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维

王维 (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太原祁县(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性诗人,通晓佛教禅宗,有“诗佛”之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相传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少年固然天才,但思乡之苦对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可能真的格外锥心刺骨吧。首句连用“异乡”“异客”和“独”表现远在他乡茕茕孑立的凄惶感,与第二句的“佳节”形成强烈反差,自然引出“倍思亲”之感。

三、四句伸足“思亲”之意,但妙在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乡的每个兄弟都插上了茱萸登高临远,他们在团聚喜悦中也会怀想“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想及此,稍感安慰,却也更加思乡了。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也以对面落笔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面落笔的动人在于个体超越自己,顾念到家人的情感,还在于对彼此间亲情的充分信心。三十多年后,安禄山攻占长安时,王维曾任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要将王维定罪。此时弟弟王缙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才使王维得到从宽处置。真挚的兄弟情谊印证了当年“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互相顾念。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霜轻尘敛,山川如洗,一年好处。一场秋雨洗去浮尘,也抖落了心里的杂念。山空,心亦空。带着新鲜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像是第一次看见。

明月透过松针,洒落在山间,风移影动,如空明积水,藻荇横生。山泉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水光斑驳,粼粼闪动。夜行山中,感受虚静中的生机,心中一片空明。

幽静的竹林突然喧哗起来,原来洗衣女们欢笑着回来了。宽展的荷叶向两边披分,细看是渔舟正在顺流而下。“竹喧”和“莲动”是直接的感受,“归浣女”和“下渔舟”是理智的认知。诗人先把直觉的感觉写出来,再加以说明,便造成一种新鲜的感觉。惊讶之后莞尔一笑的微妙心理被细致地描摹出来。因为心界的空灵,诗人与自然之间共度着心跳。

静谧与骚动、山人的纯朴都使诗人深深满足,流连忘返。就在山中坐看春芳谢落吧,感知万物生灭,也是一种享受。王孙公子自可留下。“自可”的语气潇洒闲逸,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却正与“随意”应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篇移步换景的微型游记。从未入山时写起,先是远远地遥望终南山。向上看,它的主峰高入云天;沿着山脉向着东西展望,群峰连绵起伏,望不到尽头,似乎能一直绵延到陆地的尽头,和大海相接。一座气势雄浑的大山就这样横亘在了面前。

然后诗人走进终南山,登山而上,走到原来在山下仰望见白云飘荡的地方,山岚云霭似乎都退向了远处;再往高处继续攀登,回头俯瞰,来路上又有云雾缭绕——原来自己已经身在云雾之中。

终于登上了山顶,整个终南山都在脚下,一山之隔,地理分野已然变化;群山的不同侧面,阳光或照射或被遮挡,千岩万壑中呈现出明暗变化。

从山顶下来,天色已晚。诗人半路遇到一个正在砍柴的樵夫,虽然隔了一条山涧,还是向他询问附近是否有可以借宿的人家。看来诗人意犹未尽,并不急于回家。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像一幅运用了散点透视技法的山水画,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王维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禅。王维的一生受禅宗影响极深,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在汉地流传极广的佛经《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的名字。王维早年逢开元盛世,又得贤相张九龄的赏识和拔擢,怀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后来李林甫排挤张九龄,朝政逐渐昏乱,王维在政治上也转而持消极无为的态度。他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中购置了曾为宋之问所有的别墅,公务之余,便来此闲居,吃斋念佛,游赏山水。这也就是这首《终南别业》中所描述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种生活更契合王维的性格和信仰。在他此时的山水诗中,没有怀才不遇的牢骚,没有仕途失落的悲愤,而是发自内心对发现山水之美的快乐,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禅意的深刻领悟和表现。所以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在山中信步闲行,独自一人,陶醉于美景和喜乐之中。但他又并非刻意寻求美景,如果存了刻意的念头,也许在山中走一天都看不到“美景”。而一旦消了“执着”心,美景就无处不在。沿着山中的溪水而行,一路固然是美景,可是走到水的尽头,也不必认为“美景”消失了,更不必因此而惆怅惋惜。那样的话,你看不到云正在袅袅升起,那又是一种美景。因为没有了“执着”心,诗人也不会刻意做出傲世孤僻的姿态。如果在山中遇到什么人,他也会相谈甚欢——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美景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历来被人们称颂的名句,充满禅意而不着痕迹:只要不执着,便无时无处而莫非自在。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赏析

诗题作“观猎”,诗的开篇却先写“听”,听到强劲的风声和穿透风声而来的弓弦震动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声音可以想象到这是一张怎样的强弓,而引弓射箭的人又是怎样的英姿勇武。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将军在渭城外打猎。

将军出猎,自然威风凛凛,马队飞驰,猎鹰在天上盘旋。这是冬日的原野,原野上野草枯黄,积雪融化。空旷的原野,猎物难以藏身,更容易被猎鹰锐利的目光发现,一旦被发现,便躲不过将军马队的追逐。将军的马队呼啸而过,在辽阔的关中平原上驰骋,在日暮时分回到自己营地。回望辽阔的旷野,暮色沉沉,仿佛还有将军矫捷的身影在纵马奔驰。

少年行
(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青春气息。

游侠在战国秦汉曾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体制外的存在,他们具有的能量曾经令政府头疼不已,也因此在西汉至东汉都成为政府持续地严厉打击的对象。汉以后,游侠这类人群已经不复存在,但游侠的人格和行为却被诗人不断追慕。游侠身上的重诺守信、自由不羁、快意人生,在诗歌中被浪漫化,俨然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王维的《少年行》是一组诗,一共四首,分别写游侠少年的意气结交高楼纵饮、从军边塞视死如归、英勇杀敌战功赫赫、得胜归来功高无赏,几乎可以视为一个游侠的传记。

本诗是组诗四首中的第一首。新丰、咸阳均为长安附近地名,秦统一天下后及汉武帝时,均曾迁徙天下豪杰入关居住,因此长安附近聚居了很多游侠,形成了游侠风气。本诗重点写游侠的快意人生。一斗万钱的美酒,意气相投一见如故的同道中人,他们率真坦荡,纵情欢乐。最后诗人的镜头定格于一个画面:“系马高楼垂柳边”。楼上的游侠少年举杯豪饮意气风发,楼下垂柳依依,几匹马静待主人。在这样一个画面里,游侠少年的行为更加唯美和浪漫。

辋川闲居
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秋风乍起,山色苍翠起来,一片斑斓。“转”字像在放映秋山的变化。草木摇落,在生命的尽头盛装谢幕。捕捉这一瞬间,迟暮原来交叠着凋败与繁华。

柴门外,诗人临风听蝉。秋蝉不似夏天聒噪,鸣声稀疏,却自有一番萧散的意趣,仿佛是倚杖而立的诗人自己。

远处渡口,落日正与水面相切。夕阳壮美,西下后黑夜便随之而来。村子里一条碧青的炊烟连云直上,扶摇升腾,然后孤独地消散。

诗中捕捉的景致都有生命将尽的意趣,寒山、秋蝉、落日、孤烟、倚杖者。但诗人并不流于将逝的悲哀,而是平静地欣赏这一刻独特的美好。这颇似陶渊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心境,因此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并化用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但萧散的意趣中总还是有些落寞的,好在朋友像楚狂人接舆一样醉后狂歌,为自己闲散静定的心平添了几分生趣。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深山中的夜晚是什么样子?是漆黑一团,悄无声息吗?很多人不仅没有经历过,恐怕连想都不曾想过。而王维,这位大自然的歌者,在《鸟鸣涧》中表达了对山中夜晚的喜爱。他告诉我们,夜晚的山中是“静”,是“空”,但并非一片沉寂。桂花飘落,明月升起,山中明亮了起来。已经在巢中入睡的鸟儿被月光惊醒,醒来后发现仍是夜晚,鸣叫几声再次进入睡眠。幽静的夜晚,让几声鸟鸣显得格外清晰可闻;鸟鸣声过后,夜晚的山中显得更加幽静。

静谧而富有生机,平和安详,充满禅意,这就是春天山中的夜晚。

“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朱光潜《谈静》)

放下定见、执念,将心界放空,不染不着,世间万物便活动了起来。花、月、光影、山鸟原来有自己的动作,各种实有仿佛都有了生命,活泼泼的,一如人间。极小的桂花落下,窸窣地打在草间。花朵掉落,风吹草声,月光从树间穿过。山无静树,川无停流。每个事物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着,世界和谐安静,生机盎然。“闲”“静”“空”不仅指人、夜、春山,也是心界的空灵。诗人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去除遮蔽,心灵敞开给世界,与万物同呼吸。

明月在山的背后升起,朗照山间。适应了暗夜的鸟儿被突然出现的月光惊到,鸣啼了几声。声音在幽谷里回荡,又消散在潺潺的春水中。明月清辉使鸟儿惊啼,流水淙淙,最终吞没了啼声。万物有序的轨道常常彼此交错,互相影响,构成一个事件,一如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宇宙,有些行为却如蝴蝶的翅膀无意中关联到另一个人,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从出现到消失。而这个过程不正像大自然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吗?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东晋顾恺之为谢鲲画像,将他画在岩石中,别人问这样安排的原因,顾恺之回答说:“此子宜置丘壑中。”读《竹里馆》,感觉就像王维在为自己画像,然后再悉心经营一个环境来烘托出自己的神采面貌。而他布置得恰如其分,既不矫情,亦无虚夸。

一片清幽整洁的竹林之中,一人独坐弹琴,时而长啸。琴声悠扬清泠,自古至今都是高雅脱俗的象征,后来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一面说“可以调素琴”,一面声称陋室中“无丝竹之乱耳”,就是将琴和其他乐器截然分开。长啸也是魏晋以来超逸高迈情怀的表征。竹林独坐,弹琴长啸,明月高照,远离红尘。

这是一幅高士幽独图,也是王维的自画像。

幽篁指深幽的竹林。竹林、弹琴、长啸,似乎……隐约……想起了谁?对,竹林七贤。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其中阮籍尤爱弹琴长啸:“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弹琴长啸是志意宏放的阮籍在险恶政治中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

王维闲居辋川时,良相张九龄已谢世,李林甫正专权。忠直的大臣或遭杀戮,或遭贬逐,政治环境险恶一如阮籍之时。王维即使有用世之志,如《汉江临眺》表现的雄健意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闲隐自保的王维此时也只能以弹琴复长啸来排遣心中转瞬即逝的豪情。

一个文雅书生,独坐竹林中。心中无故激越,弹琴复长啸。但像一场徒劳无功的演出,无人知晓,无人领会。深刻的孤独与落寞中,一束月光透过竹叶照拂在他的身上。置身空明的月光中,他又安静下来。像一丝涟漪,发生,又像没有发生过。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傍晚,山中开始沉寂下来。夕阳西下,树林中率先变得黯淡,阴影在树林中弥漫,逐渐浓重。突然,传来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一道夕阳的余晖从树林枝叶的某处空隙斜照进来,落在树下的青苔上。然后,说话的声音又消失了,就像刚才响起时那么突然。眼前的这道余晖,也倏忽不见了,林中更加幽暗。

只是片刻的时间,却发生了那么多变化。声音刚刚响起便立刻消歇,光线忽然闪现随即隐去,恢复了原来的沉寂幽暗。而这稍纵即逝的片刻,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瞬间与永恒?变与不变?空和有?然而诗人并不多说,只是把这片刻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

“木末”即树梢,极言其高。“木芙蓉”花朵较大,色泽鲜明。在高处开着鲜艳大朵的花,那是一种浓郁又高贵的美。在枝叶蓊郁的山间,红紫色的美丽花朵格外惹人注目,但是无人欣赏。溪边木屋边,蓓蕾结出,陆续开放成一片绚烂美好,极致繁盛后,纷纷萎败凋零。生命从出现到消失,又有谁见证它曾经存在过?

然而,《辛夷坞》是清淡的、朴素的、无言的,没有浓郁的渲染和惋惜。“纷纷开且落”,五个简单的字将花的生灭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充分展开,却不加评说,一如大自然。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通常当人们想要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时,会向对方寄赠物品。比如陆凯《赠范晔》中“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比如《西洲曲》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有时候即使明知“路远莫致之”,还是要情不自禁地“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古诗·庭中有奇树》),“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涉江采芙蓉》)。

而王维却相反,不仅没有寄赠,反而提醒远方之人:“你那里是红豆生长的地方,你可曾注意到‘春来发几枝’?希望你能多采摘一些,因为红豆最能代表相思的情意。”那么,采摘下来做什么呢?王维却不再说下去了,戛然而止。

红豆又名“相思子”,如果平铺直叙地说寄赠红豆以表思念,并无新意。王维此诗妙在看似明白如话,似乎红豆本身就是“多采撷”的原因,实际上却有更深一层含义,即是希望远方之人因为思念自己而“多采撷”;而在殷勤劝说远方之人采撷红豆以寄相思的背后,却是自己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相思。

这首诗,朴素简洁的语言与优美的意象相结合,明朗单纯与含蓄深情相结合,表达出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

杂诗
(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赏析

口吻由俗而雅是这首诗的趣味所在。开篇浅白如拉家常,“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十个字中“故乡”迭见,正表现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鲁直,却表现了解乡事的急切。热切的目光、儿童般不由分说的口吻,都被纯白描记言映带出来,笔墨俭省,纤毫毕见。

此时,诗人似乎将要问出一堆家长里短、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不料只淡淡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超越一切俗务,诗人只关心,绮窗前的一株梅是否娴静开放。

也许满腔乡思,不知从何问起;或许,这株梅蕴含了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又或许,诗人更关心一种精神,寄托于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精神。那个曾经在家乡勇敢不惧的少年是否依然还在?饱经沧桑的游子,希望自己仍能超然尘世,保持自由的心态与精神风致。寒梅仿佛就是诗化的自己,在怎样焦躁的世道,也不改变贞静的心态和样貌。于是,这首小诗的意味就更加丰厚了,那是历经沧桑,但仍高洁、不世故的自我期许与人生风范。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朝雨洗去轻尘,客舍和柳树一片青翠,跃动鲜明。“浥”意为湿润,朝雨刚润湿尘土就停了,路上一片清爽洁净。“青青”和“新”刚好形成轻快活泼的调子,充满了明快的希望。

雨后清润本是寻常景致,但今天格外动人。是离别使人对熟视无睹的久居之地恢复了新鲜的感受?像是第一次看到,雨后的渭城绿得如此生机盎然,清新明朗!这可爱的青翠让人流连,而此时却要离开,去往茫茫风尘大漠,离情于是更浓了。多看两眼吧,将蓬勃的绿意记在心里,在大漠中渴求色彩和生机时,“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是可以反复咀嚼的心中绿洲。

元二将离开长安附近的渭城,西走敦煌阳关,前往遥远的安西都护府,即现在的库车。出了敦煌,异域风情便扑面而来,高鼻深目,碧眼浓眉,皑皑白雪,茫茫大漠,热烈不羁的性情与中原人的含蓄微妙全然不同。“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指安西无旧友,更指完全不同的人样和风俗。“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想及此,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想要用殷勤的醉意贮满岁月,待友人到了“无故人”的安西,仍可打开,回味无穷。此诗后来被谱为《阳关三叠》广为传唱,丰厚浑然,馥郁千年。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向西,再向西……一驾马车驱驰在莽莽大漠上。空旷悠远的天地之间,马车就像一蓬随风飘荡的枯草,是如此微小。从马车中四望,荒无人烟的大漠上,看不到城镇村落,也看不到行旅商客。但马车中的人,心境平和,面容安详。

马车中坐着的,是王维。这一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正处在唐王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宣慰。自从开国以来,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国土的疆界不断地向北、向西推移,到唐玄宗时,唐王朝已经成为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大大超越了中原政权控制的传统的势力范围。马车驱驰而过的这片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仍被认为是“塞上”——边塞之外,现在已纳入唐王朝的领土。所以王维并不感到陌生与担心,也不觉得荒凉与凄寒。相反,他被这塞上的景象所吸引:远处一道报平安的狼烟直直地升入天空,地面上一条长河蜿蜒流淌,浑圆的落日横亘在地平线上。这壮丽的景象让王维感到温暖安定。当然,安定感首先来自国力的强盛和前方将士取得的一次次胜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为宣慰使者,王维代表了朝廷;作为诗人,王维发出了盛唐之音。尽管王维在后世被视为山水田园诗的圣手,但这首《使至塞上》,毋庸置疑可以跻身于最杰出的边塞诗之列。 fBne1JTR6T+0/Zx/v0OS/l1LJEdK/ng6GITfSVnrHnKkbFoa90Rf/h3dlju32t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