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

学龄期泛指进入小学以后到青春发育期前的这一年龄段。一般是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学龄儿童一般指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各种生理机能已基本成熟、稳定,认知能力加强,道德发展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了解学龄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的特点和规律,对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道德认识缺乏原则性,道德理解较肤浅。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龄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他们开始逐步学会运用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来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对错,但是,他们这时候的道德认识还缺乏原则性,自己并没有一个恒定的道德标准。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一起玩耍的同学、朋友和伙伴。他们对道德的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开始过渡到深入的、本质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是以具体的道德行为和事件为基础,还不能脱离具体事件的支持,还缺乏普遍性。

言行出现不一致,但总体上来说比较一致。 言行一致的现象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但总的来说言行还是比较一致的。年龄小的孩子,行为比较简单外露,还不知道掩饰自己的思想情感,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遵从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表面上是言行一致的,而且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也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也开始对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分析,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接受,因而他们不仅有时候自己的言行不一致,还可能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不一致。

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学龄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看法,他们开始自觉地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有自觉性,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

越具体的形象,越易受感染。 学龄儿童在体验道德感的不同表现形式时,有着不同的水平。越具体的形象,越易受情感的感染。例如,学龄儿童对具体学校、家乡容易产生感情,而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感情却较疏远。

逐步注重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在道德评价上,学龄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这是学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重要特征。而评价能力的发展又有一个过程,有水平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往往依赖老师、家长,易受暗示。评价结果往往也带有片面性。在教育的影响下,到了高年级,孩子评价道德行为才逐渐注意到行为的动机。

学龄期是孩子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一些孩子的道德观念发展得很好,出现了质的飞跃;而另一些孩子则由于受到不良影响或者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出现问题。 PvP3EMR8cJnrRkuhp6BIZMMnsGIhZG7J5tzUXgo9CR9URQOTJYcSdY9qEfxvR0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