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因其学仙求道及为人为诗之风格,亦被称为“诗仙”。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远避四川,下诏诸皇子坐镇各地平乱。太子李亨登基之后多时,玄宗才接到消息,但诸王分镇的诏令已下达。永王璘接到诏令后立刻赶到江陵,招募数万将士,组建水师,沿江而下,直抵金陵,以平乱为号召,招纳贤才。在此形势下,李白应邀成为永王璘的幕佐,还浪漫地吟诵“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

但永王起兵威胁到了肃宗的政权,肃宗即命高适率军阻击永王。至德二年(757),永王在丹阳兵败被杀,李白入狱。虽经多人营救,但李白仍被流放夜郎,虽一路赋诗,备受款待,仍是戴罪之人,心中悲凉。

一年后,天下大赦。在白帝城的诗人听到赦令,立刻掉转船头,顺流而东,万分激动地写下《早发白帝城》。诗调轻快流利,如轻舟日行千里。第三句稍作停顿,第四句便轻灵宕开。文势奔放,如骏马注坡,一如无限艰难后突然迸发的生之热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

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这轮山月在自己东行时一路陪伴左右。她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像是旅伴,又像是护佑,让人安心,倍感亲切。

今夜从清溪出发,将驶向险峻的三峡。思念的朋友没有遇上,虽有遗憾,但一路有峨眉山月相伴,就先出发去下一站渝州吧。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憧憬盖过“思君不见”的失落,但在峨眉山月的慰藉和陪伴下,诗人仍以昂扬的兴致出发了。

年轻的诗人未必知道,这轮峨眉山月后来陪伴了自己一生。五十九岁时(759)李白写道:“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可惜终其一生李白再未回过四川,但出蜀时那轮澄澈的山月,仿佛家乡的照拂和年轻的意气永驻其心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是蜀楚之界。诗人在乡读书二十年,弦满待发,终于要离乡冲天一鸣了。此时此刻,他心中勃发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乡的柔情。两种情感交织,催动了这首飞动而温柔的诗。

从荆门山千里之外的绵州远渡而来,诗人第一次出蜀,到楚地游历。遮天蔽日的夹岸高山化为一川平原。原本在三峡中奔腾的江水也宽缓下来,浩荡地流经旷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内含一种动势,仿佛舟行者眼中,山势是“变幻”成了平原。这番新奇和豁然开朗的体验正暗合诗人告别过去、将要进入新人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跃动的生命力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表现:明月从天上飞入水中,宛如一面明镜;云气蒸腾,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下、飞、生、结,四个字造成浩大的流动感。其中有憧憬,也有地势变化的新鲜感。三峡水流湍急,水中无圆月;峡谷逼仄,无从望云楼。而荆门山的水面宽阔,天空开远。在这一片明丽而旷莽的天地中,诗人心中的壮怀正在蕴蓄。此时,一缕乡愁升起:这滔滔江流中也有万里之遥的故乡水吧,它仍在默默地护佑着诗人。于是,一丝安慰与酸涩在壮怀中涌动,从此诗人开始了他悲欣交集的人生。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瀑布的动势破空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泻千里,但诗并未以此开篇。

诗人先遥“望”庐山瀑布。香炉峰顶水汽丰沛,在日照之下呈一片氤氲的紫红色。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字尤其表现了烟云升腾变幻的动态。短短七字,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界仙境被点染开。一片云蒸雾罩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修长亮白的线条在紫烟氤氲的烘托下显得鲜明有力。这力量在静态的画面中积蓄着,将欲喷薄而出。

骤然之间,瀑布激荡奔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连续的动词和三千尺的夸张,表现瀑布义无反顾飞流而下的气势。银河自天际倾泻,奇幻瑰丽的想象更表现了瀑布壮阔、浩渺又空灵璀璨的美。

静的蓄势与动的奔流构成诗中突如其来的俯冲感,结句似天外来音,以星辰瀚海的怀抱表现了庐山瀑布超越自身的宇宙之美。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两个风流诗人,一场诗意的送别。

远行人风神潇洒,看尽一路繁花,想想都觉诗意盎然。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诗开山水一宗,名动天下。李白以乘鹤的仙人比之,正点画出孟浩然的飘逸形象,且内含敬意与欣赏。此行正值开元盛世、阳春三月,云树繁花似锦如烟。东南大都会扬州更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所在,李白明丽的畅想中饱含对孟浩然此行的祝福。

一片繁盛中,“孤帆”二字引出送别挚友的淡淡落寞。远去的孤帆、隐约的远山、浩渺的水汽与传说的神秘、烟花的迷离融漾在一起,共同构成空蒙又辽远的意境。此时,长江自天际浩荡而来。渺茫的离思中夹杂了博大、俊爽又开远的气质。一片浩渺中有流动的远意,这就是青春的感伤,轻烟般的怅惘中依然流淌着憧憬与希望。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赏析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典于《长干行》。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在门前折花玩耍,小男孩拿着竹竿当作马跑来跑去,掰开青梅酸了一脸。他们自小玩闹,没有避忌,长大后两家便结成亲家。十四岁的姑娘却娇羞起来,“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娇羞里有自重与矜持,让人格外怜惜。一年以后,她放开羞颜,眼神勇敢炽烈。十五岁的她愿意为爱情献出一切,“愿同尘与灰”。

可此时丈夫却要远行。为了谋生,他要去到风波险恶的“瞿塘滟滪堆”。“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还沉浸在尾生一般坚贞爱情中的她,没想到十六岁的自己成了神话中望夫心切的妇人。之前无忧的时光一晃而过,思念的时光却慢下来。五月、六月、八月,缭绕的忧伤细细附着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没有缝隙。五月涨水,他会否触礁?猿声缭绕,他会否悲哀?他出发的门阶生出绿苔,绿苔蔓延,不可清扫。他离家三个月了,秋天已然来到。八月蝴蝶双飞,思君令人老。絮絮叨叨的思念最终化为一团烈焰:当他顺流而下时,她要“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勾勒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出落成娇羞美丽的少女,当她开始痴恋丈夫时,却成了思妇。岁月增长,感到忧伤纷至沓来的岂止是长干里的这个姑娘?所幸忧伤让人黯然,也让人丰富,甚或让人勇敢。至少在《长干行》中,诗人使勇敢的迎夫成为她下一段人生的起点。在岁月的洗礼下,她勇敢、自重、坚贞、热烈,投射了古往今来的无数痴心的情人。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从蜀地历史、游人见闻和政治形势三个角度表现了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和崎岖。全诗句法错落,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参差间隔,形成雄放恣肆、险仄又流畅的语言风格。《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开篇发唱惊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随即追溯渺不可知的蜀国开国史,“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凄迷悠远的上古传说为全诗开启了奇幻而恢远的境界。秦蜀难通,只有鸟儿才能飞度高峻的秦岭太白峰,由秦入蜀,通达峨眉。之后秦惠王时五丁开山,山摧人亡,秦蜀之间方得钩连。但天梯石栈仍然险象环生,上有兀拔山势,下有冲波回浪,黄鹤不得飞度,猿猴都愁于攀援。

秦人入蜀,必经青泥岭。此岭峰路萦回,“百步九折萦岩峦”,山势高峻,“扪参历井仰胁息”。山高路回,自然氧气稀缺,高原反应者不由呼吸紧张,“以手抚膺坐长叹”。行人如此步履维艰,此次西游你何时能还?行人惊惶地说:“这令人畏难的山路简直不可登攀。我只见古木荒凉,鹳鹤扇翅,磔磔云霄间。又听到杜鹃鸟空谷月夜下悲歌啼旋。”行文至此,蜀道难的感叹喷涌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然而诗人意犹未尽,继续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静态的危峰绝壁、动态的飞湍击石都表现了山中的惊悚,于是第二个小高潮随之而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残酷的历史和旅人的畏途都还未说尽蜀道之难,诗人便提起剑阁。剑阁是大小剑山中一条三十里长的险要栈道,易守难攻,是蜀中要塞。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谓此也。若非亲信防守,一旦叛变,便如豺狼吃人一般凶险。守关者每天与猛虎长蛇打交道,对人也不免残忍,“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如此艰险,诗人恳切地建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最后一段仿佛预言一般预示了后来的安史之乱。此诗写于唐玄宗盛世之时,李白以“蜀道难”表现入长安却未获赏识的坎壈心境,同时也以诗人的敏锐感知到了歌舞升平、太平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

宣州谢脁楼饯别
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昨日之日弃我而去,它自顾自飘然远逝,却将我推往老迈之境,一天一天,从不停歇。伤感和悲愤在开篇的“弃”字中扑面而来。但终究“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平心接受吧,昨日之日不可留。然而回头看取眼前,却只有“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缠绕不尽,徒增烦忧。

此时几万里外吹来一阵长风,吹散了烟云般的一切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秋雁高翔,在万里长风的吹送下健举有力,声闻于天。面对此景,诗人精神大振,浩歌狂饮,挥毫落墨:校书叔您的文章远追两汉东观,兼得建安风骨,我呢,正如建楼的谢朓,清新秀发,我们和古人一样逸兴遄飞,壮思远扬,可共上青天同揽日月。青天、日月、高楼,李白心中一洗无垢的清越之气在天地间激荡,穿越古今,纵横捭阖。

然而更深的愁思猛然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已无可奈何,外力无可凭借,此时李白突发狂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愁苦,李白总能以英特越逸之气笑对之,而且越愁苦,越狂放。昨日已逝,今日烦忧,但明朝仍是充满想象力的新的一天。称意神全是李白超越功名的最高追求,这洒脱的姿态正是他千百年来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两句“君不见”劈空而来。时光如黄河自天际奔流至大海,滚滚浊浊,逝而不返。在时光无情的奔涌中,人们壮志未酬却已白发丛生。“朝如青丝暮如雪”,朝暮间白发骤生,触目惊心。焦虑、不甘、悲愤如风雷急雨般一气而下,奔腾怒吼。

然而“醉者神全”。在酒的保护下,逝者如斯的伤感和郁郁不得志的挫败并未打击诗人的精神,反而使他亢奋起来,以饱满的自信冲决愁苦,树立自我价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容置疑的口吻、自我振奋的精神显示了诗人面对愁绪仍高昂慷慨。只有“烹羊宰牛且为乐”的“且”(姑且、暂且)透露了一丝微苦与无奈。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明快的短句又使诗歌激昂起来,呼朋唤友的热闹驱散了个体直面光阴的孤独。在友人的欣赏和酒的迷狂中,诗人的意志越发张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佳肴不足贵,圣贤皆寂寞,唯有酒的精神睥睨一切,意气凌云。曹植在附近平乐观的狂欢让人神驰,我们也喝个痛快吧。管它钱少不足,管它万古千愁,拿我的千金裘、五花马换酒钱去,“径须沽取对君酌”,“与尔同销万古愁”!悲愁与豪兴的对冲形成全诗飙风骤雨般大起大落的节律,在明暗的激荡中,酒力和意气最终超越悲愁,高昂开远,浩荡而前。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花间春日月夜,如此美好岂能辜负?即使独酌也要乐趣无穷!

李白以奇思妙想诚邀明月与影子凑成三人,赏花饮酒,其乐陶陶。正在创意的喜悦中自得其乐时,诗人陡然发现月儿并未举杯,影子也只是空学我的样子。他稍稍低落,“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姑妄伴之吧,总能找到乐趣。你无情,我多情即可。于是他开怀痛饮,兴致勃发,不仅自斟自酌,还载歌载舞,这时奇景忽开:那不饮不语的月与影竟然有情有知起来。酒意朦胧中,明月仿佛随着自己的歌舞前后移步,影子也转动凌乱,凑趣地像与自己共舞。这灵异的应和让人欢欣鼓舞,他兴致盎然地浮一大白,然后酩酊大醉。

醉醒后他发现自己仍是独自一人,月和影都已离开。孤独感再度袭来,但李白是多情的、主动的、热情的,他不会在清冷中孤独而死。内在洋溢的热情使他总能想出绝妙的主意,与周围世界互动,让自己快活起来。于是他与月、影约定,我们忘记彼此“形”的差异,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中“相期邈云汉”,逍遥自在游。

月的陪伴在李白是格外亲切的。自出蜀时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到终南山的“山月随人归”,从静夜的“床前明月光”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都是高洁、清皎的朋友,一路伴随着他。至如“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的直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慷慨、“玲珑望秋月”的惆怅、“我寄愁心与明月”的贴心、“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迈,更是李白人格的映射。所以《月下独酌》中李白的邀月共饮有亲切的诚意,不独是落寞时的自欺。“我歌月徘徊”中有老朋友相聚的默契,永结共游、相期霄汉也未尝不是真挚的相约。这也就难怪传说李白最后捞月坠水而亡。他真的兑现了诗中诺言,浪漫地“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一道青山,一弯流水,一座城郭在山环水绕之中,城外的古道边,诗人与友人骑马相对,正珍重作别。

从诗中我们看不出友人是什么身份,将去往何处,为何要去。但我们能知道,这一别之后,友人将孤身远行,漂泊异乡,就如同风中的蓬草,身不由己。

这幅“画”的背景更为寥廓,天上就要飘往远方的流云,天边将要坠入地平线的夕阳,恰与执手作别的两位友人相映衬——浮云多么像即将踏上旅途的友人,很快就要消失在视野之外,越飘越远;落日正像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黯然但仍然温暖的余晖洒满大地,似乎不忍就此坠入地平线。

不论多么不舍,终究还是要分别。在诗的最后一联,诗人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剪影。我们看不清两位友人的目光和神情,听不到他们分别时的关照与祝福。我们看到的是友人在走出很远后,还回头与诗人相互挥手告别,听到的是充满依依惜别之意的萧萧马鸣。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李白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当他匹马轻裘,漫游于山水之间,当他落寞憔悴,独酌于月下花前,孤独的滋味一定会无可避免地袭上心头。不然,如何能写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样深刻的孤独体验?一个“尽”字,写出了天地的空空荡荡;一个“去”字,写出了万物对自己的无视。

这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是可怕的,如果沉溺其中,必然产生对人世和人生的绝望。但李白是自信和豪迈的,他永远都怀着希望,永远都能从悲伤中振起。鸟儿飞走了,云朵飘远了,敬亭山还在。尽管敬亭山并不高峻巍峨,没有奇峰异石,没有飞泉幽壑,但它也没有离弃诗人,而是静默地陪伴着诗人。

李白独坐于敬亭山之上,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孤独感一点点消去,亲切感渐渐生起。这亲切感在他心中,在他和敬亭山之间。他分明感受到,无言的敬亭山也正在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

李白把悠然的身影留在了敬亭山,把敬亭山写进了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座山。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是一段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历史。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求和,卧薪尝胆,用二十年时间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复仇成功,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李白游览越中,一千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历历在目,但他只用一句就概括了:“越王勾践破吴归。”他想得更多的是越王勾践胜利归来后的情景。灭国而还,吴王夫差这个曾经让自己遭受了多少凌辱的仇人,吴国这个多少代以来与越为仇的敌国,被彻底消灭,越王勾践该是怎样的志得意满啊。当他率领凯旋的军队昂然返回自己的都城,当他在自己的宫殿中对酒当歌,看着满殿青春美丽的宫女翩翩起舞,他的荣耀与辉煌达到了顶点。然而,胜利又如何?欢乐又如何?雄图霸业转眼成空,江山社稷瞬间易主,一千年之后,这里只剩下了断壁残垣,荒草蔓生,草丛间偶尔飞起几只鹧鸪。

王朝更替,盛衰无常,是唐人怀古诗中最常见的感慨。李白这首诗里并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抒发出来,在遥想了越王勾践当年的荣耀繁华后,笔触陡然转到眼前所见之景,当年勾践的王城“只今惟有鹧鸪飞”。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自行体味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另一位诗人李峤《汾阴行》的结尾说:“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这可以视作李白这首诗的注脚。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首诗晶莹、寒冷、皎洁。诗中诸多意象如玉阶、白露、水晶帘、玲珑月都表现了李白对白色、闪光、亮色调的始终追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纯白的色泽正仿佛诗人心中赤子般的一片澄明。

而此诗澄明中还夹缠着忧伤。“玉阶生白露”,“生”字表现玉阶上的露水越来越重的变化感。天气愈冷、时间向晚,她为什么还不进去,风露立中宵?露水透湿了女子的罗袜,“侵罗袜”的“侵”字表现外界寒冷缓慢的侵略性,罗袜般单薄脆弱的身体如何抵抗得住?但她还在等待,一任白露侵袭,不肯放弃她的期待与忠贞。

但最终还是因为无人前来而放下了水晶帘。水晶品质皎洁、晶莹、坚贞,一如诗中女子。她放下珠帘,本已与外界隔断,可是尘缘难解,芳心未安,于是仍然凝眸望向皎如明镜的秋月。“望”和“秋月”使思念产生一种升华,显出光明高远的意境。但终究望而不得,怨意由此而生。但这怨思因白色晶莹的物象烘托,只显得清丽、幽美、朦胧、高洁。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

别离,在中国古典诗文的世界里引发了不知多少的伤感悲愁。“悲莫悲兮生别离”,几乎在中国文学的起始阶段,“楚辞”就把别离的悲苦写到了极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生花妙笔,则把别离的忧伤写到深入骨髓。直叙别离之悲至此,似再难超越。但李白脱口而出的一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偏又翻出一重新的境界。

劳劳亭,是送别分离之处。我们已无法知晓,李白是送人者还是被送者,又或者此诗只是李白因亭名而起意所作?其实也无须知晓,对这首诗而言,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李白一生朋友众多,从相识相知到相别,既有送人也有被人送行。而送行时所深味的别离之苦,不会因次数频繁而麻木,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减弱。所以,并非劳劳亭是天下最伤心之处;凡是送行别离之地,均为伤心之处。这句诗真正要表达的是:别离,是天下最伤心之事。

如果说第一联是冲口而出的妙语,明白如话,那么在第二联里诗人话题陡然一转,尽得含蓄蕴藉之趣。这一联至少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春风无情而有情,尚知离别之苦,更何况眼前即将离别之人呢?第二层,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不舍之意,是唐人送别时的风俗,现在却无柳可折,更增一分悲苦。第三层,春风固然好意,不使柳条返青,却终究不能留住行人,如此无可奈何,真真是情何以堪!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春夜,在繁华都市无根蒂的游子疲累了一天,正在喘息休整时,笛声飞至。悠扬的笛声像一个念头、一丝惊喜、一声慰藉,让人出离,神思远扬。诗人不禁问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意外的妙音像一个美丽的悬念,引逗人无限遐想。吹笛人不知何在,他/她想必倚窗独立,心有所动,便发音寥亮,不承想这凄清婉转的曲调竟乘着骀荡春风在静夜飞扬,潜入万家灯灭,散入春风满洛城。

而笛声所奏恰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时,折路边杨柳相送。杨柳依依,仿佛心中恋恋不舍之意。《折杨柳》曲应运而生,在汉乐府古曲中专抒发行旅离别之苦。如今《折杨柳》曲在静夜的洛阳城中飞扬。都市中的游子,无论书生、商贩、官员、侠客都不由得涌起思乡之情。在外打拼的辛苦唯有自知,正在抚平心绪之际,不期然地飞来《折杨柳》曲。家的温暖、家的无忧、家的安心络绎奔涌而来,乡情裹挟着无数回忆在心中激荡。“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反问映带了无数游子,但第一个起了故园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何况眼前这美酒,散发着如此馥郁的酒香,就如同异域的郁金草的芳香;酒在精美洁白的玉碗中微微晃漾,闪动着琥珀般晶莹的光泽。不等端起,这酒就已经令人心醉神迷了。

对酒没有任何抵御力的李白,见着此等美酒,怎能不开怀畅饮?主人大概是李白的“粉丝”吧,看着李白饮酒,丝毫不吝惜,一碗又一碗地为他斟满。李白可是曾经名列长安的“饮中八仙”啊,遇到美酒和慷慨的主人,当然要不醉不休了。

李白自己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尽情欢饮,是李白遇酒的常态;但是今天的李白,似乎特别急于酩酊大醉。今天的李白,想念家乡了。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日才能回去。醉了,才能忘却乡愁,忘却自己身在异乡。

不知酒醒之后的李白,是倍加惆怅,还是会重新兴致勃勃地踏上漫游之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最温暖的友情,就是当你跌落至人生的低谷、陷于困穷悲愁的时候,朋友还在关心着你,和你一起度过黯淡的日子。

王昌龄获罪贬官并被发配到荒蛮遥远的龙标县任职的消息,是王昌龄将要到达贬所时,李白才听说的。暮春时节,柳絮飘零,杜鹃悲啼,王昌龄在贬谪路上所见的景色,李白能想象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王昌龄一路上悲愁的心情,李白能体会到。相隔遥远,李白无法赶到王昌龄身边,去安慰和陪伴王昌龄。但他的关切和同情,却是空间所不能阻隔的。就像夜晚天上高悬的明月一样,不论王昌龄走到哪里,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夜月的纯净明亮,就像他对王昌龄的友情;月色的悠远无边,就像他为王昌龄的不幸产生的愁绪。他把他的关切和同情,写进诗中,寄给王昌龄。

当王昌龄读到李白这首诗,在夜晚再看到月亮时,一定会觉得分外亲切,心中也一定会感到分外温暖吧。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顾名思义,一座大山就像天设的门户,高高耸峙,牢不可破。但是长江奔腾咆哮而至,撞开了这座“天门”,大山被一分为二。然而大山只是被撞开,并未被撞倒,它依然高高耸峙,直面江水的冲击。江水至此激起巨大的回旋,从天门山让开的通道中流过。

浩荡的江水和巍峨的大山,仿佛在这里合奏了力与美的交响乐。坐在船上从上游顺流而来,在这交响乐里必然头晕目眩。可是如果你抬头远望,所见就是另一种景象,似乎这个世界变得安静了:两岸连绵不断的青山如迎面而来,更远处的江面上,太阳冉冉升起,一艘船正扬帆溯流而上。

这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诗,诗中壮美与静美相映衬,近景与远景相搭配,读来犹如置身船上,船行江上,风景纷至沓来,如在眼前。

行路难三首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蜀道难》强调路之难,《行路难》则侧重心之艰。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美酒佳肴摆满餐桌,正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兴时刻,诗人却放下端起的酒杯,扔下手中碗筷,一任胸中块垒推成波澜,拔剑而起,四顾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激荡,连美酒佳肴都无法安抚。他抚剑吟啸,雄心万里,眼前却是一片空空,无处挥剑。现实世界处处挫败,使他被忧患笼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那就安心归隐垂钓吧,李白自谓“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功成名就,拂衣远行,鲁仲连一般的潇洒正是李白心中的理想。但“深藏功与名”是在功成名就以后,竖子无所成名,潇洒何由而来?心中不甘再度涌起,“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商汤前曾梦见舟过日月之边。也许眼前的空茫正是黎明前的暗夜,当下的低回正是明主知遇的序幕?“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姜太公和伊尹的际遇给人很多安慰,但回到现实,我的明主安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疾风骤雨般的愁闷扑面而来,悲感至极,李白竟豪语出之,深重的压抑反逼出了他的最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促迫中的精神越趋高昂,强健的主体意志发而扬之,这就是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极写狂喜自得之情。在翰林待诏的任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华句、高力士脱靴的轶闻都让李白披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当时在洛阳的杜甫笔下的李白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面上春风得意,实则不过是文学弄臣,与李白心中“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期许相差甚远。当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儿戏不足道”,于是在天宝三载“五噫出西京”,被赐金放还。

之后他在紫极宫接受道箓,成了在籍的道士,躬自实践,炼丹烧药,然而心中仍不平静。大病一场后欲南游越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出发前的留别之作。

推高与反跌,是章法上的特征。第一层以瀛洲带出越中仙山,并以天台赤城山陪衬天姥山的高峻。第二层先以两句七言押韵表现一夜飞度的顺利,接着以连续八句的押韵来表现登山的顺利与心情愉悦。随后开始迷幻、战栗,甚至天崩地裂,随即石门洞开,光芒万丈,璀璨瑰丽的仙境在眼前铺展,像一场欢畅快慰的美梦推至高潮。忽焉梦觉,“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幻灭感扑面而来,入梦出梦,大起大落,形成天风海涛般壮伟奇丽的气势。在汹涌奔踔之际诗人仍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难怪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曰:“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本来应该只是一次寻常的离别。

李白和汪伦——不论当时还是后世,本来都不会有人将这两个名字相提并论。闻一多曾经赞叹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而在李白漫游天下的一生中,遇见最多的还是像汪伦这样的普通人。这些人在生前身后都是无名之辈,转瞬就化为过往历史中的尘埃,这些相遇不会被记载,更不会被后人谈论。

然而李白却不这样看。在权贵面前高傲,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敢脱略无礼的李白,对杜甫这样的朋友、对汪伦这样的普通人,却是真挚热诚的。可以想见汪伦的欢悦,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突然出现在面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李白盘桓数日,就要辞行,汪伦必然依依不舍,用最好的美酒为诗人饯别。

对于李白来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这是无数场离别中的一场,与汪伦执手告别,转身离去。当他走到桃花潭边,乘船将行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岸上传来的歌声——是汪伦,边走边用歌声为他送行。这歌声完全意想不到,却又充满了深情厚谊。李白站在船头,望着渐渐向后退去的岸边和岸上的汪伦,歌声依然从水面飘来,内心的感动冲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一场相遇,不及“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耀眼;这一场离别,也没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么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和一位小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和他们各自朴实无华的表达,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kn0ddCNnvmag92tth1PEd8kcUoCxvHUNlYjS1P1/0L7qG3NU2mERlXqfJctyAQ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