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之涣

王之涣 (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是一首中国人都能脱口即诵的诗。

鹳雀楼位于今天的山西蒲州西南,前临黄河,许多诗人都曾登临,从古到今在鹳雀楼留下的诗作不知有多少,但都被笼罩于王之涣此诗的光芒之下。

诗的第一联便已无人能及。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天地间,被苍茫的景象所震撼,以大手笔描绘出了这一景象。向西望去,一轮落日正缓缓坠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后;气势磅礴的黄河滚滚而来,沿着河水奔流的方向,向东望去,黄河最终汇入遥远的茫无边际的大海。画面极其简练,从西到东,落日、群山、黄河、大海,依次展开;画面也极其阔大,仿佛将整个天地都纳入其中。

诗的第二联看似说了一个生活常识,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但有了前一联的壮阔景色做铺垫,这个生活常识升华成了富有意趣、极其贴切的人生哲理,其中写出了唐人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大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千山万仞中屹立着一片孤城,坚毅中透着忧怨。

大河滔滔,奔腾东来。溯流远望,黄河直上白云之间,显出“黄”“白”色彩苍莽的气象。而“上”字则显出河水的斜势,充满浩荡的力量。放眼冈陵起伏,壁立千仞。其中有一片边防城垒,屹立在黄河白云、壁立千仞中,显得格外孤拔,有如镇守边疆的战士,坚毅而孤独。

远处传来悲凉高亢的羌笛声,为何要吹奏那首哀怨的《折杨柳》?折柳送行的家乡画面陡然浮现,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但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儿连慰藉乡思的杨柳都没有。此诗妙在以不怨写怨,诗中人责备惹乡情的羌笛,看似坚强,实则归心似箭,一触即发,更何况“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在这荒凉的千里之外,没有可资慰藉的家乡风物,边塞将士的不易和怨思呼之欲出。但终究还是含而未发,哀怨中仍不失敦厚和昂强。 N562VmRu1tOLr1VptpK9MVUTmII/7B0CT745ulHr+93XzMc1YzzanBQyhPJDUd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