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行为能改变性格吗

想象一下,你要去参加一场面试,面试官让你总结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其用三个词表示。你会说什么呢?比如说,你会将自己形容为外向还是内向、有创造力还是脚踏实地、有进取心还是闲适悠然?如果面试官问你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你,你会怎么回答?比方说,你拥有现在的性格,是因为基因遗传、儿时经历,还是成年后发生的事件?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试着解答这些问题。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登爵士相信,通过仔细研究颅骨的突起以及鼻子的形状,我们就能确定别人的性格。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则认为高尔登的方法很奇怪;相反,他提出,人的性格由其童年时获得乐趣的身体孔洞决定(因此有了“口型人”以及“肛型人”之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则相信,高尔登和弗洛伊德都说错了,身份其实是由人出生时的天体星位决定(荣格是狮子座的人,因此天生容易想出馊主意)。

毫不奇怪,大部分的当代心理学家不会将人的性格按照颅骨的突起、身体的孔洞、星座分类。相反,他们会考察你的主要性格特质。

几千年前,杰出的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有两个有趣的想法。首先,他建议所有的医生都许下所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发誓自己会一直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服务患者(除非钱很多)。其次,他推测,人体内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含量的不同会促使人们形成以下四个性格之一:“忧郁质”(焦虑的内向者)、“冷静质”(放松的内向者)、“乐天质”(放松的外向者)、“暴躁质”(焦虑的外向者)。尽管希波克拉底关于体液的思想很快就失宠了,但是这种试着将看似复杂的性格以简单的方式归类的方法却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20世纪30年代,哈佛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看到了希波克拉底的作品,想要知道是否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揭开性格结构之谜。奥尔波特不辞辛劳地查遍字典,记下其中所有可以用来形容性格的词语。记下了差不多4 000个词后,奥尔波特实在受不了了,将这个工作交给了他的同事雷蒙德·卡特尔。卡特尔仔细研究了奥尔波特记下的所有词语,排除掉了所有表示同一种性格的词汇。最后,卡特尔列出了一张含有170个核心词的性格词汇单。

几个研究团队让成千上万的人用以上这些词来衡量自己的性格,然后使用复杂的统计方法“因素分析法”分析答案的数据结构。结果显示,希波克拉底将人们的性格归为四类的方法是错误的。其实,人的性格有几个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几种不同的性格。比方说,人们不仅仅是“外向”或“内向”的;其实,在一个极端“太好了,有派对!”和另一个极端“天啊,我宁愿待在家里看看书”之间,存在着一个递进的序列。每种基本的性格方面都被称作性格“特点”。

此后50多年,心理学家们一直进行争论,探讨到底我们需要多少性格“特点”才能充分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比方说,卡特尔相信有16种核心性格特点,而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则认为只有3种性格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实验人员同意采取折中的方法,认为有以下几种基本性格方面:“开放性”(渴望新的不同的体验)、“责任感”(组织能力和自律性)、“外向性”(需要来自外部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刺激)、“宜人性”(关怀他人)、“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数学盲”(在最基本的数学问题上遇到困难)。

许多研究人员相信你在以上几种性格方面的得分部分归因于你的基因构成。就让我们以内向-外向这个性格方面来说,根据传统的性格理论,就像电视机首次打开后会有一些预置的电视台,DNA决定人的大脑中含有一定量预置的激素。如果你是内向的人,那么你的大脑本身就很兴奋,所以你要避免那些能使其更加兴奋的场合。因此,不管你处于怎样的情况下,你都会尽力避免明亮的光线以及拥挤喧闹的人群,并特别容易被阅读和安静聊天等安静的活动吸引。如果你是个外向的人,那么你的大脑中预置的激素水平就比较低,因此你需要不断有东西刺激你自己。因此,不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都会被参与人数众多的刺激性活动或者冒险活动、冲动行为吸引。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性格是人脑中预置的,会让你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同样的行为,此生不会改变。尽管这听起来挺合理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们研究,在性格的作用下,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模式。 比如说,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请夏令营的辅导员偷偷记录下男孩子们外向表现(如吃饭时说话、寻求关注、发起谈话等)的不同程度。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这些数据,比较了男孩们在奇数天和偶数天的外向表现。根据“性格决定行为”理论,男孩子们的行为一致度应该很高:外向的人一直谈笑风生,内向的人一直躲在角落。然而,事实上,实验结果并没有证明这种一致性的存在。男孩子们可能在某一天精力充沛、说个不停,而在另一天却非常安静、孤独内向。

在另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参观了几所学校,创造了几种非常真实的情境,以测验在校学生的诚实度。研究小组给了孩子们一个机会,偷“落”在桌子上的钱、撒谎,甚至让他们篡改考试成绩。每一次,他们都偷偷记录孩子们的表现,并将其与其他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比较。 根据“性格决定行为”理论,不诚实的孩子可能会偷钱、撒谎、作弊。但是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孩子可能在一种情境下表现得不诚实,但是在另一种情境下却表现得很好。

一些实验人员对“性格决定行为”这一理念不再抱有希望,开始探索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

在前面几章,我介绍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行为如何导致情绪、思想、意志力的产生。微笑一下,你就会感到更快乐;握起手来,你会发现对方更具吸引力;绷紧肌肉,你会更有自制力。受到这些实验的启发,一些研究人员想要探索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模式解释人类行为和性格的关系。也许,并非性格以某种特定方式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导致产生某种特定的性格?

根据常识,因果关系如下:

外向的性格→外向的行为

根据“表现”原理,实际情况如下:

外向的行为→外向的性格

如果这个颠覆性的性格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你就有可能随心所欲改变你的性格。比方说, 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迅速变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变得更加亲切、自信。

过去40年间,研究人员验证了是否“表现”原理真的能够使你感觉自己是一个新的自我。我们的现实版“皮格马利翁”之旅开始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用到一套砝码以及几只蚯蚓。 Ifqe2SI9frGC7lLiFVpd05yFjsT0e5sa9Uz6yWJBaUOXgYmHfVHEItGfYmCJUe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