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回

陈胜兴兵抗强秦,项梁定计战章邯

话说秦国初定天下之时,秦始皇因听从李斯之谏,决心废除“分封制”,强推“郡县制”,以防东周败亡之祸重演。经大秦丞相李斯精细划分,初得大郡三十六个。后因南征岭南,北击匈奴,又细分齐地、赵地,终得大郡小郡共计四十八个。

四十八郡之中,有一郡,名叫泗水郡,郡中有一县,名叫阳城,县中有一壮士,名叫陈胜。公元前209年,在陈胜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于楚地大泽乡展开,史称“大泽乡起义”(也称“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爆发之初,农民起义军进展顺利,只用了三个月,便席卷华夏东南,即之前的楚国故地。陈胜遂自称“楚王”,定国号为“张楚”,分兵七路,向大秦帝国全面宣战。

又过去半个月,七路起义军全部告捷,其中一路,统帅为楚将周文,该路兵马已直抵函谷关下,拥数十万之众,秦帝国岌岌可危。

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干掉山东六国,秦军的实力不可谓不强。可如今才过去十几年,一帮拿着竹竿、木棒的农民就能将它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秦军的实力固然很强,可惜没人管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其子嬴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继位之后,横征暴敛,狂妄自大,又宠幸佞臣赵高,用其取代名相李斯,因此秦国统治腐朽,军队将领不得其人。眼看帝国大厦将倾之际,幸得有一人,挺身而出道:“陛下若能用微臣之言,释放骊山囚徒,微臣愿率领他们赶赴函谷关,击破叛贼。”

秦二世大喜,目视那人,乃是少府章邯。秦二世又无他计,慌忙间也无暇考虑那“骊山囚徒”是否真的能当此大任,遂拜章邯为上将军,完全采纳其建议。

章邯领命,领了兵符,径自前去骊山,召集所有囚徒,大声道:“你等不是死囚,便是役夫,本该死于骊山脚下。今日本将军特求陛下开恩,免你等死罪,随我前去从军。若能立得战功,非但此生可脱囚徒之名,加官晋爵亦不在话下。”

数十万囚徒处境凄苦绝伦,早已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一听这话,泪水纵横,都道:“谢上将军隆恩,我等必誓死相报!”章邯点算各处囚徒、奴隶,得七十万之众。于是下令:择出三十万青壮者为兵卒,其余老弱,可随大军之后,负责押运军需、粮草、辎重等物。

一支囚徒大军就此凑得,又得丞相赵高准许,大开武库、粮仓、马圈,利刃长矛、强弓劲弩、宝马良驹,皆非关外起义军平生得见。数日后,章邯装备完军士,一声令下,率囚徒大军直趋秦国门户——函谷关。

章邯到时,楚将周文率所部义军,连续猛攻函谷关已有月余,士气稍挫。待章邯将全副武装的三十万大军摆出关来,竹棒对上刀枪,义军如何抵挡,迅速大败而走。不过一个多月,章邯便轻松肃清了函谷关、武关一带的三支义军部队,三员义军将领全部战死。然后他兵锋一转,又直逼陈地(陈胜的起义根据地)而去。秦军兵临城下时,陈胜由于之前太过自信,将主力军队全部分派在外,身边的军士仅剩数万老弱。且陈地一带城墙未修,亦无法固守待援。在和章邯大军数战不利的情况下,陈胜被迫弃地而逃。半路上,因车夫庄贾叛变,陈胜被杀,初期声势浩大的“大泽乡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陈胜的去世,宣告义军和秦军的整体形势已彻底扭转。不久,奉陈胜之命,攻取河北赵地的义军将领武臣,因部下李良叛变降秦,也被杀死。章邯见河北方面已不足虑,遂引兵进击河南。

河南,昔日属魏地,占领此地的义军将领,名叫周市。他本是魏国人,因此在夺取了故乡之地后,便从已亡国的魏王室后裔之中挑选了一人,名叫魏咎,尊为魏王。结果这魏王的宝座还没坐热,往城下一看,三十万囚徒大军已杀过来了,只得让相国周市奉书外出,向其他义军求援。

欲知周市往何处搬取救兵,得先将目光回溯到半年前大泽乡起义刚刚爆发那会儿。在大秦帝国的东南边陲,江东之地,另有一大郡,名叫会稽,郡守名叫殷通。因见陈胜举义之后,反抗暴秦之火越烧越旺,殷通担心这把火早晚要烧到自己身上,决定先下手为强,也打出“抗秦”旗帜,割据江东自立。为此,他特请来隐居在吴地的名士项梁,共商此事。

“项先生,你先父项燕临终前的遗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你还记得吗?!”

项梁肃然道:“一日也不敢忘!”

殷通闻言,只道项梁答应相助,暗喜过后,又道:“今既得项先生,是得智囊也,抗秦之事已成了七分。若再得吴中悍将桓楚相助,则大事成矣……唉,可惜不知那桓楚现在何处。”

项梁道:“此事不难,小侄项羽与之相交甚厚,定然知道。”

殷通便吩咐左右去请项梁之侄项羽。待那人进得殿来,殷通细细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好一个项羽!只见他身高八尺有余,雄姿魁杰,天生异相,且是个重瞳子(每个眼珠中有两个瞳孔)。他从未见过这等好汉,心中不免有些惧意,忙目视两旁的侍卫,暗叫其贴近保护。猛然间,只听见殿下的项梁大喝一声:“时机到了!”说时迟,那时快,项羽听见叔父号令,大踏步上前,只一剑,便将殷通刺死。之后,又旁若无人地割下首级提在手中,收剑回鞘,一手拿起案上的郡守印绶,向项梁复命。

项梁双手接过人头、印绶,微微一笑,吩咐项羽道:“侄儿,大事已成,走吧。”

侍卫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奔出大殿,四处叫嚷道:“刺客,刺客!郡守遭刺杀了!”大殿之外,另有百余名护卫正负责看守府中各处,听见这等紧急事,连忙一起向大殿门口涌来。项羽拔剑而出,闪到项梁身前,与众护卫激战。不过须臾工夫,已干脆利落地斩杀了数十人。其余护卫心惊胆战,一时不敢上前,又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项梁高举殷通人头,号召众人道:“我等皆是楚人,为何要受秦国恶吏摆布?眼下陈地一带,陈胜等人已高举义旗公然反秦,我等同为楚人,自当追随!”

远远围住项氏叔侄的大小官属暗思:事到如今,若不听从项梁,也是难敌项羽。更何况项梁确为前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子,在江东一带威望甚高,百姓大多信服。于是他们被迫弃械伏地而降,又相助其叔侄二人招抚邻近各县,一月之间,尽得会稽之地。项梁又精选年轻力壮者,编入军中,得吴中子弟兵八千,自封为会稽郡守、楚国大将军,以项羽为副将。每日操练兵马,以征讨江东其余各郡,并伺机逐鹿中原。到陈胜兵败身亡时,吴中兵马操练已成,项梁便北渡长江,沿途收拢陈胜的昔日部下。各地义军早已被章邯吓破了胆,都翘首盼望着一位新的大英雄来领导这盘散沙。如今见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后人来了,趋之若鹜。没过多久,项梁手下的士兵就由八千发展到了近十万。

有一楚人,乃是居鄛(在今安徽巢县一带)名士,名叫范增,年近七十,也慕名来投。入了军中,他进谏项梁道:“项将军虽是大将军后裔,但若就此自立,仍显名不正、言不顺。不如和魏咎一样,也选一楚国宗室,立之为王,借此提高我军威名。”

项梁知他是好意,微笑道:“老先生所言虽是有理,但魏立魏咎,齐立田儋,赵立赵歇(田儋乃是齐王室后裔,此时已割据齐地自立,自称齐王;而赵歇则是赵王室后裔,在武臣被杀后,他得到了武臣部将张耳、陈余二人的扶持,登上了赵王之位),此三人皆是六国宗室,为何不见有何威名可言?”

“魏、齐、赵等国,先前遭受亡国之祸,纯属咎由自取。我楚国却是不同:自从楚怀王受秦王欺骗,一去不返后,直到今日,仍令天下人悲怜。将军若能选一楚怀王后人,也立为‘楚怀王’,势必民心所向,天下来归。”

项梁受教,果然依范增之计,寻得楚怀王子孙一人,尊为“楚怀王”,定都盱眙。楚地各处士人、百姓,听闻两位苦命人“楚怀王”之孙与“项燕将军”之子联手搭档,当然甘心归顺。项梁军声势也借此水涨船高,雄踞众义军之首。

话回当前。就在魏国遭受章邯猛攻,周市奔赴齐、楚等地求救时,项梁已将十多万楚军操练成形。因此他听闻魏国告急,迅速派出数万人马随周市前去救援,又亲笔修书一封,代魏国向齐王求助。齐王田儋佩服项梁高义,也亲率齐国大军,随楚军西进。结果二路兵马尚未赶到,已被章邯探知。他冷笑一声,将囚徒大军拆作二部:一部,继续围住魏王,只作迷惑魏军之用;一部,则由他亲率,人皆衔枚,马皆裹足,悄无声息地潜向楚、齐联军。那田儋等人只道魏国亡在旦夕,恨不得插翅飞去才好,更兼周市与之同行,一路催促得紧。齐、楚二军争先恐后,刚入魏国地界临济(在今河南封丘),二十万秦军突然大举杀出,齐、楚联军毫无防备,一时大乱。章邯凭借战备精良、士气高涨的囚徒大军,又轻易斩杀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齐、楚败兵溃走。章邯大胜后,令人枪挑田、周二人首级,回头再合兵一处,全力攻打魏国。魏王见此情形,料无生存之理,举剑自尽。

田儋死,魏国亡,楚军大败而回。楚国众将闻讯后,一片哗然。

有一人却笑了:“这章邯倒也有些门道。叔父,且让小侄统一军,前去会他一会。”

又有一人,亦挺身而出道:“在下刘邦,愿率本部兵马,随项将军一道前往,助其一臂之力。”

项梁目视此二人,一为项羽,江东子弟兵之首,年二十五岁;一为刘邦,丰、沛二县起义军统帅,年近五旬。项梁抚须道:“章邯百战百胜,非等闲之辈,老夫当亲领大军,前往会之。”那二人见项梁要亲自北上,去战章邯,忙一齐谏道:“大将军身负大楚重任,不可亲身涉险,还是由我等前去更为妥当。”

项梁止住二人,微笑道:“你二人放心,老夫绝非鲁莽之人,这章邯勇归勇,论计谋却未必胜得过老夫……刘邦、项羽听令!”

二人连忙上前,下拜。

项梁道:“章邯并不足惧,可惧的是此人兵多将广,又兼秦军武器精锐,纵是我楚军亦不能相比。因此,要战胜此人,须得先分其军势,待他将三十万大军拆作数部时,方可击破。”

“刘邦、项羽,你二人可各领所部兵马,屯扎在楚地北境,先按兵不动。老夫自有主张。”又传令另一人道,“魏豹何在?”

“末将在!”一人挺身而出,正是魏咎之弟魏豹。

“你可领兵五千,屯扎在楚地以西,魏地以南,也先按兵不动,等老夫号令到时,便可趁势去夺魏地。若能一举攻下,你可承继魏国社稷,自立为魏王。”

魏豹慌忙拜道:“章邯杀我兄长,攻秦一事,自当效劳。但称王一事……末将岂敢。”

“将军乃魏王亲弟,有何不可。此事我已说通大王,将军只管努力前去。”

“若果真能复得魏国,魏豹此生鞍前马后,任由将军差遣!”

刘邦、项羽、魏豹三人,经项梁嘱咐完毕,各领了兵符去了。又有一人主动上前道:“老将军此计,乃是‘树上开花’之计。谅那章邯匹夫之勇,如何识得?必能大破之。”项梁乍闻有人一言点出计策之名,又称定能取胜,惊喜之下,忙去看那人,却是韩国贵胄之后,名叫张良。其祖上曾五代为韩相,地位之尊荣,堪比楚国之项氏。昔日,秦始皇于博浪沙遭袭,险些遇难,主谋者就是此人。事后,秦始皇虽搜遍天下,终究没能将张良捕获,已足见其智谋。

项梁既见他点破此计,便请教道:“那依先生看,此计可有不完善之处。”

张良施一礼道:“不敢不敢。但在下窃以为,此计之妙,当在于合众弱而制一强。项将军既欲分章邯军势,何不让张良也助您一臂之力。”

“若能得张先生相助,老夫求之不得。只是,眼下各处兵马都已调配定了,并无多余兵马,这可如何是好?”

“无须一人一骑,只需大将军替在下也讨来诏书一封。若在下能寻得韩国公子韩成,可名正言顺,立之为韩王!”

原来只是要一封空头文书。项梁爽快答应,从楚怀王那儿讨来诏书交予张良。张良答谢过后,策马西奔,寻那位韩国公子去了。而项梁这边,既将几路兵马调配完毕,随后精选楚军十万,择日由国都盱眙北上。秦、楚大战一触即发。

史称:“定陶之战”。

项梁率楚军主力北上之时,齐国尚深陷内乱之中。

有一人,名叫田假,正是那位老而昏庸的齐王建之弟。他在确认了田儋的死讯后,抢先自立为王,以代替田儋。又封自己的两位兄弟田角、田间为相国、大将军,昭告四方,以示齐国社稷尚存。

然而,他这一举措,很快招致他人的反对。因为田儋虽然过世,但他的兄弟田荣、田横却还活着。他二人见田假趁火打劫,哪能不怒:这齐国江山可是我兄弟三人争取来的,怎能平白无故让给他人?于是二人收拢救魏的败兵后,不去寻章邯复仇,反而气势汹汹地杀奔田假去了。

章邯探知此事后,笑了:“齐国可破矣!”遂连夜率军东进,直趋齐国,于齐国西部边境东阿一带赶上了田荣,一顿猛攻。田荣猝不及防,再次大败,被秦军包围于东阿。

这一战况又被项梁探知,他也大笑道:“秦军可破矣!”此时的他,已屯兵于亢父(在今山东济宁),就在东阿向南二百余里,可以说是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他确认消息无误后,迅速引军北上,以救援田荣为名,趁机搅入战局。

时值七月,天降大雨,多日不停。章邯经骑哨探得项梁军动向,立即亲率主力南下迎战,仅留一偏师,数万兵马,继续围困田荣。在与楚军遥遥相遇后,章邯并不主动寻项梁交战,反而就地驻下兵马,并建成营寨数十个,东西相连,严丝合缝,只求拦截楚军北上。项梁见秦军举止慎重,下令楚军依葫芦画瓢,也布成连绵大营。两军对峙将有一月,皆不肯轻动。章邯部将连战连捷,早已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纷纷请战。章邯道:“我并非畏惧项梁老儿,只因我军之中,骑兵、战车甚多,不利于在泥泞中交战。且待天色好转之后,再作厮杀不迟。”

正商议间,帐外哗啦啦的大雨声中,几名秦军将士蓬头垢面,连滚带爬地闯了进来,向章邯急拜道:“上将军,大事不好,眼下楚军正在猛攻城阳,形势危急。请上将军速速发兵增援!”

城阳(在今山东菏泽一带),位于东阿以西三百里,是齐地、荥阳东西往来之要冲。因此章邯闻讯后,神情大变道:“城阳一带,楚军有多少人马?”

“兵马虽只有万余,但楚军将领极为勇猛……”

“万余兵马!”章邯脸色顿时轻松了下来,长吁一口气道,“你等可速回,通知守将,只可努力坚守城池,休要出战。待本将击败项梁后,即亲率大军前往。”

“上将军……”

“你等可速去!”章邯此刻的眼中,只有项梁。

那几人去后,不出十日,又有几名军士滚入大帐,哀号一声道:“上将军,城阳已失……城中所有吏民,已被楚军屠杀一空!”

章邯拍案而起,难以置信道:“数万城阳守军,竟已全军覆没?”

那几人眼中含泪,哽咽道:“除了我这几人侥幸得脱前来报信,其余数万人,已被楚军杀得精光……”

“即刻传令:留一半军士继续镇守此地,其余人等,随本将回夺城阳!”章邯等不及天色转晴了,当即披甲出营,号令全军道。

东阿南境,一直隐藏在营中的项梁探得此事,大为振奋,也率军弃寨而出,悄悄跟随在秦军身后。又急令刚攻占城阳的项羽率军撤离城邑,配合刘邦、魏豹等楚将,转攻定陶各地。章邯那边,只顾率大军赶往城阳,对此一无所知,挥师向西行了数日,定陶方面突有急报传来:“上将军,东郡、砀郡等地突然出现数支楚军,各约万人,正急攻往定陶!”

一群烦人的虱子!章邯大怒:屠完城阳,还想屠我定陶吗?他终于忍不住了,传令前后各部:“无须再顾忌队形,全速前进,直指定陶!”

定陶(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在城阳以南,二地仅相距半日行程。章邯军令一下,万余精骑跃出前队,战车紧随,马蹄声顿时大起。拖在最后的是大量步兵,手持兵戈奋力追赶,与骑兵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冷不防间,项梁率领数千骑兵从背后追赶上来,猛击秦军后队。秦军步兵猝不及防,为求逃生,纷纷向前挤拥,又冲乱了中军阵脚。章邯方知项梁之计,下令击鼓为号,以节制前后诸军一齐退敌。但因大雨未停,鼓声不振,号令虽下,一时却无法传遍军中各处。在遭楚军大杀一阵后,秦军前队方得令赶来,阵势重新合拢。项梁见状,忙止住楚军,又向东方整齐退去。

章邯恼羞成怒,正要下令众秦军回头,追击项梁时,又有他处军士来报,称颍川一带也出现数千兵马,打着“韩”字旗号,四处攻略颍川各县,试图光复韩国。

章邯冷静下来,终于察觉出项梁的作战意图:其凭借东郡、砀郡、颍川等地的少量楚军,几乎切断了章邯与外围的一切联系,借此逼迫秦军前往救援,而无论章邯率军攻往何处,项梁必会亲率主力乘虚来袭,与各路偏师协同作战,从而形成了一张可怕的大网。章邯再三考虑过后,为求反败为胜,毅然做出决定:撤退。

田荣,不要了;东阿,不要了;甚至连东郡、砀郡、颍川,也一并不要了。八月,经章邯统一部署,麾下所有秦军,全部合兵一处,集体撤往濮阳。

濮阳,昔日属魏地,在东阿以西。而章邯之所以下令全军撤往该地,只因此地有个不寻常的妙处:三面环水。

只要躲进濮阳,任他楚军有多少路、多少人,秦军定能固守。

章邯逃了?之前所向披靡,手中又握绝对优势兵力的上将军章邯,竟也会不战而逃?项梁眼看着秦军大举向北撤退,连奄奄一息的田荣都不围了,这才反应过来,连忙率军向北追击,秦军再次大败。但数日后,秦军主力既已撤入濮阳,又围绕河道布置成防线,楚军再求交战,已无可能。项梁多次搦战,见章邯坚守不出,只得另思计策,逼他出战。

章邯匹夫,你甘做缩头乌龟,不肯出战是吧,打到你出来为止!

眼见搦战无效,项梁旋即移师南下,助项羽、刘邦二军攻占定陶,楚军又胜。章邯不出。项梁为继续逼迫章邯,又令项、刘二人转道向西,兵发三川郡。此时,担任三川郡守将的便是李斯之子李由。因李斯触犯赵高,已被下狱,李由为避赵高之祸,主动率军赴魏地求战,结果惨遭刘邦帐下大将曹参斩杀,楚军再胜。章邯仍是不出。

项羽、刘邦就此连战连捷,由东向西一路攻杀过去,渐渐推进至陈留一带(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章邯之前苦心积累起来的整体优势土崩瓦解。又因项羽极度痛恨秦人,一旦攻下城邑,大多屠杀一空,各地守将遇之即死,皆作书向章邯告急。章邯咬咬牙,依旧不出。

时间一长,楚国大将军项梁,难免骄傲了。

如今局势,唯我楚国一枝独秀。而我身为楚国大将军,可谓威名盛极。刘邦、魏豹、张良等人俱是豪杰,也都为我所用。普天之下,谁敢不从?

田荣道:我敢。

自打章邯走后,项梁也走了,齐国境内只剩下他和田假。从未带过兵的田假如何是田荣的对手,很快大败而逃。田荣就此重夺齐国,扶立兄长田儋之子田巿为齐王,自任齐相国。

可怜的田假则一路南奔,逃去了楚怀王处。“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两位“王子王孙”一见面,楚怀王就义愤填膺道:“齐王莫急,寡人保你不死。”

这下坏了,急于斩草除根的田荣眼见楚怀王收留“叛臣”,大怒之下与楚国决裂。项梁兵临濮阳时,曾数次催他出兵相助,田荣道:“若要齐国出兵,并非难事,但楚国须立即交出田假、田角、田间三人的首级。”这三人眼下都藏匿在楚国国都,前线的项梁也没办法。驻军定陶后,项梁又让帐下幕僚宋义再前往游说。因担心田荣个性倔强,再出妄言,宋义临行前,项梁告诉他道:“你此去,可警告田荣,若不依本将军之令,他日齐楚一旦争锋,休怪老夫无情!”

宋义听了此言,连忙苦谏道:“大将军,眼下数十万秦军正驻扎河北,不是与齐国交恶之时。一旦章邯大举渡河反攻,大将军只有一部兵马,还需邀请齐军相助。”

项梁大笑:“章邯胆气已丧,如何敢来。你只管按老夫原话转告田荣便是。”

宋义无奈,率从人往齐国而去,刚行至半路,便遇见了齐国使者。原来那田荣嘴上强硬,心中也怕惹恼了项梁,因此在拒绝出兵后,又特派使者前往定陶,查看项梁军虚实。宋义与齐国使者相见答礼过后,突然神秘道:“你等去时,一路须得缓缓而行。若行得快了,只恐有杀身之祸!”说完之后,他飘然而去。

齐国使者愣在原地,琢磨了半天,也没弄清宋义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为谨慎起见,他还是依照宋义之言行事。几百里路程,走了近一个月,还没到。

一个月后,惊天噩耗传遍楚地:“章邯趁楚军不备,倾巢渡河强攻定陶。项梁数战不利,又无救兵,已自尽身亡!”

章邯一招“擒贼先擒王”,破了项梁的“树上开花”,项梁败亡时,项羽、刘邦等人尚滞留在陈留,救援不及。在得知这一噩耗后,项羽双膝跪地,仰天怒吼,誓取章邯首级。身旁二位长者见状,连忙扶他起身:“少将军请节哀。眼下老将军过世,举国震动。少将军须得立即回国,主持大局。”

说话那二人,一是刘邦,一是范增。项羽口中犹愤愤难平,刘邦、范增连拉带劝,才算将他劝住。于是万余楚军撤离陈留,连夜回军向东,沿途收拢项梁残部,直奔楚国都城盱眙。入了国都后,项羽放眼所见,皆是白衣,忍不住又是一阵悲愤涌上心头。楚怀王那边见众将归来,也是出宫相迎,好言抚慰项氏众人。项羽拜过楚怀王,双手献上兵符。楚怀王接过,突下一令:“大将军既然过世,眼下楚国兵事无人主持。寡人思项氏众将尚且年幼,权且自揽大将军职务……项羽、刘邦听令!”

项羽、刘邦二人不知其意,急忙又向楚怀王下拜。

“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刘邦为武安侯,号为沛公。你二人既已归来,可立即随寡人迁都彭城。二部兵马,亦先作护卫寡人之用。”

楚怀王寥寥数言,尽收项氏之兵权。项羽终究年幼,面上难隐不平之色。幸得刘邦、范增等人暗下力劝,楚怀王迁都一事方才顺顺当当地操办下去。到彭城后,因楚国的政治中心已远离了项家军的发源地江东,满朝文武许多又为楚怀王更换,项羽凡事必得先奏报楚怀王,不得再擅自决断。 7/MOrK6WX7aCZRSncPrvBomTErB7Bw21bZ4AoyLUCBUriIJlwewXF16RZ/C/WT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