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盘庚迁殷与犹太人出逃埃及的世界

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世界,中华文明伴随着“武丁中兴”登上了殷商青铜文明的顶峰,古印度文明在雅利安后裔对神灵的赞美声中延续着“前吠陀时代”,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在扩张中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爱琴海星罗棋布的城邦则成为古希腊早期文明演绎绝美神话的舞台。

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东亚,第20代商王盘庚在公元前1300年不顾贵族和平民反对迁都至“殷”,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抑制贵族,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使衰落的商王朝重现生机。在此后的273年里,商王朝没有再发生迁都的情况,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快发展;鼎盛时期东临大海,西括陕西,北低辽东,南越长江,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因而后世才有“殷商”之说。而体形硕大、花纹精美的青铜器和记载了大量历史信息的甲骨文,不但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商王朝留给中华文明和整个世界的两大骄傲。其中又以“后母戊鼎”和刻有“妇好”的甲骨文最为重要,而两者又都与著名的商王武丁有关。传说武丁(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是盘庚兄弟之子,年幼时曾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武丁即位后四处派人找寻忠良辅佐,终于得到曾经是囚徒的傅说,令其管理天下。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商王朝开始不断地对外用兵。根据商甲骨文记载,东方的夷方、龙方,南方的虎方,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人,包括后来取代商王朝的周部落都曾经被武丁征讨过。终使商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诗经·商颂》),开创“武丁盛世”。

武丁在位59年,妻子众多,最著名的一位是“妇好”。大量当代考古发现的甲骨文中都有“妇好”的字样,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大意是商王武丁征发“妇好”本部3000人及其他士兵1万人去征伐羌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被这段文字的真实性和“妇好”的身份所困惑。1976年,“妇好”的墓葬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不但确切证明了“妇好”是武丁的妻子,而且为武丁盛世的扩张提供了直接证据,更纠正了一个史学界长期以来的错误。众所周知,体型硕大的“后母戊鼎”不但是殷商青铜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但曾长期被称作“司母戊(大方)鼎”。在妇好墓中,人们发现了妇好的儿子“辛”为母亲铸造的刻有“后母辛鼎”,由此得知“司母戊鼎”应是武丁另一个儿子为他母亲铸造的陪葬品,被称为“后母戊鼎”更为恰当。

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南亚,迁徙到这里的雅利安人似乎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只是尽情地享受对近乎原始的当地土著的杀戮;在夺取统治地位后,开始了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幸福生活,在对自然界神灵的赞歌声中延续着“前吠陀时代”。除此之外,此时的南亚再无古印度文明的任何信息。

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为争夺中东地区的米坦尼王国西部地区爆发了古老文明中心之间一场著名的战争。挑起这场战争的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尼罗河文明在公元前14世纪末步入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家族时代。在前后9位被称作拉美西斯的法老中,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年至前1237年)以长寿、多子、好战和对犹太人的迫害最为著名。早在公元前15世纪,底比斯帝国已经扩张到了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并进一步向北劫掠叙利亚,向东越过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当时名义上还处于米坦尼王国的掌控之下,后被赫梯人乘埃及人因宗教改革而衰弱之机侵占。拉美西斯二世继位后,决心恢复底比斯帝国在叙利亚一带的霸权,于公元前1284年亲率2万大军、兵分三路远征,向地处西亚南北交通咽喉的“卡叠什城”发起进攻。赫梯帝国在得到消息后,倾举国之力组织起一支同样规模的大军,并成功伏击了拉美西斯二世率领的先头部队,拉美西斯二世后被陆续赶到的援军救出。此后双方又进行了多次不分胜负的交战。公元前1283年,双方以文字的形式约定永不再战。目前,该“和平条约”的一个版本用象形文字刻在埃及卡纳克神庙的墙上,另一个用楔形文字刻在了从赫梯族首都废墟中挖掘出的黏土板上,与之齐名的恐怕只有甲骨文上记载的“妇好伐羌”了。首场以和约形式结束的战争应当是“卡叠什之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巨大。

盘庚迁殷与犹太人出逃埃及的世界

卡叠什之战对于西亚政治格局的最大影响是米坦尼王国的衰亡和亚述人的崛起。卡叠什之战前,两河流域存在着四股主要势力。偏居南部的古巴比伦王国在被赫梯人劫掠后虽然再次重建,但已经物是人非且只能自保,无力对该地区的局势产生影响。北部的亚述人虽曾一度建立早期亚述王国,但后来不得不屈服于横贯东西的米坦尼王国。西部的赫梯帝国依靠先进的铁质武器雄霸土耳其高原、鸟瞰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至卡叠什之战爆发时,米坦尼王国也已衰落,东部被重新崛起的亚述人占领,西部也沦为赫梯帝国的附庸。亚述人在吞并米坦尼王国东部后进入中亚述王国时期,在有关法律中已经有自由民妇女出门时必须戴面罩的规定。虽然此时的亚述王国还没有掌握铁器,且实力也无法与赫梯帝国比拟,但还是对赫梯人和埃及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也成为双方达成和平协议的外部原因。卡叠什之战后,两河流域呈现赫梯帝国、亚述王国、巴比伦王国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他无数散居的部族夹杂其间。

卡叠什之战对于北非底比斯帝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帝国的宫殿变得富丽堂皇,但社会矛盾由于连年征战而严重激化,奴隶和下层民众武装起义不断。据《哈里斯大草纸》记载,第19王朝末期的政权甚至一度被起义推翻,“埃及的国土,以及所有人,又得听天由命了……土地落入大臣和各城市统治者之手。一个杀一个,不论在贵族之间,或在平民之间。一个名叫伊苏尔的叙利亚人成为首长,迫使全埃及人向他纳贡”。在奴隶起义被镇压之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造墓工匠罢工,第20王朝不得不依靠祭祀集团和外族雇佣兵的力量勉强维持统治。但随着两者势力的急剧膨胀,新王国时期的尼罗河文明再次走向瓦解。而这种对雇佣兵过度依赖的恶习从那时起在埃及延续了3000余年,后来甚至出现了完全由雇佣兵控制的马穆鲁克王朝。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完整的尼罗河文明在第20王朝之后不复存在了。

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所有的迁徙族群中,恐怕只有犹太人的命运最为悲惨了。在喜克索斯人被驱逐后,曾被保护的犹太人不断遭到迫害,直至沦为埃及人的奴隶。至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再也无法忍受压迫的犹太人最终在摩西的带领下,克服重重阻挠逃出埃及,重新回到迦南。而尽管此时埃及人的势力已经撤出了迦南,但上帝已经把“应许之地”安排给了另外一个族群——腓力斯丁人,迦南也因此有了现在的名字“巴勒斯坦”(腓力斯丁人的土地)。逃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最初只能躲在深山里艰难生活,且分裂成南北两大派别,约12个部落。此后的200余年被称作“士师时代”,一个犹太人从原始部族向奴隶制王国过渡的特殊阶段。每个部落都有一个被尊称为“士师”的首领,除管理日常事务外,主要率领部族进行包括与腓力斯丁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对外征战。“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从神学角度编写的《士师记》用13位士师的传说概略反映了那个时代犹太人的历史,以及他们被耶和华主导的命运。《士师记》也因此成为旧约以及犹太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希腊半岛,以“狮子门”为代表,约始建于公元前1300年的蛮石墙城堡是迈锡尼文明建筑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说明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尽管如此,迈锡尼文明还是依靠贸易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在考古发现的竖井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金银饰品。埃及史料中也发现了该地区生产的香料、油远销北非底比斯帝国的证据,大量的殖民城邦也因他们的征伐而开始在爱琴海沿岸出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极可能扮演过雇佣兵的角色。但沉溺于美酒与金碧辉煌中的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空前的浩劫将在百多年后将他们彻底埋葬,古希腊早期文明也将被彻底终结并回归原始。

纵观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世界,中华文明与其他的文明的差异开始初现。如果以铁器使用来衡量,中华文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疑落后于两河文明;“妇好”墓中虽也发现了大量来自南海的贝币,但其商业显然无法与商船穿梭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早期文明相比。尽管如此,中华文明依然依靠农耕文明特有的稳定,用青铜器铸造了庞大的辉煌,并即将开始3000余年领先世界的荣耀。而其他文明,要么在战乱中衰败(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古希腊早期文明),要么还稚嫩弱小(再生的古印度文明),以至于百多年后被一致地回归于原始状态。

战争与杀戮,既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魔障。 YVfKj0vM6l5XXLXoS5KJLF8Sij1S9FA+VfpUQDWBnsklH2GFxer/oOaapCcyZ3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