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篇的话

好了,朋友们。让我们合上先秦那一页,来看接下来的秦汉故事。但在正式进入本篇之前,请容笔者做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以作本篇开端。

在上篇中,笔者讲述了春秋末期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这三百余年的历史。按照内容顺序,最前期为孙武率军大败强楚,同时因三家分晋,七雄乍起;随后为吴起奋发神威,大挫秦国,间接促使了魏国一枝独秀;而随着孙膑在与庞涓的齐、魏之争中胜出,商鞅又成功对秦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齐、秦二强逐渐代替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战国中前期局势,大抵如此。

以上阶段,“二孙、一吴”三人,成功奠定了“兵家”的崇高地位。如果细看,会发觉在此期间,楚国曾用囊瓦挂帅,秦国曾用商鞅挂帅,至于其他赵、韩等国,挂帅者也多是无名之辈。可见,各国尚迷信于国力,未对“兵家高人”的巨大杀伤力引起绝对重视。是孙武、吴起、孙膑三人,将各国国君打醒了:兵者,国之大事也;将者,成败之所系也,岂可任人不慎?

泱泱强楚,被三万吴兵一举灭国;秦国五十万大军,抵不过七万“魏武卒”;而以魏国之强,“魏武卒”之精锐,又不是素来怯战的齐军对手。为何会如此?——只因“将帅”不同。

因而,从战国中期开始,各国已吸取了教训:燕国重用乐毅,几乎灭齐;秦国不再用“善为政者”掌军,而改为不断发掘优秀将领,最终倚靠司马错、白起二人,奠定了唯秦独强之势;赵国虽弱,但在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四人手中,东击齐燕、南胜魏韩、西抗强秦、北伐胡人,几乎鲜有败绩;而最终,秦国又利用奇计,除去李牧,逼杀项燕,在逐个除去了各国名将后,一统天下。

于是,在“兵圣孙吴”之后,成批的名将逐渐被量产出来。与名将们同时登场的,还有兵法,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信陵君兵法》等。又因此形成了战术套路,练兵思想,掌军要务:如“攻其所必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无威不立”等。又最终促成了“君在内,将在外,谋士居其间”的“团队型作战”方式:长平之战秦国为何会大胜?秦国这边,君有秦昭襄王,相有范雎,将有白起,三人皆是杰出之士,岂能不胜;而赵国那边,后期仅剩一“纸上谈兵”的赵括,纵然将兵法读烂,又能有多大作为?

秦国的成功,并非只是将军们的成功,而是整个战斗团队的成功。翻一翻秦国中后期的百年历史,我们会发现,该国除了有“四大名将”——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或者是蒙恬),还有“四大名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以及“四大名相”——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在这等强强联手的巨大优势下,东方各国纵有廉颇、李牧,一二人而已。秦国欲胜之,诚为易事啊! eqEQdN5OT+cKcIRhqTLFLOOkAKDwF3w2enGeRwukBQpgChAbMo0myNpjcdd8Tu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