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丈夫未可轻年少

每个人,都是属于道路的。

遥远的路上,不断收获,不断飘零。

有春华秋实,便有山穷水尽;有风轻云淡,便有花谢水流。

其实,我们亦是道路,被陌生的人们经过,被山河岁月经过。有落花小径,有阳关大道,经年累月,被踩出沧海桑田。又或许,少有人经过,独自长满荒草青苔,与流光共沐风雨。

开元八年(720),李白辞别赵蕤,继续在巴蜀各地游历。他去成都,去峨眉,去渝州(今重庆),探寻人生之路。此时,他来到了成都。唐代的成都,是益州(蜀郡)的首府,也是剑南道都督府所在地,历史上以盛产锦缎闻名天下,因此也被称作锦城。

时值早春。李白登上了散花楼,极目远眺,心旷神怡。散花楼建于著名皇家园林摩诃池畔。此楼为隋朝时蜀王杨秀所建,其得名依推测当源起“天女散花”。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登临此楼后不久,李白写了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可惜的是,宋末蒙古军队入侵时,散花楼被毁。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却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影。旧日散花楼,只在李太白的诗中耸立着,伫望暮雨春江。

在成都期间,李白先后游览了扬雄的草玄堂、诸葛亮的武侯祠、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扬雄字子云,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他曾撰写《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李白少时读汉代辞赋,对扬雄颇为欣赏。

诸葛亮身为蜀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白对他向来仰慕。事实上,李白的理想,也便是如诸葛亮那样,辅佐帝王,平定天下。然而,一生矢志不移,终是落空了。即使是在安史之乱时,他也未能有机会安邦定国。相反,那时候他做了并不明智的选择,将后来的人生推向了更远的流浪。

司马相如之所以为人所熟知,除了其卓绝的才华,还有与卓文君的那场旷世的爱情。两千多年前,他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她是才貌双全的佳人。她新寡,他对她十分仰慕。于是,在一场宴会上,他以一曲《凤求凰》令隔帘听曲的她如痴如醉。不久后,他们私订终身。她的父亲不同意,她便随了他私逃而去,当垆卖酒。

后来,司马相如恋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许是有感于他们的爱情,李白也作了首《白头吟》。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不过,李白在成都最重要的事情是去谒见了苏颋。苏颋为朝廷重臣,亦是当时文章大家,诗文皆负盛名。《新唐书·苏傒溍传》记载,“苏颋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只因,张说被封燕国公,苏颋被封许国公。

二人主张“崇雅黜浮”,以矫正陈、隋以来的浮丽风气,讲究实用,重视风骨。但其文章内容狭窄,骈文习气很重。唐元稹《代典江老卜百韵》诗:“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

开元八年,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某次出行时,李白带着自己的两篇赋请求谒见。结果,苏颋不仅接见了他,而且对他的文字十分欣赏,称他的文章洋洋洒洒,多加磨练必能与司马相如比肩。

后来,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记述了此事:“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更让李白欣喜的是,苏颋说,待有机会必会向朝廷举荐他。不久后,此事传得尽人皆知,李白才名不胫而走。然而,举荐之事却如泥牛入海,始终不见下文。锦官城里,李白的身影有些落寞。人生百味,他渐渐开始品尝。

世事深不见底。人生终似飘萍。

兴许是,不如意的才叫生活,不完满的才叫人生。

他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然风雨晦暝,至少襟怀坦荡。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与之同龄的李白还在巴蜀游走,不断干谒自荐,以求进入仕途。古代文人,若非心性淡泊,只愿做闲云野鹤,大都有着出仕为官的理想,李白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理想非常宏伟。

李白有两个理想。第一个,做宰相。他称自己有“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也就是说,他有春秋时管仲和晏婴那样的治国之才,愿意辅佐帝王,缔造太平盛世。

第二个理想,做帝师。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意思是,他就如当年的姜太公,垂钓于渭水,却不见周文王经过。我们知道,姜太公是被周文王视作老师的。对古代文人来讲,当宰相,做帝师,算是人生巅峰了。

而且,李白并不愿意走科举之路,从最底层官职开始,经过多年的苦熬,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实现理想的方式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若能实现,必然算是传奇。反正,他的确从未参加科举。史料没有关于他参加科举的记载,他似乎从未想过,如何在科场脱颖而出,如何跃过龙门实现生平抱负。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孤傲,不愿走凡夫俗子的道路,在独木桥上自领风骚。又或许,是因为他始终闪烁其词的身世。总之,许多年里,李白总是在投诗干谒,又总是无法如愿。

不管怎样,他的理想始终在心里,从未破灭。

那是行路上的灯盏,照着山高水长。

离开成都后,李白又来到了渝州。当时文坛泰斗李邕,出任渝州刺史,李白此去仍是为了干谒。他托渝州的朋友将自己的诗赋和名刺呈给李邕。然而,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收到李邕接见他的消息。后来,朋友告诉他,李邕自诩名重当时,对他这个文坛晚辈甚是不屑,还说他的诗赋才气不足,故而不愿接见。对于孤傲而又年轻气盛的李白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打击。不久之后,他写了首《上李邕》,对文坛前辈予以了回击。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经常借以自况的意象,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后来,李白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这首诗的前四句,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其实是年轻李白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皆对我的理想报以嘲讽,未曾想到,您这样的名士竟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然后,他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

大丈夫不可轻视后生晚辈!结尾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足见少年锐气。要知道,李邕在开元初年是天下皆知的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就是这样的文化名人,二十出头的李白敢于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其气识和胆量。

笑傲权贵,平交王侯,这正是李太白之本色。

低眉顺眼,阿谀奉迎,都不是他。 CdqQ9Q3Xe6W/cMlgF7qwGwtPX51bNTttKrgLYvlAgRbml5+DvIahz6F03zPiex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