“日”的叠词、流水对都使诗句有一种行云流水、欢脱前行的流荡感。虽然朴野,也自有一份清新的风致。只是鲜有来客,终究有些单调,于是第四句的喜客之情水到渠成,“蓬门今始为君开”,顺势也转入了后半待客的情景。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是倒装,顺着说应是“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倒装后突出了“盘飧”“樽酒”,表现主人竭诚以待的盛情和招待不周的歉意。而到第四联又欢乐起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主客和邻家老头隔着篱笆举酒欢饮,率真诚朴的气息感染了读诗的每一个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很可能由于成都城中官员的变动,原来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离职,而后来给予杜甫更大资助的严武尚未到来,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一度陷入贫困境地。这在他此时期的一些诗中多有体现,如“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在浣花溪所建草堂的屋顶是由成束的茅草层层苫盖而成,大风吹来,掀起一束束茅草,吹得七零八落,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有的沉落在水塘中。一部分飘落在地上,可以捡拾回来的,偏又被一群顽童抱走。杜甫追喊不及,面对一群孩子的恶作剧无可奈何。屋漏偏逢连夜雨,夜里秋雨从秋风摧残过的屋顶滴下,房间里到处都被淋湿。床上的布被破旧不堪,已经失去了御寒的功用。本来心中就充满了种种烦忧,如此凄寒长夜,诗人倍感煎熬难耐。

从茅屋被秋风吹破写起,写到被一群孩童欺侮,写到秋雨长夜的凄冷,杜甫层层推进,十分真切传神地写出了他的狼狈困苦的生活。可是他写这些并不是为了获得同情,相反,他由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天下更多像他这样穷困潦倒的人,他希望不再有人受苦,因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甘愿做出牺牲:“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不论他自己陷入多么困苦哀愁的境遇,都不失对最广大人群的最深厚的仁爱精神。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作品不少,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将商人妇弹奏琵琶曲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从颖师的琴声中仿佛看到了“浮云柳絮”、看到了“孤凤凰”等形象,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想象着李凭的箜篌声能让“老鱼跳波瘦蛟舞”。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和音乐本身的美妙。而杜甫的《赠花卿》,乍一看似乎句句都在表现音乐,细读却有着与以上各篇不同的滋味。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着眼点并不是这音乐如何动听,而是场面的盛大,如果没有一支颇具规模的乐队,是不会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效果的。很容易推想到,这音乐意味着一场更加盛大的宴会的举行,“日纷纷”的音乐演奏也就意味着花天酒地的宴会每天都在上演,而主人生活的豪奢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仅仅豪奢也就罢了,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看,主人有僭越、不遵人臣之礼的嫌疑。“天上”“人间”有明显的双关意,表面看是“仙界”与“凡间”对举,实际上是皇帝与臣民之别。

主人当然就是题目中的“花卿”,即当时驻守成都的西川节度使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花敬定曾率军平定了东川一次叛乱,杜甫对他十分肯定,在另一首《戏作花卿歌》中不吝赞美之辞:“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绵州副使着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然而花敬定又有骄奢不法的一面。从杜甫称花敬定为“花卿”“我卿”来看,两人之间似乎较为熟识。对花敬定的骄奢,杜甫主要持劝诫的态度,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来委婉地告诫花敬定:作为一名将军,要懂得分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763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当唐军收复安史叛军老巢的消息传来,杜甫喜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杜甫喜极而泣,八年的阴霾,长久的忧苦之情,被一扫而空。家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妻子和孩子与杜甫一样激动。在那一刻,杜甫似乎已经看到,从此以后,国家安定,百姓幸福,而他和妻子、孩子也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不用在漂泊动荡中度日了。在这快乐的时刻,他要纵酒高歌,他要赶快打点行装返回家乡。甚至回家的路线都浮现在了眼前,他的家乡在洛阳的偃师,他将沿长江东下,穿过三峡出川,然后再向北到达襄阳,从襄阳再向北,就能到达洛阳了—— 杜甫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遐想之中。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在杜甫这里却是不成立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把欢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当然,杜甫诗里写得最多的还是沉郁顿挫的“穷苦之言”,这可能是老杜一生中欢愉的时候太少了吧。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开篇极有气势,“赴”字将群山的走向和动势渲染出来,仿佛群山万壑的钟灵毓秀都奔赴至“生长明妃”的村中。于是佳人的灵秀、大气、正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如此绝代佳人的命运竟然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触目惊心的结局与首联的钟灵毓秀形成强烈对照,令人心疼,同时也造成悬念,不知佳人为何薄命?原来传说汉元帝依画像选宫女,大家争相贿赂画工,昭君不肯,便被丑化。后来汉元帝按图让昭君去匈奴和亲,召见时方知是后宫第一美人。然而成命难收,戎装出发的王昭君只有魂魄才能在月夜归来汉地。

诗歌至此,隐约能够领会杜甫在王昭君这个半历史半传说的女性身上所得到的共鸣了,王昭君天生丽质,却因不随流俗,终至在荒寒的北方沙漠中孤独地虚度一生。试想,如果拥有与王昭君一般的天生美质,然而也像王昭君一样,终身失意、落寞,那一定能体会“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深沉孤独和“分明怨恨曲中论”的不甘。身在胡地的王昭君那疾风骤雨的琵琶声分明诉说着“怨恨”二字,这怨恨是幽怨的,也是壮阔的。杜甫“悲昭以自悲”,将王昭君的一生提升到了悲剧的高度,留给后代文人无限的感慨。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杜甫可谓“有情人”,对亲人,对朋友,对国家,对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都满怀深情。但他也为“情”所累,常常处于忧念之中。

这首《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漂泊至洞庭湖畔的岳州时所作。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携全家沿江东下,出川之后,并没能按预想的那样顺利返回家乡,而是辗转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国家并没有安定下来,在安史之乱中形成的藩镇酝酿着新的危机。而吐蕃势力的扩张使唐王朝的都城长安都面临着严重威胁。

此时杜甫登上岳阳楼,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早已闻名,如今登上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浩荡无边的湖水分割开吴楚两地,放眼眺望,除了眼前的湖水,就是头顶的天空了,似乎整个宇宙都是浮在湖水之上的。

但这雄阔的景色并没有让杜甫心旷神怡,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壮游”的豪情。暮年羁旅,风雨漂泊,寄居孤舟之上,顾影自怜,怎能不落寞伤感?更让杜甫关切的,是国家局势未稳,强敌入侵。凭栏远眺,百感交集,悲怆之情难以自抑,杜甫竟不由得放声大哭。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认为杜甫富于情感而又善于表达情感。从这篇《登岳阳楼》看,杜甫的情感至暮年而无丝毫衰减。凭栏痛哭的身影,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盛唐的悲愁是浩大的,即使艰难潦倒,也有苍茫博大的境界。

开篇写秋风的动感:风急、天高、猿声哀鸣;渚清、沙白、鸟儿来回飞旋。每句都有三景,景物和音节的密集渲染了秋风的紧迫感。本来难以捉摸的秋气,诗人借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来表现。这股飞旋回荡的秋气仿佛裹挟了江天之间的万物,催促着草木尽脱、江水急流,不由人不惶然无主。“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本是常景、常句,但加了“无边”“不尽”便气象浩大,由眼前之景而至于无穷无尽的时空之中。万物都在逝去,时光之河永在流淌,个人的愁苦在这肃杀的大背景中,沦于微渺,也更为悲壮了。

诗歌后半部分描述诗人自己。一生漂泊,客中悲秋,贫病交困,人到晚年。种种凄凉之景集于一身,登高四望,满目秋色悲凉。然而“万里”“百年”四字使个人愁苦中仍有一股壮逸之气,即使诗人艰难苦恨、鬓发斑白,因肺病而新近戒酒。

“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方东树《昭昧詹言》)。“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胡应麟《诗薮》)。对仗如此精严,而笔势雄劲奔放,气势顺流而下,不愧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赏析

《岘佣说诗》云:“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因“花近高楼”是乐景,却“伤客心”,情理反常,顿起悬念。

此时的大唐王朝刚经历长安失守,吐蕃入侵,松、维、保三州陷落,还有蜀中的徐知道之乱。纵使春回大地,也难掩四境狼烟烽火,哀鸿遍野。锦江春色之下掩映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想及此,登楼的诗人如何不凄恻、不怃然?虽然“锦江春色来天地”,但“感时花溅泪”的慨叹暗含其中。诗人此次登临是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二十年前,“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十年前,国家虽有隐患,但还歌舞升平;而这八年来,内忧外患,战乱不息,处处“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时代的剧烈变幻让人猝不及防,如同玉垒山的浮云古今变化,翻覆不定。但无论如何,朝廷不会变!诗人以坚定的决心和口吻突然振起。“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不容置疑的坚定口吻冲破原来忧虑的心境,充满力量与信念。即使当今天子像蜀汉后主刘禅一样昏庸轻信,即使代宗任用肖小,轻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致使长安失守,但大唐基业百有余年,不会就此灭亡。我姑且如孔明扶助后主一样,继续与国家同忧同乐。

忧虑国家而又充满希望,不满庸主又拳拳忠爱,不在朝却仍想为国尽忠,诗中糅杂着种种矛盾,却又一片温厚浑成、雄健高阔,相当动人。 zMTYlvV2fBJrI4olscw7tvBYYNKZ+rFqUywqKbBeYwZ7PvPG5ZeTUSlniVquQN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