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伟大理论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名叫詹姆斯·莱尔德的青年学者在罗切斯特大学从事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研究。在一次培训中,他被要求在导师通过单面玻璃监督的情况下与患者谈话。谈话过程中,患者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丝不同寻常的微笑。莱尔德对此产生了兴趣,想要知道当患者做出这一不寻常的表情时心中的感受。

莱尔德开车回家的时候一直在心中回想这次谈话,对那个微笑产生了越发浓厚的兴趣。最后,他也挤出了一个同样的表情,试图发现患者在做出这一表情时的感受。结果,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微笑使他立马快乐起来。他又试着皱了皱眉,发现自己马上又变得悲伤起来。莱尔德驾车回家路上的这个微笑,改变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晚上回家后,他径直走到书架前,查找关于情绪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书就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莱尔德仔细阅读了詹姆斯失传已久的理论,意识到这一理论也许能够解释回程路上的那个微笑让他变快乐的原因。他还惊奇地发现这一理论已被归为历史,从未有人对它进行合理的验证。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莱尔德将一些志愿者请到自己的实验室,让他们微笑或皱眉,然后报告自己的情绪。 根据詹姆斯的理论,与皱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应该感觉更快乐。

然而,由于担心志愿者们在了解实验主题后情绪判断受到影响,莱尔德想要找到一种能让人自然微笑或皱眉的方法,以掩盖实验的意图。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告诉志愿者们,他们将参与一个实验,研究面部肌肉的神经电极活动,并将电极放在实验参与者的眉间、嘴角和下颌。然后他向参与者们解释说,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这个实验,所以,为了避免可能的误差,他们要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电极当然是假的,但是这个方法能让莱尔德控制实验参与者的表情,让他们或微笑或皱眉。为了制造一个生气的表情,实验参与者们要并起眉毛之间的两个电极,并通过咬牙切齿来收缩下巴上的电极。为了制造快乐的表情,实验参与者们要上拉嘴角的电极。

当实验参与者们按照要求将面部器官调整到相应位置时,他们会拿到一张表格,上边列有一些情绪(如感觉受到侵犯、焦虑、快活、悔恨等),他们要在上边填写自己在实验中情绪的强烈程度。 实验结果相当惊人,就像詹姆斯在19世纪末预测的一样,当实验参与者们做出微笑的表情后,他们感觉自己快乐了起来;当他们皱起眉头时,感觉自己也无端生起气来。

研究过后,莱尔德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了采访,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情绪的原因。只有小部分人将自己情绪化的状态归因于面部表情的控制,其他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在一个采访中,一个在实验里被要求摆出皱眉表情的人如是说道:“我一点都不生气,但我发现我不自觉地就会想到那些令我愤怒的事情。这也许有点傻,虽然我知道自己身处一个实验中,不该生气,但我就是无法控制心中的怒火。”

立刻就快乐起来的方法

19世纪初,俄国著名的戏剧导演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了“体验式表演”法,震撼了整个戏剧界。这一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让演员控制自己的行为,继而在舞台上感受到真实的情绪。这种表演方法通常被称为“设身处地法”(“如果我真的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情绪感受,我该怎么表现?”),它被包括马龙·白兰度、沃伦·比蒂、罗伯特·德尼罗在内的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广泛采用。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对“表现”原理的实验室研究中。现在,假设你正在参与一个验证“表现”原理的实验。一开始,请先将你的快乐程度以1到10为基准打分。

接下来,请开始笑。当然,这不是让你在脸上挤出一个仓促、虚伪、转瞬即逝的微笑,而是让你真正地表现出快乐。你应当按照如下指示去做:

1.坐在镜子前。

2.放松自己额头和脸颊的肌肉,嘴唇微张。在科学领域,你现在脸上的表情是“中立”的,就像一幅等待被作画的空白画布。

3.将嘴角肌肉向耳朵方向上拉。尽可能地大笑,笑到眼睛周围的脸颊上开始出现皱纹。最后,将眉部肌肉轻轻抬起,保持这个表情20秒钟。

4.收起表情,想想自己现在的感觉。

你是不是比实验开始前快乐了一些?若再让你从1到10打分,现在你给自己的心情打多少分?

大部分人都说这个练习让自己感觉更加快乐。正如詹姆斯一个世纪前预测的那样,只要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几秒钟,你就能感受到情绪上的巨大变化。

为了提高你的快乐指数,将这种微笑的方法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吧。画两张你开怀大笑时的自画像吧,提醒自己经常微笑。其中一张自画像画在A4大小的纸上,另一张画在约13厘米见方的纸片上。尽量把自己画得幽默、快乐一些。 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其他许多科学家也着手进行与莱尔德创新型实验类似的研究。他们没有使用假的电极,而是分别想出了自己的方法:

受到摄影师通过让人说“茄子”而刺激微笑的启发,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们让实验参与者重复发出“子”的声音(就像茄子中的“子”),以此在脸部形成微笑;他们也让实验参与者发出“呦”的声音,以此在脸部形成反感的表情。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把两个高尔夫球座分别放在实验参与者的两道眉毛间,然后让他们做一些面部动作。其中一组实验参与者要通过挤眉头等方式让两个高尔夫球座相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悦的面部表情。而另一组实验参与者要确保两个高尔夫球座分开,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更加中立的面部表情。

这类实验中最有名的,恐怕当属德国研究者们的实验了。德国研究人员告诉实验参与者,他们正在研究一种对高位截瘫者进行教育的新方法。实验参与者中,一半要用牙齿保持一支笔水平固定(面部形成微笑的表情),另一半要用嘴唇衔住笔(面部形成皱眉的表情)。

那些不断地发出“子”的声音、保持球座分离、用牙齿咬住笔的实验参与者顿时感到自己变得快乐起来。一次又一次,研究人员证实了莱尔德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以及詹姆斯理论的正确性。行为真的能够影响情绪,因此,就如“表现”原理所示,人们有可能随心所欲地控制情绪。

这一结果使研究者们兴奋起来,他们开始探究这一原理对身体以及头脑的影响。

身体如何影响头脑的运作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埃克曼终生致力于面部表情与情绪的研究。在其漫长而卓越的职业生涯中,他发表了一部关于面部表情的权威著作(一本500多页的论文集,详细介绍了人类面部43块肌肉如何组合形成千万种表情),向全世界的执法机关介绍了如何最有效地通过面部表情分辨人们是否撒谎,他还是热门美剧《别对我说谎》的专业技术顾问。

职业生涯之初,埃克曼就对人类能够通过变化表情而改变情绪这一理念深深着迷,想要探索“表现”原理如何影响人的身体。他的实验结果是对詹姆斯理论的一大献礼。

埃克曼邀请了一些志愿者来到他的实验室,用机器持续测量他们的心率以及体温。然后,他让实验参与者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让这些人真正感到生气,让他们回想生命中感到最气愤的一个事件,并且在脑海中尽可能生动地重现当时的场景;第二个任务是他们要做出生气的表情(眉头紧锁、下眼睑上扬、双唇紧闭、下嘴唇抬起)。通过选择不同的事件和面部表情,这个过程真实还原了不同表情引发的后果:愤怒、悲伤、快乐、惊喜、厌恶等等。

毫无疑问,对真实情绪的回忆带动了实验参与者生理上的变化。比如,生气时人的心率提高、体温下降,快乐时心率降低、体温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参与者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时,生理上的变化也是如此。 当他们做出恐惧的表情,他们的心率迅速提高、体温下降;当他们脸上挂着微笑,他们的心率降低、体温上升。

埃克曼想要知道这个原理是否适用于整个人类。于是,他与他的团队横跨地球,来到位于西印度洋的一个小岛上,对岛上居民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表现”原理不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是深深根植于整个人类进化史的科学产物。

埃克曼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

近来,基于这一实验,研究者们利用最新技术,进一步探索了“表现”原理对人脑的影响。

若割下人的头颅,仔细研究最接近脊柱上方的大脑区域,你会发现脊髓边上有两个杏仁形状的组织,这就是“杏仁核”。它们很小,但联系紧密,是大脑中几乎影响着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部分。杏仁核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恐惧这种情绪。

科学家通过研究一位被称作“SM”的病人的案例,证明了这块掌管恐惧情绪的杏仁状区域的重要作用。SM患有蛋白沉积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由于遗传基因紊乱而造成的病症,会导致杏仁核功能衰退。在对SM进行采访后,科学家们注意到她提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这些事情上她本该感受到恐惧,但是她没有。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个事件是她在公园中不幸遭到了袭击:袭击者用刀抵着她的喉咙,威胁说要刺伤她。她说当时自己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注意到了附近有一座教堂,并镇静地对歹徒说道:“若你想杀我,你得先获得我的守护天使的同意。”歹徒对她的淡定表现疑惑不解,最终将她放走了。

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试图吓倒SM。他们把她带到一家专卖奇异宠物的商店,让她用手捧着蛇和蜘蛛。SM对此没有任何反应,甚至需要旁边人的制止才停下来不去碰那些更危险的动物。然后,他们带她去了一间著名的“鬼屋”,并在那里让她看了许多恐怖电影的片段,她还是没有反应。这很好地证明了,功能健全的杏仁核对人类体验“害怕”这种情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几年前,科学家们决定对詹姆斯的假说做一个终极测试。他们对实验参与者进行脑扫描,同时让他们做出害怕的表情。与之前几十年里做过的心理学实验不同,这个实验中的参与者不必告诉研究者自己的感觉。相反,研究者们能够直接窥探实验参与者的大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跃。由此得出结论,这些实验参与者其实体验到了真正的恐惧。如此, 研究者们掌握了证明“表现”原理能直接影响大脑的终极证据。

“表现”原理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被用来制造快乐,并且具备了影响人的身体和头脑的能力。但是,这一原理在真实世界中能够有效吗?它能够使整个国家都高兴起来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提升人的快乐指数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做过许多参与者众多的实验。这些实验研究涉及数万人次,涵盖多个主题:人们说谎时的心理,为什么陪审团在被告出现后会产生动摇,人们是否能辨别低价酒和高档酒(实验证明他们不能),等等。

几年前,我在英国也安排了一项涉及数万人次的大规模研究,探索快乐的奥秘。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快乐指数,我想要知道哪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 当然,也是因为其他研究者曾证明幸福感可以在人群中像传染病一样传播,人们会感染周围人的情绪,我想知道是不是几万个快乐的人,能像催化剂一样使整个国家都变得快乐起来!

实验开始之前,我委托一个国家级的调研机构调查整个国家的情绪状况。每个调研参与者都要用1到7的不同等级为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其中1代表“一点都不高兴”,7代表“非常高兴”。45%的人打出了5分以上的高分。

然后,这个实验通过国家级媒体发布。任何一个对此实验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登录相关网址填写自己的快乐指数。26 000多人给出了反馈。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被随机分到不同的小组,完成为了使他们变得更快乐而设计的不同练习。一些小组使用的是非常流行的“激发当下的快乐”的练习方法,包括心怀感恩、回想快乐的时光等等;而另一些小组的成员被要求遵循詹姆斯的建议,每天微笑几分钟。

一周后,实验参与者们回到网站上重新为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 结果显示,那些改变自己面部表情的小组成员,快乐指数增长幅度最大。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了“表现”原理在实验室之外也可以引发人们长期的、强烈的情绪,提升人的快乐指数。

这次试验之后,我又进行了另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快乐感的调查。该调查中,参与者们也要用1到7的不同等级为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这一次,有52%的人给出了5分以上的高分。假设一个国家有6 000万居民,这7%(从45%到52%)的增长率意味着超过400万人在实验结束后感到更加快乐了。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快乐计划”吗?我们不可能明确地知道答案。但是,由于没有其他明显地能够影响国家情绪变化的因素(如晴天数猛增、降雨量锐减、涌现出特别激励人心的新闻等等),我们可以认为是威廉·詹姆斯的理论使这整个国家都高兴起来。 cURRc/cmk2MvrCvwsYd4gXblizFmGwAq3rYtv/V3/iTH1L/SBZlll70XInX2zS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