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尔干战争

“总有一天巴尔干的一些蠢事会引发一场欧洲大战。”1897年12月,风烛残年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这样对德皇威廉二世说道。仅仅15年后,这一预言得到了精准的应验。

1912年到1913年,在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地区,接连爆发了两次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四国组成的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战争。战争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巴尔干各国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压迫,获得了民族解放。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黑山为另一方的战争,后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乘机也参加了对保加利亚的战争。战争以保加利亚战败告终,巴尔干地图重新划定。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曾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从中亚迁往小亚细亚的一支突厥人建立的国家,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伊斯兰教为其国教。公元1453年,奥斯曼铁骑踏碎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防,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耀眼文明的、延续了千年国运的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自此,奥斯曼土耳其开始了征服欧洲的脚步。随后的一个世纪,奥斯曼苏丹们指挥着突厥铁骑踏遍了几乎整个欧洲,西方世界的大地都在颤抖。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了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超级大国,在欧、亚、非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飘扬着星月旗帜。

在动物世界里,每逢强大的猛兽年老或受伤,就会面临小型食肉动物的撕咬、分食。一度威风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逃不脱这一命运。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奥斯曼帝国老了。早在19世纪初时,拿破仑就曾断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逃不开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风云人物

三个新兴的小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与希腊,在巴尔干半岛上兴起,它们和奥斯曼既有历史仇恨,又有领土上的现实纠纷,而且相互之间也矛盾重重。希腊政府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攫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兼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塞尔维亚想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为此,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领萨洛尼卡,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黑山也不甘落后,它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

而如果在地图上标出“大希腊”“大保加利亚”“大塞尔维亚”三国的理想疆界,就会发现其疆域有重叠的区域,而这重叠区域就是巴尔干的心脏——马其顿。

◎古代的马其顿是公元前4世纪时一个王国的名字,曾统治古希腊各城邦。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一度东征亚洲、非洲,建立了一个大帝国。今天的马其顿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993年独立,首都为斯科普里。

为了更好地分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更好地满足各自的利益,三国开始进行结盟谈判。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签订《塞保同盟条约》,规定夏尔山脉以北归属塞尔维亚,罗多彼山脉和斯特鲁马河谷以东归属保加利亚,并在这之间的地区成立一个“马其顿自治区”。如果不能实现,则在该地区中部另画一条线,将斯科普里、库马诺沃和德巴尔留给塞尔维亚,科拉多伏、弗累斯、比托拉与奥赫里德给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承诺不在此线以南提出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则保留对此线以北土地(包括斯科普里)提出要求的权利。这片争议地区究竟归属于哪国,以及塞尔维亚能否获得一个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将取决于军事行动的发展和大国的仲裁。

除了对领土的诉求之外,双方还在条约中互相保证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击缔约国一方的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黑山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也达成共同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四国结成同盟后,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大国的介入,使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奥斯曼帝国死而不僵,使得巴尔干同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待机会。

◎利比亚大致分为三个地区:的黎波里塔尼亚位于西北部,昔兰尼加位于东部,费赞位于西南部的沙漠中。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政变也引起了国内动乱,动乱又招来了大国的干涉。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以它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为理由,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其进驻的黎波里,遭到拒绝后,于9月29日向土耳其宣战,并悍然出兵对昔兰尼加发动了进攻。

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原为奥斯曼帝国属地,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称利比亚。1951年,这两部分联合成为独立国家。

10月1日、12日,意大利军队两次登陆的黎波里。两万多意大利部队遭到了4000多土耳其骑兵的猛烈抵抗,意大利部队损失惨重。随后,入侵的意大利士兵增加到10万人,而守军只有2万多昔兰尼加入和8000多土耳其人。

★意土战争中,空军不仅承担侦察任务

虽然在随后的战争中,意大利军队遭到了昔兰尼加和土耳其守军以及阿拉伯部落军队和阿拉伯志愿军的有力抵抗,但是意大利动用了海军,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海上进攻,还在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动用了飞机参战。意大利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迅速占领并控制了的黎波里等多个重要滨海城市和土耳其沿海多个岛屿。战争持续到1912年,土耳其已经感受到了巴尔干战争即将爆发的危机,土耳其政府在危急处境中,被迫让步。1912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签署了《意土和约》,土耳其放弃了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主权,并承认意大利继续占有佐则卡尼索斯群岛。至此,意大利终于从老迈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身上撕扯下来一块肥肉。

◎黑山,音译为“门的内格罗”,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曾并入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今为独立国家。

然而,意土战争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带来的灾难远远不止是割地求和的耻辱,意大利成功挑衅老帝国并获利的举动,大大刺激了巴尔干同盟的神经。他们终于发现,这个摇摇晃晃的巨人原来已经如此虚弱。在意土战争结束后不久,早就蠢蠢欲动的巴尔干同盟成员立刻找到了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动战争的借口,黑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相继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意土战争只是让巴尔干同盟国家看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虚弱的底线,而1911年爆发的阿尔巴尼亚人的起义,则促使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立即爆发。

★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恩维尔

新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在巴尔干半岛上推行“奥斯曼化”政策下,对以马其顿为中心的基督教地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镇压甚至强行对国内众多穆斯林臣民推行同化政策,这些穆斯林原本对帝国相当忠诚,但在强制同化政策下也开始反抗。1912年4月,阿尔巴尼亚人发动了武装大起义。这次大起义的熊熊战火蔓延十分迅速。到了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起义军已经攻克斯科普里等地区,并要求把包括科索沃和比托拉两州在内的大片土地割给他们实行自治。

阿尔巴尼亚人素有“山鹰”之称,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他们的起义极大动摇了土耳其在当地的统治,但另一方面也极大震惊了巴尔干同盟国家。因为从巴尔干同盟国家的本身利益出发,他们不能接受再出现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和他们抢夺土地和利益。同盟四国决定趁早下手,提前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苟延残喘的日子,尽快瓜分其“巨额遗产”。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从外交渠道要求奥斯曼帝国给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奥斯曼帝国政府对这种捋虎须的行为,感到异常愤怒,断然拒绝了这三个国家的要求,并开始军队动员,准备教训一下这些不自量力的小国家。

★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他

事实上,这正中巴尔干同盟诸国的下怀,因为土耳其政府的拒绝可以成为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政府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8日,一直和塞尔维亚紧紧站在一起的黑山王国充当了对土作战的急先锋。它以“调整边界”的名义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打响了巴尔干战争的第一枪。黑山刚刚宣战,巴尔干同盟中的其余三国立即向土耳其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10月17日,奥斯曼苏丹下诏对黑山、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宣战。此时,他还心存侥幸地期待希腊能够保持中立,没想到墙倒众人推,10月19日,希腊就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巴尔干同盟国总共动员了95万兵力,直接投入战场的军队超过70万人,并动用了1511门火炮,各国的海军和飞机也都动员起来。

色雷斯是巴尔干半岛上夹在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地区,今天大都归属土耳其和希腊。

巴尔干同盟把色雷斯东部地区作为主战场,因为土耳其军主力部队就集结在这里。能够在此一举击溃土耳其军主力,基本就能锁定巴尔干战场的胜局。巴尔干同盟中实力最强的保加利亚负责主攻此方向。

保加利亚军队总数为35万人,由斐迪南国王亲任总司令,分为第一、二、三军,共有1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第一军下辖4个师,指挥官瓦西里·库廷切夫;第二军辖2个师,指挥官尼古拉·伊凡诺夫;第三军包括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指挥官拉德科·季米特洛夫。在军、师等常规建制的大部队之外,保加利亚军还有数支可机动作战的旅一级战斗单位,还有一个由6艘鱼雷艇组成的小海军在保加利亚沿海担任警戒任务。保加利亚大军的任务是跨过罗多彼山脉南下,一路直指爱琴海,一路沿斯特鲁马河谷进入色雷斯,击溃土耳其军主力,然后挥师直扑君士坦丁堡。

塞尔维亚军队初期投入战场约22万人,分为10个师和2个旅,编为三个军。第一军包括8个师,由亚历山大国王指挥,担任马其顿北部的主攻力量;第二军下辖1个塞尔维亚师和1个保加利亚师,部署在塞保两国边界地区;第三军辖1个师和2个旅,在奥地利的新帕扎尔州边境集结,准备进攻阿尔巴尼亚。

★希腊国王乔治一世。他原本

希腊投入了11万人,主力为“色萨利军团”,包括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8个游击队营,由康斯坦丁国王指挥,在色萨利平原集结,准备进攻马其顿中部及萨洛尼卡港。另外一支部队“伊庇鲁斯军团”负责扫荡左翼的伊庇鲁斯山区。在巴尔干同盟中,要属希腊海军最为强大。这支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主要负责封锁土耳其港口并攻占爱琴海上的各个岛屿。

黑山在巴尔干前线集结了3.5万人,编为4个师。黑山军队人数不多,心气却很高,黑山人在历史上曾多次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讨伐,使小小的黑山傲然成为巴尔干半岛唯一不曾被土耳其人征服的地方。黑山军沿着阿尔巴尼亚北部边境集结,准备攻占极具战略意义的、规模巨大的斯库台要塞。

相对于虎视眈眈的巴尔干同盟大军,土耳其号称动员了85万兵力,但是在战争初期,它派到欧洲战场的大约只有40万人和1126门火炮。就其部队分布来看,在色雷斯主方向上,土耳其军与保加利亚军数量大体相当,但在其他战线上,土耳其军数量要远远少于巴尔干同盟军。土耳其政府还从小亚细亚等其他属地抽调一些兵团来加强巴尔干前线,但是在迅猛发展的战事面前,这些兵力基本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海军方面,土耳其海军比希腊海军略为逊色,它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数量上略少,但质量上的劣势则拉大了它和希腊海军的战斗力差距。土耳其海军的舰只大都比较老,而希腊海军则属于新兴海军力量,其舰只比较新。它最新的装甲巡洋舰是希腊裔美国百万富翁购买并捐给希腊海军的,其战斗力抵得上一艘强大的战列舰。

★土耳其军队在战场上

比较而言,巴尔干同盟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都高于土耳其军,尤其在炮兵战术素养和步兵训练战斗水平上,巴尔干同盟军更远胜于土耳其军。在精神层面上,巴尔干同盟军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他们的战争行为得到了本国人民的热情支持。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压迫奴役了差不多5个世纪的巴尔干人民,早就渴望着清算世仇的这一天了。

保加利亚有“东方普鲁士”之称,在巴尔干同盟国家中,其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都居首位。此外,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保加利亚政府更是一直致力于增强军事实力。此外,因为它的实力和在巴尔干新兴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它也成了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俄国军事教官、德国和奥地利的军火商都积极向它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保加利亚军队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很快成了巴尔干诸国中最强的。战争爆发后,它首当其冲地担起了主攻任务。

★保加利亚军队在新占领的土军要塞前合影

保加利亚军队在土耳其重兵驻守的方向上集结了3个军,这3个军几乎是保加利亚最先能动员起来的全部军事力量。为了击败土耳其,保加利亚军队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了。在斐迪南国王的亲自指挥下,保加利亚军队在战争爆发后迅速推进。在10月18日开始交战的头几天,保加利亚第1军和第2军便击碎了土耳其军的前沿防线。随后,保加利亚军与土耳其军队主力相遇。尽管土耳其军占据了易于防守的高地,但训练有素的保加利亚军在炮火的有效掩护下冲上了土耳其军阵地,并在刺刀见红的白刃战中大获全胜。随后,士气极其高涨的保加利亚军以7万兵力包围了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城的阿德里安堡。在另一个方向上,保加利亚第3军则攻下了洛曾格勒城。

挟大胜而来的保加利亚大军攻击凌厉,暮气深重的土耳其军队胆气尽丧,一败再败。眼看快要退到首都了,土耳其最高统帅部对散乱的军队进行了重新整编,并在布尔加斯和布纳尔西萨两城之间的卡拉加奇河流域设置了防线,摆出死守的架势。

面对昔日的老领主,保加利亚军已经打出了士气,加上民族解放和复仇的精神鼓动,士兵们并没有在重整防线的土耳其军面前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斐迪南国王亲自坐镇军中,下令全体总攻。震天撼地的炮火过后,保加利亚军趁着还未散去的硝烟,扑向了土耳其军的阵地,土耳其人也以哀兵之势相迎,死战不退。火炮对火炮,步枪对步枪,马刀对马刀,从10月22日到26日,整整5个昼夜的厮杀,让美丽的卡拉加奇河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铁血和意志的搏杀中,保加利亚军坚持到了最后,土耳其人被击败,残余的土耳其部队开始向乔尔卢和君士坦丁堡退却。

10月29日至11月3日,保加利亚军衔尾急追,在吕莱布尔加兹与土耳其军再次激战。土耳其军试图稳住阵脚,在这里建立稳固防线,抵抗十分激烈。保加利亚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再次将土军击溃。土耳其军继续向东退却,在君士坦丁堡以西的恰塔尔贾地区筑垒固守。经过卡拉加奇河流域和吕莱布尔加兹两次硬碰硬的较量,尽管保加利亚军取得了胜利,但是付出的牺牲很大。而土耳其军,因为首都就在背后,全军上下统一了思想,准备决死一战。保加利亚军于17日追至此地,并于17日、18日连续两天向土耳其阵地发动了猛攻。顽强的土耳其军经过不计伤亡的拼杀,守住了这块阵地,与保加利亚军形成了对峙。

在阿德里安堡战场,保加利亚军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土耳其军在阿德里安堡要塞经营日久,防守严密,保加利亚军审时度势后留下一支部队监视城内守军,主力向加里波利半岛和马尔马拉海西岸挺进。在色雷斯西部地区和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军捷报频传,相继攻下了德拉马、塞雷、斯特鲁米察等城市,斐迪南国王手持战报,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感觉。

保加利亚的邻国塞尔维亚,在同盟中军事实力仅次于保加利亚。它集中了3个军的全部兵力,用于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守军。希腊的精锐部队“色萨利军团”和“伊皮鲁斯军团”,分别攻击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地区,希腊海军在海上对土耳其海军采取压制行动,保证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在主攻斯库台要塞的同时,派出一部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作战。

★塞尔维亚军队与黑山军队会师

10月23日,马其顿的土耳其军见大势不好,主动向塞尔维亚第1军发起进攻,想要趁塞尔维亚军立足未稳之际挫其锐气。这个战术不能说不对,但老帝国的军队已经和老帝国一样腐朽,当年令人望而生畏的横扫亚欧的突厥铁骑已经衰老。进攻当日,土耳其军被塞尔维亚军击退。次日,几乎摸清了土耳其军实力底细的塞尔维亚3个军大胆在全线发起攻击。第1军挥师直取库马诺沃,并于当日占领该城。第2军直接撕烂土耳其军右翼防线,对土耳其军形成半月形包围。第3军突击乌斯丘普,并在两天后夺取该地。10月26日,塞尔维亚军队解放了14世纪塞尔维亚帝国斯蒂芬·杜尚大帝的古都斯科普里。此后,塞尔维亚军迅速向南推进,随即直捣亚得里亚海岸,准备在希孔比河畔与希腊军队会师——根据两国的战前协议,这条河将成为塞尔维亚和希腊的国界。此时,进展顺利的塞尔维亚军队甚至还有余力派出2个师配合黑山军队完成对斯库台要塞的围困。11月18日,塞尔维亚军与希腊军在协同作战中,攻克莫纳斯蒂尔。至此,位于马其顿的土耳其军被彻底粉碎。

希腊军同样不甘示弱,先后在伊庇鲁斯、叶尼杰击溃土耳其守军,驻守萨洛尼卡的土耳其守军投降献城。在海上,同盟中海军实力最强的希腊海军没有辜负同盟军的期望。希腊海军在伊利岛和利姆诺斯岛海域附近同土耳其海军激战两场,均取得胜利。希腊海军乘胜封锁了土耳其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给土耳其军的调动造成极大困难。

打到现在,同盟各国在战场上可称精诚合作,各自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在整个巴尔干地区对土耳其军形成了包围态势,有望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将其击溃。面对全线逼围的同盟军,土耳其军兵力严重不足。除了与保加利亚周旋的土耳其军兵力还算充足外,在其他各个方向,土耳其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战争的天平严重倾斜,除了阿德里安堡、约安尼纳和斯库台等少数几个要塞存在零星抵抗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军事上彻底崩溃。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使土耳其政府被迫向同盟军总司令——保加利亚的斐迪南国王求和,提议缔结停战协定。然而,野心勃勃的斐迪南并不急于议和。他望着地图上近在咫尺的千古雄城君士坦丁堡,盘算着拿下这座拜占庭帝国旧都的可能性。德国和奥匈帝国已经对此表示默许,机会难得,如果不搏上一把,实在是不甘心,于是,斐迪南拒绝议和,下令保加利亚军全力攻打土耳其在马尔马拉海沿岸的恰塔尔贾阵地。

◎君士坦丁堡建于公元330年,是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诏兴建,后来就被称为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首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夺取该城,将该城作为首都。

恰塔尔贾阵地工事坚固,配有野战炮和海岸炮加以防守,并且这里是君士坦丁堡身前的最后一道屏障。面对呼啸而来的保加利亚军队,驻守恰塔尔贾阵地的土耳其军人进行了殊死抵抗,后方援军和志愿守土的平民队伍也源源不断地开来,填补到被保加利亚军撕开的每一个缺口中去,使得恰塔尔贾阵地坚不可摧。

接连血战了几天之后,保加利亚军疲惫不堪,成了强弩之末,并且由于突进过快,他们与后方的联系和补给都显得异常困难。心比天高的斐迪南国王也只能黯然收兵。无法再前进一步的斐迪南,这时才接受了停战提议,并于11月21日同土耳其政府签订了停战协定。

在战火纷飞中,1911年起义引燃巴尔干战火的阿尔巴尼亚人,于11月28日宣布独立。它的独立对于巴尔干同盟和欧洲列强来讲,都算不上一个好消息。对巴尔干同盟来说,又一个新国家的建立意味着分蛋糕的人又多了一个;而在列强看来,巴尔干的局势已经有些失控,不再符合欧洲列强的政治需求了。俄国支持巴尔干同盟,想借此削弱土耳其的实力,但当它看到保加利亚军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时,又开始担心保加利亚如果当真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对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英法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变得强大。它们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未来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的覆灭。在各怀鬼胎的列强的干预和压力下,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各国大使于191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开始了和平谈判。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战败后向巴尔干同盟求和,同盟国提出了一系列的领土要求。它们要求土耳其割让米迪亚至埃内兹一线以西的全部欧洲领土以及爱琴海上的全部岛屿。这一领土要求意味着奥斯曼土耳其将丧失几乎所有欧洲领土,包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口众多的居民。面对这一狮子大开口的要求,土耳其政府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接受这一丧权辱国的要求。但是,军事上的一败涂地使土耳其政府没有拒绝的筹码,它几乎面临着灭国的灾难。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土耳其政府权衡再三,终于准备接受割地的条件时,一起突发事件使停战谈判中断。

1913年1月23日,君士坦丁堡发生了政变,政府中亲德的强硬派势力攫取了政权,他们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背后支持下,坚决拒绝割让大面积国土,并重整军队再次向巴尔干同盟开战。

巴尔干同盟诸国似乎也不愿意就此停战,它们宁愿再打一仗,以攫取更大的利益。2月3日,战事刚刚停息不到两个月,巴尔干同盟以土耳其拒绝和谈并展开军事行动为名,兴奋地重新开战。这时,尽管土耳其军得到了两个多月的喘息和休整,但连续征战的同盟军也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养精蓄锐,原本不可靠的补给线也变得连贯稳固。从各方面看,土耳其军仍然处于劣势。

开战后,土耳其军依然一败再败。气势汹汹的保加利亚军攻破了土耳其人死守的恰塔尔贾防线,直逼君士坦丁堡。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各国军队也均在各自的战场取得了胜利。战至3月,土耳其军一直固守的阿德里安堡、约安尼纳和斯库台等要塞,成了同盟军攻击的重点。在数十万大军和上千门火炮的重重包围下,这些要塞成了大海中无依无靠的孤岛,随时会被淹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中。

曾经做过奥斯曼帝国首都的阿德里安堡是一座要塞化城市,里面驻有6万土耳其军队,他们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修建了26座钢筋混凝土堡垒,一整套地下工事和宽达5到9米的铁丝网防线。再次开战后,面对这座固若金汤的要塞,保加利亚将围困阿德里安堡的军队增加到10万人。塞尔维亚派了一支5万人的大军赶来增援,他们还带来了38门1908年从法国施耐德公司购买的120毫米和150毫米榴弹炮,大大弥补了保加利亚军重火器缺乏的弱点。在以往的攻坚战中,保加利亚军只有克虏伯75毫米野炮,这一口径的火炮对修筑坚固的重型工事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这也是停战前保加利亚军无法攻破阿德里安堡要塞的原因之一。而塞尔维亚军带来的大口径榴弹炮的威力则是巨大的,并很快在战场上体现出了小口径野炮无法达到的实战价值。3月11日午夜,塞尔维亚军用这些重炮摧毁了土耳其军的一个个堡垒,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联军冒着低温和纷飞的春雪,向守军发起猛烈攻击。在震耳欲聋的炮声和保塞联军的呐喊声中,阿德里安堡的堡垒一个个被攻陷,地下工事被掀翻,铁丝网防线被撕碎。大炮发出的震天动地的吼声、巨大的炮弹划过天空的尖啸声和炮弹落下后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坏力,使土耳其守军的信心和意志伴随着砖石瓦块一起土崩瓦解,包括15名将军在内的数万土耳其军人被俘,413门大炮和12200支枪成了同盟军的战利品。13日早上8点,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保加利亚军队就已经顺利地开进了阿德里安堡。

土耳其军已经无力回天,土耳其新政府企图扭转战局的挣扎最终归于失败。此时,土耳其政府再次乞求恢复伦敦和谈。4月13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第二次停战协议,也正是在同一天,坚守长达半年的斯库台要塞守军被迫向黑山和塞尔维亚军队投降,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大陆已无寸土。

土耳其军事上的惨败导致同盟国大军兵临城下,土耳其政府完全丧失了公平谈判的地位和依托,在这时签订任何和约都只能是绝不对等的城下之盟。

1913年5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巴尔干同盟在伦敦签订了让土耳其元气大伤的《伦敦和约》。和约规定:米迪亚至埃内兹一线以西的全部土耳其欧洲领土,以及爱琴海上的全部岛屿割让给同盟各国。在同盟国内部的分配上,原属土耳其的马其顿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瓜分,塞萨洛尼基被并入希腊,克里特岛交给希腊……总之,巴尔干半岛的地图要重绘了。

但欧洲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听任巴尔干小国通过战争任意更改欧洲版图。俄国不愿看到保加利亚和希腊的版图靠近土耳其本土,奥地利和意大利不愿看到塞尔维亚的领土扩大到亚得里亚海……诸如此类的大国愿望对巴尔干诸国的战果分配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巴尔干各国在明面上谈判,欧洲列强在台面下博弈。在谈判后期,奥匈帝国干脆走向前台,直接加进了和谈。奥匈帝国惧怕塞尔维亚得到位于塞尔维亚西南面的阿尔巴尼亚后会变得更加强大,它坚持要阿尔巴尼亚建立独立的国家。奥匈帝国的意见让塞尔维亚人大为光火。塞尔维亚本希望通过夺取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建立一个包含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在内的大塞尔维亚,并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通道。然而,阿尔巴尼亚在奥匈帝国的坚持下独立建国,封锁了塞尔维亚通过亚得里亚海出海的通道,使塞尔维亚的利益严重受损。

此外,罗马尼亚借口保加利亚的领土已经大幅扩张,而且马其顿的瓦拉几亚居民又将归属保加利亚,于是它要求得到南多布罗加作为补偿。俄国借机从中斡旋,迫使保加利亚最终将锡利斯特拉城及其周围的一小块领土让给罗马尼亚。

这种大国博弈和小国被迫接受博弈结果的例子比比皆是。同盟国浴血奋战得来的果实被列强一个接一个地拿走,剩下来的自然就不够分了。原本和睦的同盟各国在瓜分战果时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矛盾逐渐加深,这为刚刚稳定下来的巴尔干局势埋下了下一个战争的隐患。

巴尔干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纵横交错,其焦点聚焦在保加利亚身上。保加利亚的军事实力最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扮演了同盟国主力军的角色。但战争结束后,无论是老牌欧洲强国还是巴尔干同盟国家,对保加利亚的态度都很纠结,基本上都是希望它强大,但又不希望它太强大。对此,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表现得有点迟钝。他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最大功臣自居,提出了大量的领土要求。因此,巴尔干同盟内部矛盾,主要体现在各国与保加利亚之间的领土争端。

根据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在战前签订的秘密条约,保加利亚要求获得在战争期间被塞尔维亚军队占领的比托拉和奥赫里德地区,但是塞尔维亚岂肯将已占领的地盘拱手让人。塞尔维亚政府认为,保加利亚在战争过程中未能全部实现同盟国约定的军事义务,因此它也不能要求同盟国向它兑现所有约定。此外,在列强的勾兑下,阿尔巴尼亚独立成国,这使塞尔维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而希望在马其顿方面得到一些补偿。而幕后的欧洲列强则认为,巴尔干地区必须保持均势,保加利亚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它们的预期,不能再让保加利亚得到更多好处,因而怂恿塞尔维亚政府拒绝保加利亚的要求。

此外,希腊不满足于已获得的领土,更不愿从北伊庇鲁斯撤军。它希望在马其顿和色雷斯占领更多的土地,并坚决反对保加利亚对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及其周边地区的领土要求。这一点让保加利亚十分恼火。黑山站在塞尔维亚和希腊一边,它同样不愿从阿尔巴尼亚北部撤军,企图取得新帕扎尔州,以便同塞尔维亚接壤。眼见同盟各国矛盾重重,土耳其也想浑水摸鱼,希望趁巴尔干同盟国内讧之机,收回一些失去的领土。

★塞尔维亚军队向亚得里亚海岸进军

曾经的同盟老大哥保加利亚,坚决不向塞尔维亚和希腊两国做出土地和居民方面的任何让步,并且态度十分强硬。保加利亚认为,马其顿的大部分居民是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应该占有斯科普里和萨洛尼卡等地,甚至独霸马其顿。此时,保加利亚政府又搬出了1878年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圣斯特法诺条约》,更是引起周边邻国的恐惧。因为《圣斯特法诺条约》规定:大保加利亚公国的疆土应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至黑海,西达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整个马其顿。这不仅意味着塞尔维亚将失去东南部地区,而且希腊也将无法分得马其顿领土,甚至还要失去萨洛尼卡。

《圣斯特法诺条约》一出,各国在战前商定的瓜分巴尔干心脏——马其顿的各项条款,到此时已经成了废纸一张。保加利亚为了把独霸马其顿变成既成事实,将军队开进了保加利亚和希腊两国边界的斯特鲁马河谷。面对咄咄逼人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两国很快走到一起,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同盟条约和秘密军事协定,把战争矛头直指保加利亚,约定在未来同保加利亚的战争中互相配合。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密约中来。

现在,保加利亚成了众矢之的,但斐迪南国王仍不觉悟,保加利亚国内也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外强硬的呼声很高。

首先,塞尔维亚和希腊政府开始在它们所占领的马其顿地区驱逐保加利亚籍的教师、教士和居民,民族对立的情绪就此被煽动起来。而保加利亚人也毫不手软,他们对抗驱逐的办法是武装斗争。被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保加利亚人,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情绪,他们还渴望着更大的军事胜利。最初的时候,斐迪南国王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冷静,他知道这次如果开战,保加利亚将陷入孤立,他们付出的代价将可能是惨重的。但是,群情激愤的人民对于迟迟不采取军事行动的政府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人们开始公开质疑政府的软弱。以保加利亚陆军大臣萨沃夫将军为代表的“内部革命组织”则威胁斐迪南国王,声称如果不在马其顿地区采取军事行动,那么他们将无法制止保加利亚可能发生的军事暴动。

此时的斐迪南国王被推到了尴尬的境地,他面临两种可能:一是发起极有可能失败的战争;二是从内部被推翻失去皇位。1913年6月29日,权衡再三的斐迪南国王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顺应了保加利亚民众和军人们的呼声,以总司令的身份下达了军事行动命令,保加利亚军队开始攻打驻扎在马其顿地区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就此爆发。

此时的保加利亚军队已经扩充为5个军。它把塞尔维亚当成了最主要的对手,认为只要打败了塞尔维亚就能很快结束战争。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的第1、第3、第4、第5军全部出动,向驻守在马其顿地区的塞尔维亚军发起了进攻;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曾大放异彩的保加利亚第2军则单独攻击驻守萨洛尼卡的希腊军。

★塞军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

塞尔维亚和希腊两国军队早就做好了准备。尽管保加利亚军来势凶猛,但塞尔维亚军和希腊军稳稳地扎住了阵脚,顶住保加利亚军一阵猛攻后,很快转入攻势作战。7月3日,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指挥6个师、7.2万人的兵力,在基尔基斯山脉将保加利亚第2军8万之众击败。7000名保加利亚军人阵亡,6000人被俘,130门大炮被希腊军缴获。第2军战败的消息传出,保加利亚军军心大乱,希腊军乘势杀向马其顿战场,与塞尔维亚军形成了战略配合。几乎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军也取得了胜利。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历练出来的塞尔维亚军队,面对攻过来的保加利亚四路大军,集中精锐攻击相对较弱的保加利亚第4军,在敌军防线上形成了突破,并将缺口不断撕扯扩大。黑山也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出兵对保加利亚作战。

战至7月6日,保加利亚大军在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的攻势面前,已经呈现了乱象。7月10日,罗马尼亚在保加利亚背后插了一刀,早就在保、罗边境陈兵25万的罗马尼亚,趁保加利亚军主力被塞尔维亚和希腊拖在马其顿前线之机,渡过多瑙河大举南下,并迅速占领了觊觎已久的南多布罗加,随后继续南下进逼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21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撕毁了刚刚签署的《伦敦和约》,派出第2、第3军共25万大军迅速跨过米迪亚-罗多托斯一线,进入东色雷斯地区。由土耳其陆军大臣亲自指挥的一支骑兵先遣队迅速占领了阿德里安堡,收复了这座被土耳其人视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二首都的要塞城市。之后,土耳其大军继续向西挺进。在这一方向上,保加利亚几乎没有重兵守卫,它把几乎全部兵力全部投入对塞尔维亚和希腊的战争中了。因此,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

到7月底,从北方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的罗马尼亚军连战连捷,其先锋骑兵已经迫近索非亚城下。从南方进入保加利亚的希腊军和从西面侵入的塞尔维亚军、黑山军也都摩拳擦掌准备进军索非亚。从东面杀过来的土耳其军也在马不停蹄地昼夜兼程。保加利亚原本以为能够轻易将昔日的小盟友和手下败将击溃,独坐巴尔干老大的宝座,但是,在短短的一个月中,保加利亚军的攻击居然处处受挫,全线败退,很快进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极其危险的处境中。在全面崩溃的局面下,一度意气风发的斐迪南国王被迫向五国联军乞降求和。塞尔维亚、希腊等国还有些意犹未尽,但是一个意外情况阻止了战争继续——长期战乱导致尸横遍野,在盛夏季节里滋生出了霍乱,并迅速在各国军队中蔓延,尤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军受害最严重,两国见事不可为,很快同意了停战要求,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也相继停止了军事行动,接受了停战请求。

1913年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以塞尔维亚、黑山、希腊、罗马尼亚为另一方,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同时,保加利亚又和土耳其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和约》。《布加勒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束。

《布加勒斯特和约》剥夺了保加利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战果,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根据《和约》规定,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将马其顿地区瓜分。塞尔维亚得到了华达马其顿,其土地包括了今日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人口增加了一百多万;希腊得到了爱琴海马其顿,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塞萨洛尼基及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人口增加了两百多万。战败国保加利亚,则只得到皮林马其顿,该领土包括了今日保加利亚的皮林,人口增加了十余万。可以说,通过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马其顿的大部分归属了塞尔维亚和希腊,而保加利亚则只得到了马其顿的一个边角,保加利亚人心里的愤懑不问可知。罗马尼亚获得了多布罗加南部和色雷斯的一部分,黑山也得到了部分领土。

另外,根据《君士坦丁堡和约》,保加利亚将包括阿德里安堡在内的东色雷斯大部分地区交还土耳其统治。

从战争的过程来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其结果是把巴尔干半岛的各方力量进行了重组。对保加利亚来说,两次巴尔干战争以与其巨大牺牲极不相称的微弱战果结束了。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变化不定的保加利亚边界终于就此固定了下来,大约100万原本心向保加利亚的马其顿人被划出保加利亚边界。这种结果使得保加利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加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阵营。

保加利亚被大大削弱了。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力量则被大大加强了。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获得了在面积上两倍于自己国家的土地,人口也翻了近一倍。以俄国为后台的塞尔维亚,成了扎在奥匈帝国身边的一根硬刺,时时刻刻让奥匈帝国感到寝食难安。奥匈帝国素来不希望看到塞尔维亚变得强大,因为这会影响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而俄国则可以借塞尔维亚之手参与巴尔干半岛事务。因此,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位于两国间敏感地带的纠纷也日渐加剧。一年后,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纠纷焦点地方的萨拉热窝遇刺,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的说来,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全部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瓜分了。但是这不仅没有满足各国的领土欲望,反而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业已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该地区的争夺和角逐。巴尔干各国民族主义膨胀,彼此仇视,剑拔弩张,为一场新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WcMqh9JWfHSofbMgLjjbI5IlNjlJNdIfraUF2uCzibIQV2jchcPYuYNP/zwY9G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