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1879年,德国心理学教授威廉·冯特成为世界上首位在实验室中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人。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实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人类大脑的。

冯特在这场标志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实验中,本可以选择研究任何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关于人类为何坠入爱河,为何会相信上帝,甚至为何有时会自相残杀。但是,“毫无幽默感且不知疲倦的”冯特偏偏选择做了一个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小铜球实验。

冯特和他的两个学生凑在一张桌前,将计时器、开关和一个精心设计的金属台连在一起。金属台上放有一个铜球,一个学生将手放在开关之上几毫米处。几秒钟后,铜球自动从台子上下落,同时计时器开始启动。当听到铜球掉到桌上时,学生触动开关,计时器停止工作。通过仔细记录计时器上显示的数据,冯特创造了心理学上的第一个数据点。

你也许会想,一天或者几天的实验后,冯特最终将合上他的笔记本,撰写实验报告,继续下一个更有趣的研究。这想法很不错,但是很遗憾,你想错了。事实上,未来几年,他一直在观察数以百计的人对于这个实验的反应。就像物理学家试图鉴定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冯特和他的团队试图发现人类意识的基本组成。冯特要求部分实验参与者在听到球碰到桌面的声音时立即按开关,要求另一些实验参与者在完全意识到球撞击桌面的声音后再按下开关。在第一种情况下,观察者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铜球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当实验参与者较好地达到相应要求时,冯特认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简单的反射,而第二个反应则牵扯了人们有意识的决策。当然,不出意外,许多实验参与者一开始无法分辨这两种不同情况的细微区别,所以他们往往会被要求完成上万次测试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

通过对铜球实验数据认真、艰苦的整理,冯特最后得出结论,反射反应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但参与者们留下的关于球落地声音的印象非常模糊。与之相对,有意识地听球声音时,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是十分之二秒,但他们对于球落地的声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开了以上关于人类反射反应的谜团后,冯特后来又投身于数百个相似的实验中。他的研究方法意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19世纪几乎每个涉足探索人类大脑研究的学者都会承袭他的方式。在全欧洲的心理学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几乎想都没有多想,就延续了那样的实验。

但是,在美国,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轻哲学家、心理学家没有这么做。

威廉·詹姆斯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于1842年生于纽约,父亲是一位独立、富有、人脉广泛、有点怪癖的独腿宗教哲学家,致力于五个孩子的教育。因此,他的童年时光多数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参观欧洲顶尖博物馆和画廊,与作家亨利·梭罗 、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新闻主笔霍勒斯·格里利 等文化名流交游。

威廉·詹姆斯早年习画,但在20多岁的时候放弃艺术,进入哈佛医学院学习化学与解剖学。1872年,时任哈佛校长,同时也是詹姆斯家族多年好友的查尔斯·艾略特聘请詹姆斯在哈佛讲授脊椎动物生理课程。在那里,詹姆斯很快发现,自己被人类心理之谜深深吸引。于是,1875年,他参与了美国首个心理学课程学习。此后他评价说:“我听过的第一节心理课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课。”

詹姆斯认为冯特的研究工作过于琐碎,为此甚感惊愕。他坚信心理学研究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詹姆斯彻底背离铜球实验、反应时间等传统实验做法,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更加有趣并且实用的主题上,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冯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研究人类思想的方法上。冯特比较死板沉闷,其课程严肃庄重,作品乏味拖沓。而詹姆斯则不拘小节,朴实无华,穿着随性(戴着大礼帽,拄着手杖,身穿及膝大衣和红格纹裤子)。他经常会开些玩笑,说些轻松幽默的题外话,以至于他的学生甚至觉得该建议他严肃一点。并且,他还会写一些浅显易懂、幽默诙谐的文章(他曾经写道“如果连可怜的蟑螂都能感受到单恋的痛苦,这就是个没良心的世界”)。

并且,詹姆斯和冯特的工作方式也截然不同。冯特招募了一大群学生做他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的实验。新人们到冯特实验室的第一天,要先排好队站着,然后由冯特依次向队伍中的学生们发放实验操作要求说明。一周结束后,冯特会像一个法官或评审一样,听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导师的理论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不及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喜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讨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他曾经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虚伪的一面对待学生”。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风颇具诗意,甚至有评论说他把心理学论文写得跟小说一样,他哥哥亨利则把小说写得跟心理学论文一样。对此,冯特完全不为所动。当应邀评价詹姆斯的作品时,他说道:“美则美矣,但那不是心理学。”对此詹姆斯做出回应,指责冯特的理论前后不一,每本书讲得都不一样,“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如果将他像虫子一样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己爬行……你杀不死他”。

尽管冯特的追随者众多,詹姆斯寡不敌众,但后者坚持自己的立场。当几乎欧洲的每个心理学家都沉迷于研究各种根据冯特经典的铜球实验演变而来的奇怪实验时,詹姆斯仍穿着他的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校园里,鼓励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詹姆斯的坚持没有白费。如今,翻开任何一本当代心理学课本,你很难发现关于冯特或者他的铜球的记载。然而,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并且,他被视为当代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学原理》自1890年首次出版以来,就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引人入胜的心理学书籍”。并且,此书现在仍是行为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哈佛心理学系将其建筑命名为“詹姆斯楼”,并且每一年心理学协会都会颁发“威廉·詹姆斯奖”,奖励在心理学领域做出最杰出贡献的学者。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也许应该是他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意义。1892年,他反思了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的重要性,并且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在高兴时而不是在生气时微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跟一个朋友谈话一样,在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仍能侃侃而谈?为什么一个妙龄少女会让我们陷入疯狂?也许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回答:“我们当然会笑,我们看到一群人时心当然会怦怦直跳,我们当然爱那个有着美好灵魂更有美丽外貌的少女,爱总是让人变得丧失理智、难以捉摸!”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导詹姆斯创建了他最有争议同时也最具革命性的理论,扭转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19世纪80年代末,詹姆斯将其关注点转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上。在不谙此道的人看来,这个主题对一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而言,是一个奇怪的选择。

常识告诉我们,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举例来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深夜走在一条出奇黑暗的街道上,或者突然被叫进老板的办公室得知自己薪水得到提高,或者突然记起你5岁时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下去。也许黑暗的街道让你感到焦虑,涨工资让你感到开心,摔下楼梯的回忆让你感到心烦意乱。最后,这些情绪影响了你的行为。感到害怕,你可能会出汗;感到幸福,你可能会微笑;感到心烦,你可能会哭泣。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很直接,并无什么特别。

行为和情绪

常识告诉我们,情绪导致行为:

焦虑→出汗

幸福→微笑

难过→哭泣

然而,詹姆斯此前对某些貌似“直接”的心理现象做过的研究使他清楚地意识到,传统认知可能是对人们极大的误导。以其关于记忆的研究为例,多年来,理论派的哲学家们认为记忆的运作原理与肌肉一样,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詹姆斯怀疑这个理论的精确性。为此,他花了8天时间,记录自己背诵雨果的诗作《萨蒂尔》( Satyrs )前158行的时间,发现背诵一行平均需要55秒钟。然后,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记忆“肌肉”,此后30天中,他每天花20分钟背诵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詹姆斯假设,如果真的是“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那么他回过头再去背《萨蒂尔》后158行诗时,背诵时间应该有所缩短。然而,他发现背诵后158行诗所花的时间,竟比之前背诵的时间还长。因此,“记忆就像肌肉”这个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

詹姆斯想要探究,在人们对情绪的这一套习以为常的理论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于是,他开始了对“人们如何判断别人的情绪”这一问题的科学探索。

请看下面这张图片,试着揣测图片中这两个人的感受。

请接着看下面这张图片,试着揣测图片中这三个人的感受。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个练习非常简单。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第一张图片中,两个人都非常愉快,没准儿他们一见倾心或互有好感,感到在一起相处非常快乐。第二张图片很明显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一组人正在为某事担心或者很焦虑,他们中至少有一个人看上去需要好好放松一下。

这个简单的练习其实是以极富传奇色彩的自然学者查尔斯·达尔文于19世纪中叶首先开展的一个实验为依据设计而来。达尔文一生共发表著作22部,包括其石破天惊的巨著《物种起源》,以及不那么著名的大部头作品《腐殖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1872年,达尔文发表了一篇有关情感的重要论文,标题是《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这篇论文很有意思,描述了世界上首个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研究。

一个名叫纪尧姆-本杰明-阿曼达·迪歇恩的法国医师之前曾经通过电击志愿者面部肌肉的方法研究人的面部结构。当达尔文看到迪歇恩实验的照片时,他对迪歇恩轻易将志愿者的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联系起来的做法深感震惊。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向自己的朋友们展示了迪歇恩实验的几张照片,让他们推测照片中志愿者的情绪。他的朋友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某些表情与某些特定情绪联系了起来。实验证明, 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是根植于人脑的。

詹姆斯研究了达尔文的实验,将其作为自己关于情绪的新理论的研究基础。达尔文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们精于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的情绪。詹姆斯由此想到,人们自己对情绪的感受是不是也基于相同的原理呢?他推测,就像人们看到别人的面部表情后能推测出别人的感受一样,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继而决定自己应该感受到哪种情绪。

起初,詹姆斯认为情绪完全是人们观察自己表情后产生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们微笑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快乐;相反,人们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在微笑。(或者我们也可以用詹姆斯自己更具诗意的说法来解释这一革命性的假设:“看到一只熊后跑开,这不是因为你害怕它;相反,正是因为你跑开了,所以你才害怕那只熊。”)詹姆斯对人体本能的反应与情绪的形成做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受到刺激时,人的身体会出于本能做出反应:也许是将手从火焰上拿开,也许是听到笑话后微笑,也许是看到一只愤怒的熊后人的双脚立马做好奔跑的准备。然而,情绪是在人脑观察到人体反应后经过瞬间判断形成的:看到熊,身体出于本能做出奔跑的反应,然后大脑做出判断:“我害怕了。”当代许多对于詹姆斯理论的阐释都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举例来说,人们微笑是因为快乐,同时人们也会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快乐。

詹姆斯从来没有正式检测过他的这一理论,因为他觉得做实验这种方式很无聊,并且对学术研究也没什么益处(“一想到心理学要牵扯到黄铜制造的实验器具和代数运算,我就感到不寒而栗”)。然而,他是一个热情的实用主义者,他抓紧时间,探索了这一理念的应用可能性。

行为决定情绪这一观念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或者就像詹姆斯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一样:“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我将这一简单而强大的主张表述为“表现”原理(请看下面的表格)。

行为和情绪

常识告诉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因果关系如下:

幸福→微笑

害怕→逃离

“假想”原理告诉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因果关系也可倒置如下:

微笑→幸福

逃离→害怕

詹姆斯的这一理论无疑是他众多理论中最受他本人青睐的。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将这一理论的潜力描述为“瓶中的光火”,并且热情地说道:“……令人感到愉快的最自主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让人愉快地坐着,愉快地环顾四周,仿佛已经很愉快了地行动和说话……与坏情绪抗争只能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坏情绪上,使其更牢地刻在人们的心里。”

詹姆斯的理论受到了同时代其他心理学者的批评。冯特坦率地谴责了这一理念,将之称为“对心理学的浅白解释”,并提出了自己对情绪的理解,认为情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受层面无法解释的过程,与智力层面的感觉相通”。

詹姆斯为自己的主张进行了辩解,但是这一理论对于他那些传统守旧的同事来说实在是太激进了,因此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并被贴上“超越时代”的标签。

这一搁置,就是60年。 XeuJ8QRAqGt2/WxLEE6vma5L6mvym9j7TueCAUbheuEJ9WZSiyZilX6svrhLRK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