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月,在被王明错误打击、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瞿秋白来到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2年夏天,瞿秋白到鲁迅公寓拜访。两人一见如故,促膝交谈。
鲁迅说:“对俄国文学,我有极大的兴味。我之写小说,原因之一也是由俄国文学家为劳苦大众呼号战斗所给予我的影响。”
瞿秋白说:“俄国的国情,很像中国。俄国革命掀天动地,使全世界都受它的影响。”
鲁迅说:“为人生。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二世以来,就是这样。无论它的主义是在探索,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
瞿秋白深表赞同:“是的。文学家的笔,就是人类情感之所寄。俄国进步文学家的笔,是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而写作的。”
鲁迅说:“把俄国文学的精品译给中国人看,无异是在暗夜里烛照人生的火光。”
对于鲁迅与瞿秋白的深厚友谊,许广平曾深情地回忆说:“看到他们两人谈不完的话语就像电影胶卷似的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实在融洽至极。更加以鲁迅对党的关怀,对马列主义从理论到实际的体会,平时从书本上看到的,现时可能尽量倾泻于秋白同志之前而无须保留了。”“对文化界的复杂斗争形势,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对帝国主义的横暴和‘九一八’东北沦亡的哀愁,这时也都在朝夕相见中相互交谈,精心策划。”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像瞿秋白这样著名的共产党领导,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鲁迅的家便成了他和夫人杨之华的避难所。而鲁迅和许广平总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尽最大努力保护瞿秋白夫妇的安全。
1933年7月,住在中共江苏省委机关的瞿秋白安全遇到问题,便转移到鲁迅家,之后又搬到中共上海中央局组织部。9月的一天深夜,瞿秋白突然接到警报,要他们夫妇马上离开。这时已是凌晨2点,两人分头行动,赶往鲁迅家。熟睡中的鲁迅和许广平被前后门同时响起的敲门声惊醒。鲁迅镇静地走到后窗,看见外面站着一个女人,说:“样子像之华。”他又走到前门一看,“哦,是秋白。”脱离危险的瞿秋白夫妇坐在鲁迅先生的书房里,吃着许广平煮的热腾腾的夜宵,感受到了温暖。
从1931年到1933年,瞿秋白和鲁迅一起,率领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战胜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他们之间也结下了圣洁的友谊。鲁迅曾写过一副对联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