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

大部分心理学书籍,都会在某一个部分介绍津巴多监狱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表现”原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奇妙关系。

菲利浦·津巴多于大萧条时期生于纽约南布朗克斯贫民窟。他对“居住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感兴趣,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最终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员。在那里,他完成了那个如今声名狼藉的实验。

实验开始前,他将斯坦福心理系的地下室改造成一个模拟监狱。他将门换成铁栅栏,将一些小房间改造成牢房。其他的区域则被改造成狱警的住处以及犯人的“院子”。这一模拟监狱中装有一些双面镜以及隐蔽的相机,以方便实验人员随时随地观察、记录实验参与者的行为。

津巴多在当地报纸上打出广告,招募男士参加一项为期两周的关于监狱生活的实验。每一个报名者报名之前都要填写详细的问卷,以反映他们的生活背景、心理健康程度及之前的犯罪史。津巴多仔细筛选了所有的回复,在其中选择了24名心理状况稳定、无犯罪史的男士,请他们参加这项实验。他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罪犯”,另一组扮演“狱警”。津巴多自己则扮演监狱长(后来他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错误的决定”)。

就在实验开始前,当地警方和斯坦福反战人士发生了暴力冲突,因此津巴多发现当地警察局长急于改善与该大学的关系。因此,他向警察局长提出要求,问是否可以派一些真的警察帮助他完成实验的第一阶段。警察局长同意了。实验的第一天,9名“罪犯”在自己的家中被帕洛阿尔托市警察局逮捕。他们被指控犯有盗窃罪或持凶抢劫罪,然后被铐上手铐运到了当地警局。然后,警察对他们进行了搜身、印下了他们的手印,蒙住他们的眼,将他们送去津巴多的模拟监狱。

同时,“狱警”们则穿上卡其制服,配备上口哨、镜面太阳镜以及警棍。他们要三人一班、每班八小时看守监狱。

罪犯们的日子可不好过。他们一到监狱,狱警就发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号码,对他们进行了脱衣搜身,并取走他们的衣物,让他们穿上很不合身的罩衫。罪犯不能穿内衣,并且脚腕上拴着链条。他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监狱中,只有三顿清淡的食物,并且每二十四小时只能上三次厕所。

狱警们很快就进入了他们的角色。他们经常表现得很专制,只叫罪犯的号码不叫他们的姓名,并且对他们进行口头威胁或谩骂。如果犯人不听话,狱警就让他们反复背诵自己的号码,不让他们上厕所,并把他们牢房中的寝具拿走。实验的第二天,一些罪犯决定发动一场起义,他们堵住自己的门并将号码牌撕碎。对此,狱警用灭火器对罪犯发动了攻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学伦理委员会之前坚持在监狱中配备灭火器,以保证罪犯安全),并且扒光他们的衣服、给他们单独关禁闭、罚他们做俯卧撑。

实验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齐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并且正与津巴多谈恋爱。她很好奇自己男友的实验进展如何,因此参观了监狱,并与一个下班的狱警聊了几句。这个男子看上去非常友好和蔼。过了一会儿,实验工作人员问她想不想看看工作中的狱警。他们跟她说,有一个狱警被他们称为“约翰·韦恩”,因为他对待罪犯时格外凶狠。后来,马斯拉齐惊奇地发现“约翰·韦恩”竟然就是她刚刚见过的那个友好的男士。 当他不在监狱这个环境中时,他是一个友好平静的人,但是一旦他进到模拟监狱中,他看上去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冲着罪犯大喊大叫并粗暴地对待他们。

参观完监狱后,马斯拉齐与津巴多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她认为,情况现在已经超出了控制,应该马上停止实验。津巴多平日是一个温和、敏感的人,但是这次他显得非常陌生,执意继续该实验。马斯拉齐深感震惊,并且意识到津巴多已经接受了他身为监狱长的身份,他不再能够置身实验之外,相反成了实验中的一部分。随着争论的继续,津巴多本人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于是决定终止实验。尽管实验原计划开展两周,但是最后在第六天的时候就突然叫停了。

津巴多实验的关键部分在于探索研究:是否表现得像个罪犯或者狱警一样会影响实验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实验结果很快就明显显现出来。实验结束后,一个狱警说道:

我本来以为我做不出这样的行为。当我发现我能做出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的行为时,我感到惊恐失望。当我实际做出那种行为时,竟一点都没有感到遗憾或者有罪恶感。只有到后来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才慢慢发现那竟然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自我的一部分。

同样,那些扮演罪犯的实验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也有所改变。其中一些人变得特别消极并且格外顺从。这一快速的变化对罪犯来说往往有非常不好的影响。道格·柯皮(“罪犯8612”)情绪反应最为激烈,实验两天后就被释放了(他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很感兴趣,于是后来学习了审判心理学并供职于一间加利福尼亚监狱)。几天后,其他4名罪犯也显示出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被提前释放。津巴多的实验显示了“表现”的巨大魔力。 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源于他们的姓名、服饰、样貌。在监狱实验中,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意识,开始对自己分到的身份产生认同。

通过穿成罪犯或狱警的样子、表现成罪犯或狱警,实验参与者开始进入角色,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一组人很快变得咄咄逼人、专横跋扈,而另一组人则变得消极驯服。

津巴多的实验是在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的,他利用“表现”原理制造了实验参与者的攻击性和焦虑感。其他实验显示,同样的原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多种不同身份的人。比方说,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多年来追踪了一组妇女的生活,发现在工作场所承担更多责任的女性的性格更加果断。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工作难度大的员工更加灵活自信。人性格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固定的。相反,他们会接受分配给他们的角色,据此做出不同的表现,然后发展出与自己的角色相符的身份认同感。

最有趣的是,其他心理学家进行了探索,希望利用这种原理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遇见另一个自己

乔治·凯利于1905年生于堪萨斯州的一个农场。高中毕业后,他取得了物理学学位,来到明尼苏达州教授公共演讲,然后,他停止公共演讲教学事业,进入艾奥瓦州立大学学习,最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深知大萧条时代农业家庭面临的种种困难,于是决定做一个流动心理学家。

一开始他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方法,让农民们躺在沙发上,描述自己的梦境,然而,他很快发现对于老实巴交的农民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太深奥了,因此他发明了一种更为实际的方法解决他们的问题。

凯利的早期发明之一是“镜子时间”。他鼓励人们花30分钟的时间坐在镜子前,看着他们在镜中的影像,想想他们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们喜欢镜中的人吗?镜中人与他们理想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他们在自己的脸上看到了什么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虽然人们往往挺喜欢盯着自己的眼睛看,但是凯利并不确信这种对镜沉思的行为会对人有益处。因此他决定根据他之前做公共演讲教学的经历,鼓励人们探索其他看待世界的方法。之前大量的治疗经验告诉他,人的性格不是固定的。正如演员在职业生涯中会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人们在一生中也会变换不同的身份。不仅如此,凯利还相信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才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因此他认为有效的心理治疗应当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身份认同。他将自己的方法命名为“固定角色治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明了一系列使人建立新的身份认同的有效方法。

固定角色治疗的第一个阶段包括了多种练习,旨在帮助你了解现在你对自己的认识。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练习中,你需要和其他认识的人进行比较,以确定你用来将人归类的核心心理特点。另外一个练习则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写一段小小的自我介绍。

根据以上练习得出的结果,接下来你要建立一个新的自我认同。这可能需要你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全面检查,或者需要你调整自己的一些性格。然后,花点时间想想,在你日常生活面对的种种情况下,这个“新的自己”会如何表现。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牢固掌握自己新的行为方式。

固定角色治疗的第二个阶段中,你用两周的时间“扮演”新的自己这个角色。凯利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奇怪的结果: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几周后,许多人开始忘记他们是在表演,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许多凯利的病人说,这个新的自己仿佛一直是他们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现在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正如“表现”原理预料的一样,通过表现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人们建立了新的身份认同,同样的原理也可用来帮助人们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因此使人们团结起来。 比方说,在一个研究中,一组学生要表现得好像他们最近遭遇了一起车祸,下肢瘫痪,只能待在轮椅上。这些学生需要在25分钟的时间内乘轮椅走完一个事先规定的路线,其中会经过多个电梯、斜坡和门。另一组学生则跟在轮椅后面,看着所发生的一切。之后,实验人员问所有这些学生他们对残障人士问题(比如说投入公共基金建设新的康复中心等)的态度。两组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了巨大的区别。坐过轮椅的学生明显更加理解残障人士。这一原理通常被用在一种叫作“心理剧”的心理治疗方法上。通过让病人接受不同的人格,甚至有时候对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进行角色扮演,病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生活。正如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曾经说过的:“在你辱骂、批评、指控之前……先设身处地从我的立场想想。”

凯利的研究为世界各地千百万人提供了新的方法,增进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新的方法将这一理念推向了之前未曾预料到的高度。

你认为你是谁

第一部分:

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吗?以下两个练习基于乔治·凯利的疗法设计而成,能帮你深入地了解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

练习一:你的构成

这是一个含有四个部分的练习,一般来说需要20分钟时间。它旨在帮你了解你用来看待自己和别人时用到的主要性格特点。

第一阶段:想出五个你很熟悉的人——也许是你的母亲、父亲、密友、老板、伴侣、同事或旧情人。在下面横线处写下他们的名字。

第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请看以下表格。“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一栏下面有许多“X”,想想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的性格与你不同的地方。比方说,也许他们都很外向,但是你很害羞。或者说也许他们都很吝啬,但你很大方?在“他们的共同点”这一栏中写下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的共同点,然后将与其相反的性格(也就是你自己的性格)写在“我”这一栏里。

第三阶段:接下来,来到下一列,重复同样的过程。这一次,想想看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与你有什么不同点。以此类推,完成这个表格,试着每次都想出点不同的性格特征。

第四阶段:看看“我”这一栏中列出的内容,试着找出一点共性。是不是“焦虑”或者“放松”经常出现?还是“外向”或者“羞涩”经常出现?这是你的核心心理构成,你就是通过它们来看待你自己和其他人的。

以下是一个样表:

第一个人:约翰

第二个人:凯蒂

第三个人:珍妮

第四个人:大卫

第五个人:艾瑞卡

练习二:自我描述

花20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简单的自我描述。请使用第三人称,你可以从好友或者同事的角度来写。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旨在帮助你创造、接受一个新的身份。

第一阶段:请看看你自己在第一部分练习中对自己性格构成的描述。你认为这些性格不好或者有问题吗?再看看你在第二部分练习中对自我的描述。其中有没有显露出你想要改变的性格方面?例如,也许你认为自己不够自信、不擅长交朋友、太咄咄逼人或者有点自私。

第二阶段:根据以上信息,打造全新的自己。如果你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你可以想想你的朋友、同事、偶像或者书中、电影中、戏剧中的角色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或者,你可以参考下表列出的对于性格优势的描述,选出一个或几个特别吸引人的。

其次,描述“新的自己”,阐述一下你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出不同的表现。比如说,假设你有点咄咄逼人,总是与朋友或同事争吵,那么“新的你”就应该更加轻松有趣、善于交流。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怎么做呢?你会到处开开玩笑?你会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乐于接受而不是对此进行争论?你会格外注意赞赏、鼓励别人?

或者,想象一下,一些人说你有点小气,你希望对此做出改变。新的你会做慈善募捐、慷慨地送给别人礼物、不遗余力地帮助身边的人?

也许你想变得更自信一些,你身边有没有特别果断自信的朋友或者同事?他们可以给你一些启示。他们面临着你所处的困难时,会如何应对?你能不能模仿他们,在这些情况下做出不同的表现?

第三阶段:花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扮演你的新身份。你不用总是想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集中精力改变你的行为即可。为此,你也可以请好朋友或者家庭成员与“新的你”一起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此外,你不必将其看作永久的变化,就当作给你原有的性格放假两周好了。然而,重要的是你要一天二十四小时扮演自己的新角色,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例外。“表现”原理会让你感觉自己像变了个人一样,并且很快这个“新的自己”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

选择决定命运

杰里米·贝伦森是斯坦福大学虚拟人际互动实验室的主管。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利用计算机来表现人类(被称为“阿凡达”计划),然后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行动。贝伦森了解到“表现”原理,想知道是否这一原理也可以应用于他创造的虚拟世界中。比方说,电脑世界中个子更高的“阿凡达”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果断自信?或者说,那些在电脑世界中穿黑色衣服的人会不会更加具有攻击性?

可能性是无限的,但是贝伦森首先要证明是否这一原理可以应用于虚拟世界。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利用了一个红遍全球的电脑游戏——《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是一个广受欢迎的大型网络游戏,全世界数以百万的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拼杀。在游戏中,玩家要选择加入“部落”或“联盟”两个阵营,修炼60级。游戏开始前,玩家得创造一个自己的“阿凡达”,这一虚拟身份有六种不同的“种族”可供选择(包括地精、暗夜精灵、兽人、巨魔和人类),每个不同的种族身高都不相同(比方说,地精比较矮小,而巨魔非常高大)。

杰里米·贝伦森及其同事尼克·伊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高个子的人比矮个子的人更加果断自信,因此很好奇是不是在《魔兽世界》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仔细研究了七万六千多个玩家的数据,研究了游戏中角色的身高和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关系。 事实证明,虚拟世界模拟了现实世界,那些游戏中“阿凡达”身材更高的玩家(巨魔和兽人)比游戏中角色身材矮小(侏儒和地精)的玩家玩得好。 这一结果给了我们两个重要的信息:“表现”原理适用于虚拟世界;更实际一点来说,如果你想在《魔兽世界》中领先,要做巨魔不要做地精。

尽管研究结果令贝伦森和伊非常兴奋,但他们意识到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批评人士会说,能力强、更果断自信的玩家在游戏开始时就会选择高的“阿凡达”。此外,尽管“阿凡达”的身高影响了玩家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但不一定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他们。于是,他们在第二个实验中着重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一组学生戴上了虚拟现实眼镜,这些眼镜能让他们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形象。为了使游戏感觉起来更加真实,研究团队还在学生们的脸、胳膊、腿上粘上高科技感应器,如此一来,虚拟人物能够模仿他们的动作。如果学生往左看,游戏中的“阿凡达”也会往左看。如果学生跑动,“阿凡达”也会开始跑起来。这种实验参与者实际身体活动与游戏中虚拟形象活动的密切匹配,使学生们很快就相信他们就是荧幕上的那个人物。

实验一开始,研究人员将学生们随机分为高阿凡达和矮阿凡达。然后,在学生们玩了一阵游戏后,实验人员让他们摘下头盔,回到现实世界,与其他的实验参与者一起玩一个叫作“最后通牒”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只有一次机会提出一个方案,与另一个玩家分一百美元。如果对方同意了这个方案,那么钱就此分掉。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这个方案,那么两个玩家就都分不到一点钱。世界各地的心理学系多年来一直使用这个游戏进行研究,其中玩家开出的分钱方案可以很好地体现他们的果断自信度以及攻击性。

正如“表现”原理预期的一样。比起“阿凡达”形象矮小的玩家,“阿凡达”形象高大的玩家给出的分钱方案更加果断。并且,这种区别还不小。平均说来,虚拟形象高大的玩家给出的都是六四分成,而虚拟形象矮小的玩家则给出五五分成。不仅如此,“阿凡达”形象高大的玩家在接受或者拒绝分钱提议时也更加果断。虚拟形象高大的玩家中,差不多60%的人拒绝了对方玩家的过分提议;相比较看来,虚拟形象矮小的玩家中,只有30%的人拒绝了。

贝伦森和伊的研究为其他相关研究开拓了道路。在一个研究中,一些志愿者看到自己的虚拟形象在跑步机上跑步,而另一些人则看到虚拟的自己正在休息。过了一段时间,研究人员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在虚拟世界中跑步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可能参加运动。在另一个实验中,游戏中“阿凡达”年纪大的玩家倾向于每月存更多钱作为养老基金。

一次又一次,研究证明“表现”原理确实能够适用于虚拟世界,并且虚拟世界中“阿凡达”的长相和行为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贝伦森将这种现象称为“普洛透斯”现象,其中普洛透斯是希腊神话中能够随意改变自己形象和身份的神。这一现象为“表现”原理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想象力有多大,天地就有多辽阔。 iIWK03zQq2Y+FCeVB28qmaV0FCL7jkz99RYBPUoH0ksw5o4nKQy3hFRkSVlxe9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